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報學思維看區塊鏈,豁然開朗。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朱江明
“區塊鏈”是當下最熱的領域。投資界中不少人表示自己在區塊鏈裏一天掙的錢,甚至超過在互聯網時代裏十年掙的錢,其他投資者聞訊而至,整個市場像被捅掉的馬蜂窩一樣瘋狂。
區塊鏈技術火熱的同時,也帶來了相關行業的亂象叢生,最近隨著各國監管消息的頒布,讓整個加密貨幣市值大幅下挫約66%,而比特幣、以太坊、瑞波幣等主流貨幣的價格也經曆了數次腰斬的走勢,不少人開始關心這到底是一個真正的技術趨勢,還是個徹頭徹尾的龐氏騙局。
那麽玄之又玄的區塊鏈技術究竟是個什麽東西?這項技術對于我們普通生意人到底是不是一個好東西?比特幣又是否只是個收割韭菜的工具,未來有價值麽?
一,區塊鏈是一種思維方式
即便眼下區塊鏈技術被吹得天花亂墜,大多數人只是在新聞裏聽到過這個詞,從未了解也不敢參與,但心裏卻總覺得自己錯過了一個億。筆者倒覺得,與其將區塊鏈看成一個賺錢的工具,不如說它是一種思維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多少知道一些,以便清醒的認識世界。
所謂區塊鏈(block chain),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或者說大家俗稱的“分布式賬本”。
我舉個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有一個叫人性本惡的村子,住著一群喜歡做生意但經常互坑的村民。他們在交易過程中總有人賴賬、甚至發生搶劫,所以大家一直憋著不敢買賣東西。直到有一天,村裏發布了一條規矩,今後村裏面不論是納鞋底還是打醬油,只要有交易發生,一定要全村人一起記賬說明白才行,否則交易不算數。
而區塊鏈技術在這裏就相當于爲每個人都提供了實時更新的賬本,上面公開透明的記錄村裏所有的交易信息,因此大家就可以安全放心地進行貿易活動了。
有不少媒體認爲區塊鏈技術的誕生是“天才般的設想”,標志著人類終于可以開始建設一個信任可靠的互聯網了。這項技術使得價值傳遞過程去除了中介的幹擾因素,既能公開信息又能保護隱私,所有人共同決策還能保護某一個體的權益,提高了價值交互的效率並降低了成本。
單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和其之前的IT技術對並沒有什麽突破性進展;但從思維方式看,區塊鏈通過全體用戶的共識消除中介,實現用戶之間直接的信息、價值交換,這種去中心化的想法其實就是一種無政府主義。值得一提的是,火熱的比特幣市場正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現在全球活躍用戶數有500多萬人,這裏面不乏一些特別虔誠的“區塊鏈信徒”。信徒們覺得,每一筆比特幣交易都需要全網所有用戶認證通過才會記賬成立,就算未來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虛擬財産交易系統都崩潰了,但只要有任何一個用戶保存了完整的公共賬本,那全網所有用戶的財産就都不會丟失。
因此,許多媒體也這麽評價區塊鏈:“只要有這個大賬本,互聯網對面的壞人就無法作惡,我們的虛擬財富永遠不會消失”。
但區塊鏈技術有沒有缺點?
信徒眼中的美好未來,靠區塊鏈技術就能實現麽?這種究竟有沒有他們描繪的那麽完美無瑕?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關于區塊鏈的基本應用。
比如你在一個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的購物網上買東西,這裏能保證信息透明交易公平,沒有中間商差賺差價,讓賣家多賺錢,買家少花錢。那麽此時問題就來了,你會不會在這個購物網站上買到假貨呢?
有生活經驗的人心裏早就有了答案,即便區塊鏈能確保分布式賬本上的信息不被篡改,那誰來保證賣家上傳商品信息一開始就是真實的呢?在情報工作中,如果基礎情報源頭是錯誤,那麽無論中間傳遞的過程多麽完美無瑕,情報本身都是錯誤的。所以,在情報工作中除了強調情報源和情報作業流程之外,作爲最終的情報産品還需要由專門的情報分析師進行分析和核實,這樣才能保證情報的准確性。
再者,區塊鏈這個大賬本沒那麽容易記錄和管理。雖然我們不必像人性本惡村裏的人那麽麻煩,吃飯睡覺時時刻刻都得記賬,但是你可以想象下,隨著交易頻次的增加,這個賬本的內容會呈幾何數列增長。
據統計,去年全球比特幣交易筆數約3000萬筆,而爲了認證這3000萬筆交易量用了300億度電,超過十多個國家的全國年用電量!而根據2018年前兩個月的統計,今年ICO(初始代幣發行)的挖礦電費將突破全球用電量的千分之三!
因此,關于區塊鏈值不值得推廣,這是一道最簡單的思考題,現在全球只有500萬比特幣用戶就用了這麽多能源,那麽未來區塊鏈技術普及了,地球上的能源以及計算機陣列硬件能否支持這玩意的長久運作,恐怕很難說。
除此之外,區塊鏈技術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公共賬本越記越大,用戶未來無法存儲這些龐大的數據。以比特幣爲例,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大小已經超過150GB,並以每年數十G的速度快速遞增,你要知道這才是500萬用戶的交易量!什麽概念呢?每天摩拜共享單車的用戶交易量,都比這個數大!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系統開始允許大家存儲不完整的公共賬本,但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了:說好的只要有一台機器沒壞,大家的賬本就不會丟的原始基礎已經不存在。 “區塊鏈技術讓虛擬財富永不消失”這件事本身就變得不太靠譜。
所以說,即便從技術上來看,區塊鏈貨幣也沒有它最初規劃的那麽完美無缺。甚至可以說,從原理上來看區塊鏈本身的規模就不可能太大。
二,比特幣在地下世界有廣泛應用
情報思維者講究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所有問題。因此筆者認爲,區塊鏈和比特幣盡管算不上什麽革命性的“好東西”,但也不能簡單的把它們與好看無用的荷蘭郁金香泡沫混爲一談。
如果從情報和公共安全的角度來看,比特幣有著非常獨特的作用,這也就決定著比特幣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會有頗爲不錯的價格支撐。
在任何社會中,往往都存在一種地下和地上的秩序,他們分別奉行一套相對獨立的價值體系和制度。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明規則和潛規則。筆者要說的是,江湖上一直有不同于公開社會的一套制度,其中就包括專用的貨幣。
比較典型的是賭場的籌碼,在大部分賭場,這些籌碼被作爲貨幣使用,但是僅僅能用于博彩。現代博彩業不僅經常出現盜取籌碼的案件,也曾經出現過僞造籌碼用于賭錢的案件,這與一般的假鈔犯罪並無不同。地下社會存在大量的違法灰色交易,少部分遊離于法律邊緣地帶。
從比特幣誕生之日起,這種貨幣就被地下社會所青睐,它本身的安全性和難以監管性,注定是一種相對可靠的交易工具。盡管現在比特幣的交易價格起伏很大,對于地下社會而言卻並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因爲洗黑錢本身的成本就非常高昂,要將一筆千萬美元級的毒品交易款項“洗幹淨”,中間成本可能高達30%。若涉及到國際間的資金周轉,交易成本和複雜程度就更大。
在洗錢交易中,如果現金額度超過了對方能夠承受的極限,交易就無法進行,或只能分期進行。
除了逃避監管的需要之外,巨額現金運輸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就比如,張子強從李嘉誠處拿取10億港幣贖金的時候,裝滿了一輛大卡車。港幣的最高面值是1000元,如果是人民幣那麽張需要一個車隊才能把錢拉走。隨著貨幣寬松你可以想象,現金的進出是多麽的複雜。
比特幣則給地下交易提供了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現在比特幣已經可以在很多地方自由兌換,提現也變得比較方便方便。
當然,你或許會問我這樣地下經濟規模能支撐比特幣的龐大市場嗎?如果仔細研究金融史你會發現,亞洲地區的幾個金融中心均存在大量的地下金融需求,比如迪拜和新加坡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這兩個城市都缺乏足夠的自然資源來支撐密集的人口,然而得益于地緣政治的優勢和相對穩定的政局,選擇了金融業作爲發展方向。這兩個城市周邊存在大量腐敗的政府和地下組織,所以這裏的金融業此類業務並不算少,盡管我們很難統計暗黑金融需求占比多少,卻可以從一些案例中管窺這個龐大的産業。
比如,2009年在落網的印度洗錢商人賈殷,每年洗錢金額高達22億美元,成爲當年的洗錢之王。他1995年移居迪拜,以廢鐵和糧食公司爲幌子成立了專門爲毒販和恐怖分子洗錢的地下銀行。此人在2008年被美國緝毒署通緝後潛逃,隨後迪拜警方也將其列入通緝名單。在印度新德裏落網後,他很快供出了自己最大的客戶—-國際販毒集團首腦易蔔拉欣,易蔔拉欣在迪拜投資了至少7億美元。這位大客戶真名爲達烏德·易蔔拉欣,印度頭號恐怖分子,有“印度拉登”之稱,他的組織從販毒、造假、軍火走私到謀殺無惡不作。易蔔拉欣制造了1993年導致257人死713人傷的孟買爆炸案,並且和 “基地”組織關系密切。美國財政部2003年把他列爲“全球恐怖分子”。2017年9月,烏德·易蔔拉欣在英國被捕。
2017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對馬來西亞主權財富基金一馬發展(1MDB)洗錢事件涉案銀行的調查結束,對境內8家參與洗錢的銀行進行了處罰,其中瑞士瑞意銀行(BSI)和瑞士安勤私人銀行(Falcon)被撤銷商業銀行執照。這宗洗錢案件,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拉紮克(Najib Razak)的家人和朋友被指牽涉其中,涉案金額超過35億美元,甚至連好萊塢巨星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也被指牽涉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專家維科·坦齊和彼得·誇克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說過,盡管很難確切統計出洗錢的數額,但“據估計,全球通過洗錢活動得到的收益累計達5000億美元。根據聯合國的估算,每年全球洗錢的金額約爲全球GDP總額的2%,2017年全世界GDP總額爲74萬億美元,也就是去年全球洗錢業務的總額超過1.4萬億美元。
這是什麽概念?2009年中國爲了抵禦全球金融危機,加大各項建設的投資總額不過是4萬億人民幣(約5700億美元),已經足夠讓中國此後的5年發展中整體GDP增速保持在7%以上。由此可見,僅地下暗黑金融活動的需求,就能讓比特幣的總市值維持在700億美元(洗錢市場5%份額)左右的水平。
我認爲,比特幣和郁金香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因爲比特幣的剛性市場需求非常明確。從基礎概念來看,區塊鏈是無政府主義者的技術試驗田,比特幣自然也就成了無政府主義者的金融(暗黑金融)支付手段。
朱江明,知名軍事專欄作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法博士、軍事及國際政治評論人。他的個人公衆號是“特工思維訓練營”,喜歡的朋友可以掃描上面的二維碼關注。本文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