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金玙璠
編輯 | 魏佳
“中芯國際值不值得買”、“半導體巨無霸要來了”……
自從5月初中芯國際沖刺A股的消息曝光以來,這只“大陸芯片第一股”的科創板之旅就始終處在聚光燈下,從速度上,自獲受理起19天過會、29天獲准注冊,從融資規模上,創造了A股10年以來最大IPO記錄,特別是臨近7月7日,也就是科創板IPO的申購日,社交媒體上躍躍欲試的聲音多了起來。
7月7日晚間,中芯國際宣布:在超額配售選擇權及網上、網下回撥機制啓動後,網上發行最終中簽率爲0.21196071%。這在至今已上市的119家科創板企業中中簽率排名第二,僅次于中國通號。
一位分析師對燃財經表示,如此高的中簽率主要還是由于本次募集規模太過龐大。
按照中芯國際發行價27.46元/股,發行16.86億股計算,本次的募資金額是462.87億元,不但比此前招股書規劃的200億元高出一倍多,也創下了科創板上市公司募資金額的最高紀錄。在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後,發行總股數擴大至19.38億股,融資規模超過530億元,成爲科創板當之無愧的募資王。這個數字即便在A股市場也毫不遜色,是繼農業銀行IPO以來,最近十年內的募資王;發行總市值將達2029.09億元。
不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短時間內,讓中芯國際跟台積電、三星比拼是不可能的,至于未來差距能否縮小也不確定。這只新晉A股募資王,還沒練就技術實力,靠什麽成爲人氣擔當呢?
市場追捧的募資王
回歸A股,首先引起了中芯港股的重新估值。
自從5月沖刺A股的消息發出後,中芯國際的港股股價便持續拉升,隨著好日子臨近,6日、7日連續兩天刷新曆史高位,7日盤中一度達到高點44.50港元,市值突破2500億港元。雖然隨後股價跳水,但截至當日收盤,股價收報36.55港元,比起5月29日收盤的16.84港元累計上漲了117.04%。
A股發行價相比港股交易價格的差異空間正在縮小。同時,“考慮到港股對中芯國際的低估,且A股相較港股普遍會出現一定的溢價”,華南理工大學通信博士張峻恺對燃財經表示,戰略投資者自然不會錯過這波機會,他們考慮的是等正式上市後能獲得多少倍的投資收益。
從中芯國際披露的戰略配售對象來看,共計29名戰略投資者參與了配售,包括國家集成電路産業基金等“國家隊”企業或基金共9家,上海集成電路産業投資基金等4家上海地方國資,2家海外主權基金等。
與其他科創板上市企業相比,中芯國際的戰配比例較高。29名戰略投資者初始配售了8.43億股,初始認購金額爲231.44億元,占初始發行數量的50.00%,約占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後發行總股數的43.48%,幾乎消化了一半的募資額。
來源 / 中芯國際公告
其中,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認購20億元,國家集成電路産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認購35億元,國際戰略投資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認購33億元)、阿布達比投資局(認購5億元)。
最值得關注的要數青島聚源芯星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了,認繳了22.4億元。據了解,這家公司的有限合夥人包括13家A股上市公司和1家科創板擬上市公司,由中芯國際在A股的半導體朋友圈組成。
“中芯國際選擇的都是對自己有幫助、業務相關的機構,各個機構也非常看好,都在超額認購,都認爲它回來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估值。”張峻恺告訴燃財經。
事實上,中芯國際披露發行公告後,這波概念股就享受到了一波漲停潮。7月6日當天,滬硅産業、聚辰股份漲幅接近20%,中微公司單日市值漲幅超過204億元,另外,韋爾股份、滬硅産業以及瀾起科技的市值漲幅也都超過了百億。
何以成爲人氣擔當
從募資金額、港股表現以及戰略投資者的積極認購,可見資本市場對中芯國際的追捧程度,那麽它何以成爲科創板的人氣擔當呢?
從大背景看,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糾紛、科技糾紛的重要焦點是5G和芯片領域,5G等“新基建”離不開芯片制造的支撐,而半導體制程是我國整個芯片産業的薄弱環節,再加上台積電斷供華爲後,中芯國際作爲我國內地制程最先進的芯片代工企業,戰略地位自然大大加強,被投資者寄予厚望。
這裏需要解釋中芯國際的業務。它是國內規模最大、工藝最領先的晶圓代工廠,其2019年超過九成的營收來自晶圓代工,其他的主要來自掩膜制造、測試等服務。
晶圓,是指硅半導體集成電路制作所用的硅晶片,在硅晶片上可加工制作各種電路元件結構,成爲有特定電性功能的IC産品。在整個集成電路産業鏈中,晶圓制造是最核心的環節。
一般晶圓的精度越小,生産的工藝技術要求越高,相應的難度系數越高。目前,中芯國際是國內第一家實現14nm FinFET量産的晶圓代工企業,代表中國大陸自主研發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的最先進水平。
從估值看亦有多重因素。
富途證券投研團隊認爲,不同于在港股被低估,在科創板上市的半導體企業普遍享受比較高的估值;且如今的牛市環境更有利于發新股,定價會更高,相同的股權能融到更多資金;而自身的稀缺性更利于中芯國際的融資;“今年上半年,A股表現最佳的版塊就是芯片、光刻機”,張峻恺補充道。
不止一位業內人士提到,港股的外資機構是以PE(市盈率)作爲估值指標,但芯片代工行業本身不是一個利潤率特別高的行業,尤其中芯國際在領域內的排名並不高。
在張峻恺看來,這其實是外資的一種偏見,因爲在芯片行業,只要做不到行業前三,必定是處于業績虧損狀態,因爲頭部企業的成本更低,技術更好,但考慮到這屬于國家戰略行業,因此並不適合用PE來估值。
事實上,中芯國際曾于2004年在美國紐約、中國香港兩地上市,但于2019年5月宣布從紐交所退市,主要原因是在海外資本市場上的估值偏低。
來源 / 視覺中國
A股目前的“牛市”環境的確影響到了中芯國際,但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認爲,投資者看好這家公司,主要是受其未來業績驅動。中芯國際現在已經成爲國之重器、核心領域,有較高的安全邊際。
興業證券在6月16日的一份研報中給出了四種潛在估值錨猜測:估值錨一,以可比板塊和中國通號A/H股溢價推算,潛在估值1919億元/1856億元;估值錨二,以科創板半導體公司(剔除頭部三家)PE、PB(平均市淨率)推算,潛在估值2231億元/2913億元;估值錨三,以台積電和全球可比公司PB推算,潛在估值2351億元/597億元;估值錨四,以與台積電市場份額比值推算,潛在估值2093億元。
國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由于投資中芯國際A/H的投資人重疊度很高,到時中芯國際的A/H估值會趨同。
“短期來看,中芯的A股應該還有一輪炒作空間,接下來投資人等的是它正式上市能漲幾倍。那些戰配企業也就有了被炒作的空間了。”張峻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在6日的路演互動提問時表示,堅決不會炒自己的股票。
技術擔當的位置能坐穩嗎
從長期來看,多位業內人士都分析了中芯國際身上的不確定性。
如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師林芝所說,目前外界對中芯國際的期待,不在于訂單有多少,因爲國內的訂單基本上都可以給它,關鍵在于,技術節點的突破是否達預期。
招股書顯示,2011年,台積電28nm技術實現量産,而彼時中芯國際還處于40nm的技術,當中芯國際終于用四年時間追趕台積電的步伐時,台積電已實現16nm量産,並向10nm邁進,現如今已實現7nm量産。但中芯國際還處于14nm技術水平,落後台積電二代到三代。
制圖 / 燃財經
中芯國際的核心制程,尤其是14nm和28nm,頗受關注。其中,其14nm制程代工業務主要用于手機應用處理器等;28nm制程技術主要用于手機SOC芯片、IoT、機頂盒、 數字電視、監控視頻處理器芯片等領域。
到2019年,中芯國際的營收爲220.18億元,淨利潤12.69億元,但收入占比最高的業務還是集中于40/45nm、0.15/0.18μm、55/65nm三項,14/28nm占比只有4.32%。
同期,台積電已經成長爲年營收357.74億美元(2528.97億元),淨利潤118.36億美元(約836.72億元)的絕對巨頭。其生命線也在于高端制程工藝,7nm制程晶圓占總出貨量的35%。
和台積電每年不到10%的研發投入相比,中芯國際近三年來的研發投入始終維持在20%。但從費用本身一探就知究竟。還是以2019年爲例,台積電的研究費用是211億元,超過中芯國際47億的4倍之多。
研發費用對比(單位:億元) 制圖 / 燃財經
市場熱捧之下,中芯國際對自身的“劣勢”也有著清醒的認識。
周子學在路演中告訴投資者,與國際頂尖廠商相比,中芯國際在技術水平、高端專業技術人才、資金實力等多個方面還有著一定的差距。
招股書中也寫道,集成電路晶圓代工行業對原材料和設備有較高要求,上遊的原材料和設備供應商大多來自中國境外。
而此番上市募集來的資金主要用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其中,“12英寸芯片SN1項目”擬使用募集資金投資額80億元,用于滿足建設1條月産能3.5萬片的12英寸生産線項目的部分資金需求,生産技術水平提升至14nm及以下。實施主體爲中芯國際子公司中芯南方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建設期爲7年。
“如果中芯國際有更新的技術方面的突破,它的股價比現在要高很多。市場對它的期待是進入一線陣營,成爲第二個台積電。”林芝對燃財經表示。
在張峻恺的觀點裏,追趕代差的關鍵點是人才、技術和資本,其中資本的作用可以到六成。“芯片企業發展的核心就是投入、投入、投入,特別是在逆周期,當行業處于低谷時,更要加大投入。”他說。
中芯國際在路演中對外披露,第一代14nm FinFET技術已經進入量産,第二代則在持續客戶導入。對于後續先進工藝進入的時間表,中芯國際高管沒有作直接回答。
需要關注的是,此前,台積電在官網表示,其5nm制程已于2019年3月進入試産階段,並預計于2020年開始量産。且台積電官網2020年6月12日發布的信息顯示,恩智浦新一代高效能汽車平台采用5nm制程。
據外媒報道,集邦咨詢(TrendForce)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份額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台積電(51.5%)、三星電子(18.8%)、格芯(7.4%)、聯電(7.3%)、中芯國際(4.8%)。高居榜首的台積電主要爲蘋果、高通、聯發科等公司生産芯片。
在采訪中,不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短時間內,讓中芯國際跟台積電、三星比拼是不可能的,有了資本是好的開始,至于未來能否縮小與台積電、三星的差距,追趕先進制程,有巨大的不確定性。
*題圖來源于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