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亟需各國團結起來應對疫情沖擊的關鍵時刻,由于一些衆所周知的原因,全球合作基本陷入僵局。而一份由十位全球知名經濟學家共同主導完成的報告——《亞洲方略:後新冠時期的恢複與重建》(Asian COVID-19 recovery strategy paper),則爲打開國際合作局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這份報告于今日在全球發布。報告呼籲,東盟加六國(ASEAN+6)應盡快在金融、貿易、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方面采取一致行動,以避免經濟陷入長時間的停滯,隨後可以吸引歐洲、美國和其它地區經濟加入他們的行列。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是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他認爲,亞洲國家之間的多邊合作機制至少可以爲全球合作提供一個努力的起點。亞洲國家共同挺身而出,可以爲國際公共衛生與經濟金融局勢的穩定發揮關鍵性的支撐甚至引領作用。同時,這份報告所倡議的亞洲合作框架,也可以爲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廣闊平台,同時避免與個別主要國家形成一對一的對抗局面。
這份報告提出了六個重要目標:1、敦促全球央行和財政部擴大雙邊貨幣互換安排,並就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s)的發行達成一致,以建立更強大的地區金融安全網。2、共同向世衛組織的新冠工具加速器承諾提供資金,並擴大東盟新冠響應基金使其包含東盟加六國。3、保持地區醫療和食品市場的開放。4、加快制定國際旅行健康認證協議。5、擁抱新冠疫情給健康管理帶來的數字化變革。6、立即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以確保區域貿易的團結。
是時候由亞洲來推動
後新冠時期的全球複蘇戰略了
文 | 黃益平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嚴重沖擊,各國迫切需要積極主動地開展合作以共同應對疫情帶來的低迷局面。疫情的全球性特點意味著經濟秩序的恢複將取決于整個鏈條中最脆弱的環節,因此,跨國合作對于管理危機、通過貿易支持複蘇、穩定市場、加速開放企業供應鏈及促進國際旅行等至關重要。不然,世界將可能遭受曠日持久的公共衛生危機和經濟停滯。
可惜的是,在地緣政治分裂的背景下,國際合作並非易事。作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已經失去了對多邊合作的興趣與號召力,在戰略上也與中國存在分歧。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最終將限制兩國爲全球複蘇作出建設性貢獻的能力。
亞洲國家之間的多邊合作機制則可以提供一個努力的起點。
亞洲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據的比重及其發展潛力,使它們成爲擺脫新冠危機的關鍵。作爲最早受到病毒沖擊的經濟體,亞洲各國現在已經做好了盡快恢複經濟的准備。亞洲可以幫助引領全球走出危機,並成爲全球經濟複蘇的重要源泉。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來,亞洲一直是全球經濟中最爲成功的群體,雖然它們的發展水平不同,經濟規模差異很大,政治體制也不盡相同,但許多亞洲經濟體都是開放的貿易與投資體制的主要獲益者與堅定支持者。
與世界其它地區一樣,亞洲也必須同時應對兩大挑戰:國際公共衛生的公共政策挑戰和擺脫危機的經濟政策挑戰。這其實就是中國政府不久前提出來的“兩手抓”,一手抓疫情防控,一周抓複工複産。如果不能審慎地在兩者間進行權衡,可能會造成社會動亂、更多的死亡和經濟崩潰。因此,當務之急是同時在這兩條戰線上確定前進的路徑。
我作爲成員之一參與的亞洲經濟研究局亞洲專家委員會于今天發布了《亞洲方略:後新冠時期的恢複與重建》(Asian COVID-19 recovery strategy paper)的報告,該報告呼籲東盟加六國(ASEAN+6)盡快在金融、貿易、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方面采取一致行動,以避免經濟陷入長時間的停滯,隨後可以吸引歐洲、美國和其它地區經濟加入他們的行列。
在4月14日舉行的東盟加三國(ASEAN+3)首腦會議上,來自東南亞、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領導人共同奠定了加速亞洲區域性政策行動的基礎,並致力于衛生和經濟政策協調。中國與東盟、日本、印度、韓國等鄰國通力合作,在面對這場病毒引起的全球性挑戰中做出了關鍵性的貢獻。
《亞洲方略:後新冠時期的恢複與重建》所提出的倡議起碼具有三重意義。第一,在世界經濟深陷泥潭甚至群龍無首之際,亞洲國家一起挺身而出,爲國際公共衛生與經濟金融局勢的穩定發揮關鍵性的支撐甚至引領作用。第二,亞洲國家在疫情期間緊密團結,共克時艱,可以爲後新冠時期的合作打下更好的基礎,在地緣政治風險上升、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維護開放、合作的國際經濟秩序,是亞洲國家的共同利益所在。第三,亞洲合作框架,也可以爲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一個廣闊的平台,同時避免與個別主要國家形成一對一的對抗局面。
這一倡議在區域性政策合作方面有六個重要目標:
☞敦促全球央行和財政部擴大雙邊貨幣互換安排,並就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s)的發行達成一致,以建立更強大的地區金融安全網。這將爲宏觀經濟政策提供空間並促進金融穩定,從而應對區域內的發展中國家在公共衛生和經濟方面的危機。
☞共同向世衛組織的新冠工具加速器(COVID-19 Tools (ACT) Accelerator)承諾提供資金,並擴大東盟新冠響應基金(COVID-19 ASEAN Response Fund)使其包含東盟加六國。這將支持亞洲範圍內的診斷測試、疫苗研發和醫療資源公平分配。中國已對該舉措進行承諾,但還需要更多合作夥伴的加入。
☞保持地區醫療和食品市場的開放。在滿足了國內的關鍵性需求之後,必須避免該國對醫療設備和用品的貿易限制。這需要該地區做出承諾,減少或取消對醫療産品和服務采取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亞洲在開放供應鏈上的集體行動將會帶來重大影響。同樣,區域糧食安全將取決于國際市場的准入和現有出口限制的移除。目前保持糧食貿易開放的雙邊倡議可被整合爲一項區域性的協定。
☞加快制定國際旅行健康認證協議。這將有助于加快恢複國際商務、留學、科學交流、臨時勞動力流動和旅遊。該問題首先需要召集專家共同探討。開放旅遊將爲全球貿易松綁。
☞擁抱新冠疫情給健康管理帶來的數字化變革。亞洲可以爲數字基礎設施的集體治理提出一個具有前瞻性的議程,包括監管一致性、隱私標准和數據共享。這對于實現全新的工作模式、生産創新、供應鏈管理以及包括政府服務在內的貨物和服務交付,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現代國際經濟中十分複雜但又至關重要的問題上,中國已經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可以和亞洲其他國家一起共同推進這項工作。
☞立即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以確保區域貿易的團結。15個成員之間早日達成該協定,將向全球釋放出東亞貿易開放、糧食安全、市場開放的信號。RCEP-15國集團需要爲印度的最終加入開放通道,並積極推動與南亞的經濟合作。
新冠危機目前正處于這場席卷全球經濟和政治的漩渦中心。亞洲可以通過其東盟、東盟加三國和東盟加六國的協議安排,並通過與包括美國在內的東亞峰會國家、亞太經合組織(APEC)以及20國集團論壇(G20 forums)進行接洽來落實這一議程,同時加速引導世貿組織(WTO)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改革。在區域和多邊框架下的協調合作將有助于提升所有亞洲國家在地緣政治沖突之外,爲區域和全球複蘇做出建設性貢獻的能力。
亞洲國家應該盡快地行動起來,積極提升推動合作的政治意願,以應對新冠危機所帶來的國際影響,這對于解決當前面臨的重大全球問題、確保地區政治穩定和恢複繁榮的前景都至關重要,朝著亞洲世紀的方向邁出關鍵的一步。
《亞洲方略:後新冠時期的恢複與重建》報告專家委員會成員:
印度尼西亞財政部原部長Chatib Basri;
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院原院長Suman Bery;
澳大利亞環境與能源部原副部長Gordon de Brouwer;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益平;
日本首相經濟與財政政策委員會原委員Motoshige Itoh;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Danny Quah;
澳大利亞産業、創新與科學部原副部長Heather Smith;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秘書處執行主任Rebecca Sta Maria;
泰國發展研究院院長Somkiat Tangkitvanich;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經濟研究局主管Peter Drysdale。
此外,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印度尼西亞貿易部原部長馮慧蘭也提供了許多有益的意見。
預告
本周日(6月7日)晚8時,《亞洲方略:後新冠時期的恢複與重建》的部分作者(詳見海報)將做客第18期浦山講壇,共同探討如何更好發揮亞洲力量,推動全球經濟走出低迷。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