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國家外彙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末,我國全口徑(含本外幣)外債余額爲20325億美元,較2019年6月末增長345億美元,增幅1.7%。相關人士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持續擴大開放,外債總規模增長是一個正常現象,應理性看待外債余額突破2萬億美元。整體來看,當前外債存量結構合理,結構持續優化,外債主要指標均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內,我國外債風險總體可控。
外債結構持續優化
“2019年三季度我國外債規模有所增長,結構持續優化。”12月27日,國家外彙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王春英就2019年9月末外債數據有關問題答記者問時說。
總量方面,根據外彙局數據,外債總規模有所增長,但增速放緩。截至2019年9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20325億美元,較2018年末增長673億美元。自2018年以來的七個季度,全口徑外債余額環比分別增加7.5%、1.5%、2.7%、-0.2%、0.3%、1.3%、1.7%。
結構方面,截至2019年9月末,從幣種結構看,本幣外債約占三分之一,本幣和外幣外債余額分別爲6827億美元和13498億美元;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和短期外債占比呈現四六開,余額分別爲8270億美元和12055億美元;從債務工具看,債務證券、貸款、貨幣與存款共占近七成,尤其是債務證券占比已達四分之一;從債務人類型看,銀行外債占比近五成,銀行、企業、廣義政府(含央行)外債余額分別爲9347億美元、8169億美元和2809億美元,占比分別爲46%、40%、14%。
王春英指出,本幣外債和中長期外債規模持續穩定上升。2019年9月末,本幣外債在全口徑外債余額的占比爲34%,中長期外債占比爲41%,分別較2017年末上升3個和6個百分點。“受中長期外債、本幣外債,尤其是作爲‘風險共擔型’資本流入的債務證券增長推動,外債結構持續向穩。”
主要指標在安全線內
外債余額突破2萬億美元,怎麽看其風險情況?
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管濤對本報記者分析,隨著經濟發展和持續擴大開放,我國需要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此過程中,外債總規模有所增長是正常現象。“就風險情況而言,無論是從絕對規模、相對規模還是各項風險指標來看,外債風險都總體可控。”
全口徑外債絕對規模不大。從年度數據看,2018年末,我國外債余額(19652億美元)居世界第13位。美國、英國、日本外債分別是我國的10、4、2倍,相較于同等經濟規模國家,我國外債絕對規模並不大。
外幣外債相對規模適中。在世界銀行網站公布2018年末外幣外債規模的國家中,我國外幣外債(13258億美元)排名第二(美國13729億美元、瑞士13182億美元),但外彙儲備覆蓋外幣外債比率(外彙儲備/外幣外債)爲232%,這一比例遠高于世界其他經濟體(土耳其106%、瑞士56%、美國9%、德國4%),較爲穩健,抵禦外部市場沖擊能力較強。
外債風險指標穩健。2018年末我國外債負債率爲14%(外債余額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國際公認安全線爲20%)、債務率爲74%(外債余額與貿易出口收入之比,國際公認安全線爲100%)、償債率爲5.5%(外債還本付息額與貿易出口收入之比,國際公認安全線爲20%)、短期外債與外彙儲備的比例爲41%(國際公認安全線爲100%)。“預計2019年末這些外債主要指標不會有大的變化,均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內,遠低于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整體水平。”王春英說。
穩定性有望繼續增強
今年4月,我國境內人民幣債券被納入國際主要債券指數——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債券市場的認可度進一步提升,持續增持境內人民幣債券。
管濤指出,外國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屬于“風險共擔型”資本流入的債務證券,風險低,能夠起到外債結構穩定器的作用。“當前我國債券市場外資持有比例爲3%,美國、英國約爲30%和40%,新加坡、日本約爲10%。相較于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我國這一比例相對較低。從國際經驗來看,預計未來債務證券規模和占比都有較大提升空間。”
債券通有限公司總經理馬俊禮預計,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2025年國際投資者在中國債市的持債規模或達到10%-15%。根據目前外資在中國債市的占比,外資還有很大市場空間。
王春英指出,今年以來,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國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外債結構持續優化。“未來,外彙局將持續深化外彙管理改革開放,完善外彙市場‘宏觀審慎 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