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長期持有來說,交易的次數少使交易傭金等交易成本在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很少。而短期持有頻繁買進賣出,傭金等交易成本累積起來將在投資總額中占較大的比重,由此會減少投資收益。
——巴菲特
在《坤鵬論:股市裏虧的錢都被誰賺走了?》一文裏,坤鵬論一直強調:不計算稅費和交易成本的情況下。
實際上我們不可能不計算稅費和交易成本,稅費和交易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只是平時沒太注意而已。
雖然大家對這一點是有認知的,但很多人並沒有認認真真算過賬,總覺得千分之幾是小錢。
事實上,當無數個千分之幾累加到一起時,就不再是小錢了,而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成本。
今天,坤鵬論就帶大家一起來算一算,相信結果會讓你,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我們知道,股票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三部分:券商交易傭金+印花稅+過戶費。
1.券商交易傭金
券商交易傭金雙邊征收,最高爲成交金額的3‰(最低5元),不過這個費用可以和券商談,不同券商費用不一,不同時期也不一樣。
比如現在市場行情不好,手續費就會調低。
2013年至2016年,證券行業平均傭金率水平逐年下降,分別爲萬分之七點九,萬分之六點七、萬分之五及萬分之四。
如果你的資金量大,1‰顯然還是貴,多跑幾家證券交易所,和他們好好聊。不同證券公司,甚至同一家證券公司的不同交易所,交易手續費都不一樣。甚至于,同一個交易所的不同經紀人,能談下來的交易傭金比例都不一樣。
據說券商的傭金成本在萬分之二到萬分之三之間。但也有一些券商手續費會低于這個成本價,比如五礦證券是萬分之1.952,華信證券是萬分之2.082,華寶證券是萬分之2.155,華泰證券是萬分之2.276,東方財富證券是萬分之2.849。
這部分錢是給券商的,目前全國共有120家證券公司。
這和我們到銀行辦銀行卡有很大不同,我們可以到每個銀行都開一張卡,但證券賬戶不行,你只能在120家證券公司裏選三家,最多三家。
就這個最多三家,還是中國登記結算公司在2016年10月15日正式實施的新規定裏才放開的,在此之前每人只能開一個證券賬戶。
這下就不難理解爲什麽有那麽多人借別人的證券賬戶使用了吧?
也正因爲如此,證券公司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在手續費上有優惠也就不難理解了。特別是擁有大資金量的用戶,更是各家證券公司爭搶的優質客戶,給些優惠合情合理。
所以,如果你的資金量大,一定不要犯懶,多跑幾家比比,談判和吵架一樣,都是個比心理的事兒,相當有技巧。
2.印花稅
印花稅目前執行的是1‰單邊征收,由賣家支付,由國稅務局征收。
2016年之前,證券印花稅收入由中央和地方分享,中央拿97%,地方拿3%。
2016年1月1日國務院下發通知,證券印花稅收入100%歸中央所有。
同時,不管在哪個證券公司開戶,印花稅都是必須要交的,由證券交易所代扣代繳。
所以印花稅不只要繳,還沒有減免。
證券印花稅也被認爲是政府調控股市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提高、降低印花稅稅率可以增加或減少交易成本,從而限制或鼓勵證券交易。
印花稅其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稅種,起源于1624年的荷蘭。
當時荷蘭政府財政困難,希望增加稅收,但又怕納稅人反對,想來想去也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于是它公開招標,以重賞的方式征集既能提高稅收,又讓納稅人不反感的稅種。而印花稅就是成千上萬個方案中被挑選出來的“傑作”。
當時沒有電腦,所以不存在電子交易,所有交易都是有單據的,不管是契約、合同、借貸憑證,反正都是紙制單據。印花稅的核心思想是,政府生産、印制這些單據也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不能完全由政府來承擔,而應該有交易雙方或交易一方承擔。
這個理由站得住腳,並且每次征收的印花稅也不多。而且,人們還有一個心理,認爲憑證單據上由政府蓋個印,就成爲合法憑證,在訴訟時可以有法律保障,因而對交納印花稅也樂于接受。
《人民日報》有篇文章裏曾說過:
從征稅角度來說,稅收是一種拔鵝毛的藝術,鵝毛肯定要拔,高水平的表現是:既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或者少叫喚。
印花稅就是這種具有“聽最少鵝叫”特點的稅種。
股票交易早期同樣有單據,所以股票交易也要交印花稅。
不過現在已經有很強的呼聲希望證券市場取消印花稅,原因是現在證券交易完全是無紙化的。大家交易都沒有使用任何紙制單據,那你收單據成本這個理由也就站不住腳了。
並且,1999年4月1日日本已經取消了包括印花稅在內的所有交易的流通票據轉讓稅和交易稅。
2000年6月30日,新加坡取消股票印花稅。
取消股票印花稅是有得借鑒的。
當然,是否真要取消,或者什麽時候取消還要取決于管理層的決定,畢竟在行情特別不好的2018年,證券印花稅收入也有977億之多。
3.過戶費
相比前兩項稅費,過戶費就要少一些了,因此它也是容易被很多人忽視的一筆費用。
2015年8月1日起A股交易過戶費由滬市按照成交面值0.3‰、深市按照成交金額0.0255‰向買賣雙方投資者分別收取,統一調整爲按照成交金額0.02‰向買賣雙方投資者分別收取。
深圳證交所不單獨收取過戶費,其過戶費包含在交易經手費中。
所以很多人認爲深交所不由過戶費,實際上並不是不收,是不叫“過戶費”這個名字。
交易過戶費爲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收費,證券經營機構不予留存。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這個錢還真不白收,你把錢花出去,能成功買回來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時擁有股票等比例的分紅權、投票權和其他相關權利,全靠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在背後幫你完成手續的變更,這樣才使大家可以快速完成股票交割。
明白了這三項稅費,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看明白每次交易需要付出多少成本。
簡單計算一下,券商交易傭金我們取一個平均估值,按千分之零點五計算。
完成一次買的成本是:
傭金0.50‰+過戶費0.02‰=0.52‰
完成一次賣的成本是:
傭金0.50‰+過戶費0.02‰+印花稅1‰=1.52‰
兩者相加,一次完整的買賣成本是2.04‰。
千分之二點零四,一千塊只要2.04元,你可能根本看不上這點小錢,認爲毛毛雨啦,那我們就來實際算一算。
首先要肯定的是,如果你一年交易一次,這些稅費確實沒多少錢。
但,如果你一個月交易一次呢?
稅費的成本就要占到你整體股本的2.448%。注意,這裏是百分2.448,不是千分之2.448。
如果一周交易一次呢?
稅費成本就要占到整體股本的10.608%。
10%的交易成本,要知道巴菲特這麽多年平均收益也才20%多一丟丟兒。
標准普爾指數1965年~2005年,共計41年間的年平均增長率爲10.3%,這麽一對比,你還會認爲10.6%的交易成本沒多少錢嗎?
如果你每周交易一次,即使在美股這種持續上漲的好市場裏,你仍然虧錢!
所以如果你把一只股票持有一年,即使什麽都不做,就已經比每周交易一次的股民多盈利10.6%!
坤鵬論相信,即使讓股神巴菲特每周交易一次,他也未必能跑贏標准普爾指數。
《贏得輸家的遊戲》作者查爾斯·埃利斯通過研究證明:資金周轉率超過200%的投資者,除非其每筆交易都高出市場幾個百分點以上,否則他不可能達到股市平均收益水平。
1998年,美國西部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Terrance Odean和Brad Barher的研究也證明了,頻繁交易將導致投資收益率水平大幅降低。
他們分析了1990~1996年12月31日6年內,78000個家庭的股票交易記錄。這些家庭平均年收益率達到了17.7%,稍稍高出市場17.1%平均收益率水平。
然而扣除傭金後,淨投資收益率水平爲15.6%,比市場平均水平低1.5%。
其中交易最頻繁的20%家庭的年淨收益只有10%,而交易次數最少的家庭年平均收益率則高達18.5%。
之前坤鵬論就強調過,股市是零和遊戲,想取勝的唯一方法就是比別人少犯錯。而選一家好公司長期持有,是減少犯錯最簡單卻最切實可行的辦法。
你要時刻牢記的是,一年有250個交易日,如果每天都交易一次,單交易稅費就高達51%,多牛的牛市能支持你這麽高的交易成本?!
坤鵬論實在不理解那些鼓勵每天都交易或者一周至少要交易幾次的專家,真是爲股民好嗎?
你們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嗎?
2018年市場不好,交易量不活躍,直接影響就是印花稅收入少了8.6%,只有977億,這是財政部剛剛公布出來的數據。
2017年印花稅收入是1069億元,比2016年下降了14.6%。
印花稅1‰是977億,2.04‰的稅費就很容易算出來了,是1993.08億,這是小學數學題。
根據MobData研究院一組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活躍股民數從1月的4000萬滑落到10月的3000萬。我們取個平均數,按3500萬人計算。
平均每個活躍股民在2018年因交易産生的稅費是6643.6元。這是實實在在從兜裏掏出去的人民幣。
恭喜你爲國家稅收做了這麽大貢獻,但遺憾的是,人民並不知道你是誰。
這些錢在一次次交易中被從股市裏抽走,不再回來。
1983年,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年報中詳細地討論了股票頻繁交易帶來的巨額交易成本以及股東財富的驚人損失:
股票市場的諷刺之一是強調交易的活躍性,使用“交易性”和“流動性”這種名詞的經紀商對那些成交量很大的公司贊不絕口,但是投資者必須明白,對在賭桌旁負責兌付籌碼的人來說的好事,對客戶來說未必是好事。一個過度活躍的股票市場其實是企業的竊賊。
人類一直存在不重視小錢的天性。
要想發財,你必須要克服人的一些本性,有句名言叫:投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坤鵬論推薦看一看我們之前的《坤鵬論:投資要趁早 晚八年可能花三十七年也追不上》,看過後,你會明白,爲什麽你活該窮了。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台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余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余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