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建築建造和運行相關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9%,我國建築建造和相關碳排放約占全社會總排放量的42%。圍繞著“國內外城市和建築節能減排”主題,國際金融論壇(IFF)8月26日在北京舉行2021年第五期學術會議暨全國低碳日特別活動。與會嘉賓普遍強調,建築行業脫碳對中國乃至全球實現碳中和至關重要。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表示,根據聯合國測算,城市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部排放量的75%;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城市間經濟發展競爭也已轉向經濟發展與減碳雙軌競爭,這種競爭有利于提升新技術應用的合理性和投資效益,避免城市對“工業文明思路”發展路徑的依賴,同時城市還可在各類數字技術創新中靈活選擇實踐,實現減碳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住建部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凱表示,除了從建築、交通、電力、工業等方面推動城市碳減排之外,還可從城市群和城市社區兩個層面著手。當前,我國城鎮化呈現人口積聚現象,城市群成爲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對此可通過開展國土空間布局優化、産業集聚升級、綠色低碳建築統一推廣等推動城市群碳中和。此外,針對大規模城市內部差異性,可學習國際經驗推動城市零碳社區建設,比如新加坡在住宅區推行的立體綠化和水循環生態系統。
“推動低碳轉型需要因地制宜。比如,德國漢堡工業碳排放占比較高,因此其減排路徑側重經濟轉型;法國巴黎以旅遊、文化等服務業爲主,其減排政策側重消費行業脫碳。”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方莉分享了其他國家推動城市碳中和的經驗。她還建議,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完善經濟激勵機制,比如東京碳交易市場在推動大型商業和工業建築物碳減排方面起到較大作用。
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王元豐表示,建築行業碳減排是全球難題,預計至2060年全球建築面積將翻一番,新增建築面積將超過2300億平方米,行業碳排放量也將持續上升,對此需要建築上下遊企業共同努力。同時,碳中和將驅動建築業發生革命性變化,在建築上布置光伏發電板、地源熱泵、風機等設施,可以使其成爲“能源互聯網的節點”,而與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結合使用,對建築各時段能源生産和耗能的檢測分析,將使其成爲巨大的“數據獲取終端”。
“歐盟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爲71年、美國爲43年,而我國僅有30年,並且當前低碳發展尚未和我國經濟發展脫鈎,而歐盟和美國已基本脫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波榮表示,“在此情況下,建築行業碳減排要避免運動式‘脫碳’,避免將碳中和等同于各行業零排放、將建築行業碳中和等同于零碳建築等誤區,需科學系統推進跨部門、多尺度、全鏈條協同創新,在源頭減量、設計創新、能源替代以及顛覆性技術方面發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嘯林)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