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絲路青年系列訪談和傳播·中交青年風采
作者|《中國産經新聞》記者 邵志媛
編輯|張惠清
衣旭東在工地上檢查工作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無數青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他們胸懷天下、放眼全球,用責任和擔當助力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擁護支持。
中交集團三航局新加坡分公司總經理衣旭東便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衣旭東在國內先後參加洋山深水港工程、中船長興造船基地以及中海工業江蘇造船基地等重點工程。2009年起,他遠走他鄉,以參建新加坡勝科海事大士南船塢工程爲起點,開始了外派生涯,一晃將近12年。
他說:“從國內到國外,工作內容一直在變,但初心不變。公司將我派往新加坡分公司崗位,我就要不斷學習,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取其精華,做出特色,然後反哺國內企業。”
懷抱夢想,參與國家重點工程
衣旭東,山東煙台人。大學期間,出于興趣愛好,他在大連海洋大學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學習,並以出色表現,2004年畢業後拿到人生第一份工作的“金鑰匙”。
“我畢業後參建的第一項工程是洋山深水港工程。上海洋山深水港區是全球最大的海島型人工深水港(世界首座海島型深水集裝箱港區)。”衣旭東說。
二十多年前,洋山港只是散落在大海上的小島,但因靠近長三角地區,平均水深在15米以上,使它具有建設深水良港的基礎條件。
1995年,上海正式提出建設深水港。1996年,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地區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後,于同年9月,根據交通部通知要求,正式開始前期比選、論證及立項工作。2002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洋山港建設項目立項。
2002年6月26日,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打下第一根樁,正式開工建設。3000多名建設者登上孤懸海上的島嶼。曆時3年半,2005年12月,洋山港一期工程(包括東海大橋)建成投産。
“當時,工程主要目標是將東海大橋延伸到洋山港。東海大橋全長31公裏,而洋山港原址主要是小洋山島以及其他周邊小島。將島用爆破方式夷爲平地,島和島通過導堤連起來,中間填砂造地,造好地後,在前沿線造碼頭,就變成洋山港。”衣旭東說。
大學剛畢業的衣旭東懷抱夢想,走進工程現場,從基層開始做起。
“整個一期項目很大,分成多個單元,每個單元都安排專業人員獨立負責。作業環境艱苦,願意‘以島爲家,以苦爲樂’的畢竟是少數。剛實習期滿,我就一個人肩負8000萬元的東側北圍堤的炸山抛石項目,這個項目就是在深海中將兩座小島做堤連起來。”衣旭東說。“那個時候真是遠離項目總部,一個人孤零零地飄在海上,每天在兩個小島之間乘坐交通船來回穿梭,連說話的人都沒有。”
這項工程說起來容易,但執行起來卻滿是辛酸。從上海坐船去施工現場,晃晃悠悠約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大部分時間,施工在船上、住在船上,經常遇上台風和寒潮,再好的水性也會暈船。“那時,吃不好、睡不好,甚至還會吐,身體吃不消。”
讓衣旭東印象最深刻的,便是2005年上海那場台風“麥莎”,風力達13級以上。
“年輕人待在船上留守,來不及撤離。船當時抛錨,8個地錨都抛了出去,但台風還是將船吹跑十幾公裏。船上所有的碗、電視全部都摔碎,人即便喝水也會吐,直到吐出綠色的膽汁。”衣旭東說到這些,仍心有余悸。
洋山港工程項目完工以後,2006年,衣旭東參建了中船長興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這是上海江南造船廠搬遷的前期工程,共分三條線,四個船塢和若幹碼頭總造價在15億元人民幣以上。衣旭東在那裏工作22個月,主要負責整個項目現場勞動力安排、大型機具設備安排,負責工地安全、工程進度和質量。
2020年12月15日,衣旭東(左)向中交國際公司等介紹T309地鐵工程項目情況
2007年9月,衣旭東又參建了中海工業江蘇造船基地船塢工程。兩個船塢號稱是當時亞洲最大的船塢,合同總價13億元人民幣。衣旭東時任經理助理,參與策劃項目實施,重點抓安全質量進度,完成公司交給的年生産任務。
衣旭東自豪地說:“我參與的都是國家重點工程!”
帶著“國內經驗”遠走他鄉
2009年,對衣旭東來說意義非凡。這一年,他開啓了外派的曆程。
“當時很渴望到外邊看看,新加坡是發達國家,而且外派也令我的職位得到提升,提到領導層,擔任新加坡第一個項目的生産經理。外派的第一個項目很大,工期三年半,非常具有挑戰性,願意走出去嘗試。”衣旭東說。
衣旭東提到的這個項目是新加坡大士南新船廠船塢一期工程。這項工程由中國交通建設旗下中港公司承建,工期爲42個月,造價爲4.43億新元(約合22億元人民幣)。
新加坡大士南新船廠項目位于新加坡西南端,工程主要內容包括4座船塢、4座順岸碼頭、2座駁岸碼頭和3座突堤碼頭。新加坡大士南新船廠項目在當時被稱爲中國海外項目的標杆。
“在選擇外派人員時,當時公司目標指向年輕、英語基礎好且適應能力強的人才。公司選擇我,是一種榮譽,所以我義無反顧。”衣旭東說。經過層層篩選,衣旭東與其他兩位同事成爲第一批試水新加坡項目的人選。
初入新加坡,一切都充滿新鮮感。漸漸地,問題與挑戰便“找上了門”。
工作准證,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大難題。
“來到新加坡,才知道首先要辦工作准證。我們根本不知道准證是什麽,也不知道工程要從何入手,只能慢慢一步步探索。”衣旭東說。
接著,便是項目方面遇到的困境。
因爲每個周二都要與業主開會,所以衣旭東戲稱這一天爲“受難日”。幾乎每場會上都充斥著懷疑及不信任:這麽大的項目,只派來三人,能否把工程按照合同日期做完?
既然走了出來,面對困難就要咬牙堅持。他們開始爲業主提供計劃書,每周二下午一點半開到7點多的會議時間似乎成了“家常便飯”,各種問題都需要一一溝通與解決。
“最初的項目經理在學校沒有學過英語。與新加坡業主開會時,有時他們不理解不接受我們提供的工程方案,就會故意刁難,拿出合同,稱所有正式書信和會議必須用英文,要求項目經理用英文回答他的問題。結果他三個月時間瘦了30斤,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都是壓力所致。”衣旭東說。
接受的過程很漫長。會上,衣旭東和同事爲業主答疑解惑,會後,與設計師研究項目設計,對比國內國外,了解新加坡當地規範,討論方案可行性,然後用英文去做圖紙。每天淩晨2點左右,才是他們的休息時間。
“我們自認爲設計出的圖紙已經很符合業主要求,但是到了政府那邊,還是會被提出一大堆意見。然後我們再一次去對照要求規範進行調整。若業主仍存疑,我們就在工地上做各種各樣的試驗來論證方案可行性。”衣旭東感歎,做這項工作付出很大心力。
異國他鄉,要做工程,也要生活,另一個棘手問題也一直圍繞著他們——沒有資金。衣旭東在新加坡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業主沒有預付款。直到施工現場有了起色,業主才交付一些工程款,有了現金流,這時大家才慢慢松一口氣,這已經是一年以後了。
“一旦起步,大家各司其職,輪子轉起來,把落後工期都搶了回來,提前大半年便完成工程。”衣旭東說。
一期做完,接著便是二期。二期是另外三個船塢,他們總共圓滿完成7個船塢的工程量。雖然辛苦,但最後還是收獲滿滿。一期項目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二期工程獲得“魯班獎”。
從船塢到地鐵,開辟新市場,迎接新機遇
船塢造完之後,當地出現一些其他情況:經濟下行,國際油價回落導致水工項目和船塢項目投資減少,有的項目直接無期限延期甚至取消。
“我們在新加坡沒有水上工程做,便開始轉戰投標,向陸地上發展,做地鐵。新加坡每年都有很多地鐵工程,由此我們選擇轉到市中心,嘗試去做地鐵工程。”衣旭東說。
衣旭東陪中交新加坡分公司總經理視察工地安全
船塢工程是在偏遠的圍海造地區域,地鐵工程是在繁華市中心。地鐵的業主LTA代表新加坡最先進管理模式,安全和環保要求尤爲嚴格。對于衣旭東團隊來說,轉做地鐵,環保理念、噪音控制、安全管理、企業形象,是擺在他們面前的新挑戰。
爲實現與發達國家無縫銜接,以及實現向跨專業成功轉型,2015年5月,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所屬中交國際有限公司完成收購澳大利亞約翰·霍蘭德公司全部股權的交割。在當時,霍蘭德公司是澳大利亞唯一同時持有鐵路運營和鐵路基建管理執照的公司,有鐵路、隧道、水處理、環保及能源資源等領域的優勢。
“當時中交比較有前瞻性,收購目的是向其學習先進管理方式、發達國家理念,之後我們便以聯營體模式中標地鐵309項目。”衣旭東說。
據了解,新加坡湯森-東海岸線地鐵T309標段項目合同額約爲1.3億美元。項目主要工程內容包括:修建1座長210米、寬60米、深24米的地下站台,4個出站口,以及2段長100米的地下連接通道。
這個項目是由中交集團與約翰·霍蘭德公司共同來做,當時擔任項目經理的衣旭東作爲中方代表參與其中,而文化融合也隨之成爲當時一大考驗。
衣旭東說:“因爲與外國人理念、思維方式不同,所以我們先進行內部融合,團隊內部融合完之後,才與外邊業主融合。此外,當時我們在用人方面也已經完全摒棄固有方式,之前基本靠國內派人來完成項目,而這個項目百分之八十都是當地人,從當地招聘。牆上挂了13面國旗,代表項目有來自13個不同國家的員工參與。”
“回頭想,那些船塢項目都是國內項目的影子,做地鐵項目才是真正把思維轉向新加坡。安全管理理念、環境衛生理念、人文關懷,公共關系理念真正做到位,便是從這個項目開始。”衣旭東坦言。“可能在某些方面,我們的要求還超出新加坡人的期望。因此,這個項目後,在去年疫情期間,國外形勢很惡劣的情況下,我們連續中標三個地鐵項目,規模都很大,體量比309翻了好幾倍,都屬于標志性項目。”
衣旭東一路奮鬥,披荊斬棘,近期升任中交三航局新加坡分公司總經理,主要負責市場開發和現有項目實施。
“我們團隊負責在建項目全程監控和監督管理,還負責新項目的市場開發,成立門類齊全的實體公司,既能自己接工程,也能做工程,與國內各部門管理無縫銜接。”衣旭東介紹。
堅持本心,一路前行
在海外做工程,一般時間都會很長,家人理解支持很重要。
2009年2月,衣旭東與妻子結婚,之後便只身出國參建船塢工程。最初,他一心想做完工程便回國,與妻子結束兩地分居生活,但肩上使命讓他毅然堅守異國他鄉,妻子也給予最大支持。
提起最讓他難忘的事,衣旭東娓娓道來:“有第一個小孩的時候,我基本是一年回家一次,平時只能通過QQ視頻與孩子說說話。妻子在國內做玩偶檢測工作,有一天,將一只小企鵝玩偶帶回家。那次我剛好回去休息,兩歲的大女兒坐在地上玩,看到下班回家的媽媽,直喊爸爸,當時大家都不解。後來才反應過來,因爲每次和爸爸說話都要點開QQ小企鵝標志,久之,孩子潛移默化地認爲對著小企鵝就要喊爸爸,那個時候心裏特別難受。”
“不過,現在好了,妻子孩子也過來了,我在這邊紮根,孩子在這裏讀書,第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我錯過了,第二個孩子我要看著長大。當然,我還是中國人,沒有申請綠卡,隨時准備回去。”衣旭東說。
從2009年到現在,衣旭東已經有將近12年外派經曆。他說:“十二年一輪回,這十二年變化太大了,周邊外國人都對中國發展速度驚歎,我們也由衷自豪。尤其是在競標拿工程的時候,向外國人介紹國內新技術、新工藝、還有做過的大工程,外國人眼神中都流露出贊歎。從原來幾年拿一個項目,到現在一年拿幾個項目,我們團隊已經被當地認可,我自己也從各種不熟悉到熟悉,徹底融入到當地文化中。”
衣旭東創新提出項目管理文化“一個團隊”理念
衣旭東說,“企業哪裏需要,我就到哪裏,隨時做好准備。現在安排在這裏,就要把這裏的事情做好。我會永遠心存對企業的感激,鞭策自己無怨無悔地走下去。”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衣旭東與其他青年一樣肩負國家使命,爲“一帶一路”建設添磚加瓦。他們收獲的是人生經曆,更展現出中國青年勇敢追夢的風采。
[ 本文刊于《中華兒女》雜志2021年第11-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