2000年末,我靠著國內大學的學分、還有GRE和托福成績,去新加坡國立大學讀碩士,免學費,政府撥款每個月1400新幣,合7000人民幣,足夠吃飯租房了,畢業就可以拍屁股走人,這是在全球通行的獎學金制度。但我們發現了另外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那時有大量的中國學生在新加坡讀本科,他們沒有GRE或者托福成績,是憑高考分數入學的,到了之後,先補英語,再正式上課。免學費,住學校宿舍,每個月有700新幣的補助,生活完全不用愁。這在當時很罕見,估計不會有第二個國家接受中國人用高考成績入學。
我們好奇的打探了一下,流傳的故事是這樣的。
新加坡從60年代開始,幾十年高速發展,年均增長近10%,主流的華人生育率遠低于馬來、印度人,加上很多東南亞和印度新移民進入,華人占比一直在降,李光耀擔心,如果不及早扭轉,等逼近50%的臨界點,社會沒有壓艙石,穩定就是大問題。
這個事,無論放到哪個國家都是大忌諱,比如美國,現在歐洲白人占62%,如果降到50%,一樣會有穩定問題。
于是李光耀求助北京,需要從中國輸入人口,尤其高素質的,這不僅有利于新加坡,也有利于中國人在全世界開枝散葉,加強民間紐帶,于是就有了後面的事,中國學生憑高考成績入學新加坡。
這跟現在的情況不一樣,現在中國人有錢了,自己出錢去國外上學,而在90年代,中國人還沒錢,所以新加坡出錢請中國學生來上學。但有一個條件,畢業後需要留在新加坡工作幾年,由于這幾年讓他們融入了社會,很多人就留下來,結婚生子入籍。
聽到這個故事,我們就感慨,新加坡實在太小,大國輕輕扶一扶,對于小國可能就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
其實新加坡很多事,背後都是因爲這個國家實在太小。
新加坡人口550萬,比一下,中國香港是750萬,瑞士是850萬,擁有迪拜的阿聯酋是1000萬,中國深圳是1700萬。
現在都說新加坡大力發展web3之類的新技術,可550萬人裏有多少碼農?中國14億人口,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這一類(也就是stem學科)的大學生占4.9%,有6700萬,這才是最基本的生産力,印度排老二3400萬,美國排老三1000萬,新加坡就算也有5%的比例,撐死30萬,分到各個行業,杯水車薪。
單這一條,就是天花板,有人笑說現在新加坡的投資人和熱錢太多,把高端酒店價格拉高了幾倍,創業者都不夠用了,碼農更不夠用。
很多人講,新加坡適用于“總部經濟”,也就是五百強把東南亞以及亞洲的總部放在新加坡,但實際上這是“分部經濟”,新加坡只是大企業在東南亞的運營分部。
新加坡就像天上的風筝,那些有幾千萬理工科大學生,有動不動幾億人市場的大國,就是地球。風筝飛得再高,有一條線免不了被人捏在手裏。
再看面積,新加坡是700平方公裏出頭,中國香港是1100,中國深圳2000,瑞士4萬,阿聯酋8萬。
新加坡主島東西寬50公裏,南北寬26公裏,繞一圈,兩小時夠了。
新加坡平均海拔15米,如果海平面上升一點,就會失去一些國土。
小,就沒有緩沖地帶,承受風險的能力小,假若一場地震,一場海嘯,或者一次擦槍走火,就會傷筋動骨。150萬外來人口、跨國公司管理人員,以及那些雖然是新加坡國籍,但有其他國家永久居民身份的人,很快會跑路。
西方把李光耀奠定的治國理念稱爲“威權主義”,但我認爲威權不是目的,威權是爲了實用。《聯合早報》的評價是,“李光耀的治國理念並沒有遵循任何教條,而是通過實踐而來。”
李光耀2010年接受西方采訪時說,“我迫于無奈做過些醜惡的事,比如不經審判就把一些人關起來。”他的大兒子接班成了總理,大兒媳婦執掌有“新加坡國資委”之稱的淡馬錫控股長達20年,二兒子做過新加坡電信CEO,以及新加坡民航主席,星獅集團主席。
這就是威權。
90年代有記者問,新加坡人是不是全世界生活在最多規矩裏的人,李光耀說,“我可以問心無愧,我們所有的繁榮都是因爲我們去幹預相當私人的事,比如你的鄰居是誰、你怎樣吐痰,否則不會有今天的我們。”
這也是威權。
但李光耀也說,如果成爲一個完全自由的西方式國家,會有崩潰的風險,因爲人民經常犯錯,“我不是說我做的所有事都是對的,而是我做的所有事都是出于崇高的目的。”
這就解釋了,威權,是爲了實用。
其實新加坡也相當靈活,早年要開妓院,民衆很多討論,我們如此“文明”的國家,爲什麽要容忍妓院?但現實是,沒妓院,西方大公司的經理人還有遊客沒地方發泄,新加坡的吸引力就會減弱。後來開賭場也是一樣,因爲經濟不好,賭盤一響,黃金萬兩。
所以無論威權也好,靈活也好,背後都是實用。
爲什麽要把實用做到極致?我以爲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太小,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挨了十拳還有反擊的能力,一個彈丸之地挨一拳就趴了。二戰期間,日本打中國八年也只占了一部分土地,而打新加坡,英國人在這裏守,兩個月就趴了。
大海上漂一個小木板,根本沒有堅持什麽理想的自由,一切爲了不要沉。
新加坡活在東南亞這個大染缸裏,既不像瑞士,它所在的西中歐是一個文化、經濟、人種都相近的地方,阿聯酋也是活在阿拉伯世界當中,而東南亞是一個人種、信仰以及經濟差別很大的一個雜居地帶。
新加坡北面的馬來西亞,當年就是因爲排華把新加坡攆了出去,然後獨立,南邊的印度尼西亞,曆史上有過幾次殘殺華人的血腥運動,周遭還有越南、印度這樣的野心家。這個環境裏,就像任正非說的,最高戰略和最低戰略都是活下去。
自1965年建國以來新加坡一直享受和平,但不能想當然的認爲這會一直持續下去。新加坡建國57年,是“幸運”的處于美國霸權統治世界的時代,美國需要維護全球經濟一體化所需要的秩序,沒人能在東南亞挑戰這個權力。
套用一句俗話,這是時代裏的新加坡,而不是新加坡的時代。
小是一個基本特征,但有一個更有決定性的特征,那就是地處馬六甲海峽,這是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中東的石油由此運往中日韓,世界工廠的貨物由此運往印度洋及中東非洲。
但凡兵家必爭之地,在秩序穩定的太平年代裏有好日子過,但在混亂時代,就會首當其沖承受壓力。
回頭看看新加坡的曆史。
作爲咽喉要道溝通兩大洋,這要等到大航海時代以後,也就是西歐強國坐著大船、扛著槍炮到全球殖民,才開始浮現其作用。
所以新加坡登上曆史舞台,跟中國鴉片戰爭差不多一個時代,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與當地統治者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成爲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
1867年,新加坡成爲殖民地,英國直接統治,實行“分而治之”的種族隔離政策,官吏、駐軍和商賈主要是英國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華人包括富商、農民和勞工,馬來人通常是漁夫和船夫,並擔任巡邏警察。
到了二戰,1941年日軍出其不意攻擊新加坡,到1945年戰敗投降,爲日軍侵占時期,據不完全統計,這期間有2到5萬華人遭殺害,史稱新加坡大屠殺。
1945年9月,日本戰敗,英軍又回來了,新加坡又成爲英國直屬殖民地。
二戰之後,英國國力衰弱,世界各殖民地逐漸獨立,1965年,新加坡成爲一個獨立國家,但與英、澳等國有聯合防禦協議,後又逐漸與美國建立軍事關系,目前美國在新加坡有象征性的100多人駐軍,航母級的美國艦隊可停靠新加坡樟宜基地。
一句話,新加坡在近代200年分別被英國以及日本霸權控制,沒有抵抗能力,最近幾十年與美國維持軍事關系。在世界棋局裏,只是小小棋子,絕非棋手。
表面上,新加坡奉行不結盟中立政策,但中立從來不只是一個態度,而首先是一種天賦。遺憾的是,我認爲新加坡並不具有這種天賦。
一說到中立國,首先是瑞士,能避開兩次世界大戰,它有保持中立的天賦,地處歐洲中央阿爾卑斯山區,既不是咽喉要道,也沒有油氣等戰略資源,也不是運送油氣、糧食、武器的合適通道,正因爲此,才有可能勉強置身事外。
德國不打你,不是因爲你中立,而是因爲不是一定要打你。
反過來看新加坡,咽喉要道,必然被大國爭搶,不可能拱手與人,也不可能放任自流。
雖然是永久中立國,不介入戰爭,但瑞士全民皆兵,男性都要服兵役,現役軍隊12萬,也有全民動員的民兵制軍隊,據說48小時能組織起來60萬人的野戰軍。瑞士全境已建成各種規格的地下掩體,可供全部常住人口使用,每年軍費55億美元。
是不是中立,自己說了算,但會不會挨打,別人說了算。
瑞士銀行以“保密”、“安全”著稱,所以全世界的富豪、貪官、毒枭都把錢存在這裏,據說瑞士管理了全球至少1/3的離岸資産。
但2009年,在美國壓力下,瑞士最大銀行瑞銀向美方支付7.8億美元的罰款,並提供250名美國客戶的信息。2013年,瑞士聯邦議會在一片爭議聲中批准,允許美國稅務機構向瑞士銀行中美國公民賬戶征收所得稅。
就這一下,“保密”和“中立”都破産了。
還有,瑞士既不是北約成員,也不是歐盟成員,卻在2022年2月宣布參與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凍結俄羅斯有關個人和機構在瑞士的資産,再次打破了“中立”的傳統。
所以,瑞士尚且如此,新加坡又能如何?現實世界裏,沒有獨善其身的可能,何況今天已經是動蕩亂世,老大和老二的互信已經破産了,圖窮匕見,全世界都在顫,俄羅斯和歐盟也鬧翻了,地球板塊在破裂和重新拼接,這種局面可能會持續十年。
並不是說新加坡沒有在大國相爭之中走好鋼絲、維持穩定的可能,甚至左右逢源、獲得紅利的機會,但有兩點是底線,第一,新加坡是否能夠穩定,不是自己能決定的,第二,一旦有風吹草動或者矛盾爆發,那對于這個彈丸之地就有不可承受之重。世界這場賭局裏,新加坡這顆棋子既相當重要卻又微弱無比。
所以,有兩件事是今天湧向新加坡的人需要想的。
第一,那些在北上廣深、美英澳新有幾套房子的富人,換國籍、換身份跟換傭人一樣簡單,這些人可以說走就走,來去隨意。但那些拖家帶口的中産,沒有能力狡兔三窟,就要非常小心了。如果一旦輸了,就要輸掉所有,那就不能上賭桌。
幾個月前,我把新加坡比喻成華人的五月花號,這是通向新大陸的一艘船,但不是新大陸本身。創業者們以新加坡爲據點,建立全球性的企業,同時也爲了在全球各國保障自身的財富和權力,可能利用web3這樣的最新技術,構建一個超越于國家之上的財富和權力體系。
但不要忘了,當年五月花號上有兩種人,第一種是真正大無畏的開拓者,有不同于常人的勇氣和實力,另一種就是無賴、騙子、強盜,在英國本土混不下去了,迫不得已向新大陸求生,而平庸之輩,無論在大海上還是新大陸,怕都是九死一生。雖然最終會有勝者,但墊背的不會少。
接下來有第二點,即使已經身在海外,但不能做空祖國,或者以祖國爲對手,有幾個人通過做空自己的祖國發達呢,相反,所做的事都要力所能及的加強祖國,與祖國協同,最好雙劍合璧。
那些登上五月花號前往新大陸的昂格魯撒克遜人,如果沒有大英帝國在背後源源不斷的支持,怕是只能一事無成,暴屍荒野。
其實2000年第一次聽到李光耀向北京求助要人才,我們都有一個最深的感慨,只要你是華人,無論什麽國籍,無論住哪裏,無論中文是否流利,你的根都一直在中國,在東亞大陸,根深才能葉茂,這是變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