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伊說說,女性成長聚集地,願你不用盔甲在身,也能抵擋萬千生活不易。
比進入他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打開你自己的世界。
——楊瀾
2019年12月18日,”中國海歸70年70人”的榜單中,有一位以睿智、優雅著稱的女性;
2015年7月,她在吉隆坡,代表北京陳述了申報冬奧會的實力條件,以及國之信心;
2001年7月,她在莫斯科的申奧會議上,作爲形象大使,爲大家闡述北京的形象以及這個城市對奧運的渴望;
她總是從容、得體,用一腔溫柔的語調,娓娓道來他人的故事,她的名字,叫楊瀾。
1994年,初出茅廬的她,一舉斬獲中國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1999年,《亞洲周刊》評選了”亞洲二十位社會與文化領袖”,楊瀾當選其中;
2013年,福布斯公布福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女性榜單,她是其中一員;
同年,她還成爲MAKERS項目”開拓者”獎項的第一位非美國本土獲獎者。
作爲企業家、慈善家、主持人與媒體人, 51歲的楊瀾,仍然被大衆熟悉。
楊瀾發自內心認爲:”曆史選擇了人,人創造了曆史,這讓我著迷。”
所以,立志成爲一個時代的記錄者,是楊瀾一生的追求。
洞悉自我、離經叛道,勇敢追逐多變的生活
蘇格拉底說:”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楊瀾這一路走來,最大的優勢在于,她熟悉自己內心的渴求。
1990年從北外畢業,誤打誤撞中,她成了《正大綜藝》主持人。
央視主持人,對于一個大學應屆生來說,太過遙遠,可楊瀾做到了。
在面試的時候,她聽聞央視要找一個清純的女主持人,她反問道:”爲什麽電視上女主持人總是一個從屬的地位?爲什麽她就一定是清純、可愛、善解人意的,而不是更多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呢?”
因爲這一番看似叛逆的話,助她進入了一輪又一輪的面試,最終成爲央視主持。
四年後,楊瀾參加中國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並榮獲”金話筒獎”。
正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她忽然做了一個決定,離開央視去美國讀書。
當時,所有人都覺得她瘋了,一個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職業,她說離開就離開,可楊瀾依然要這樣做,因爲追尋成長是她的目標。
1996年,她寫下了《好孩子》,其中有兩句:”我知道,斯斯文文的你卻最渴望冒險,或在高原上與日月熱烈地舞蹈。”
2000年,她學成歸來,開始制作《楊瀾訪談錄》。
如今,做訪談節目,楊瀾已經做了20年,訪問了上千位人物,堪稱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成長錄。
這正是楊瀾對自己內心的闡述:本可以歲月靜好,卻偏要逆水行舟;本可以穩中求勝,卻總憧憬險中探求。
正是因爲她始終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明確追逐方向,並且根據時代發展隨時調整成長節奏。
洞悉心靈的企望,了解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抉擇明天的旅程。
細察他人、極致溝通,在語言的魅力中恣意徜徉
說起職業生涯,楊瀾表示自己從”看世界”到”問世界”,似乎都是爲了一個目標——溝通世界。
著名人際關系大師卡耐基說:”做一個好聽衆,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
楊瀾在訪談中,對話了很多名人,以一種奇妙的切入點來作爲引導,用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不由自主松懈自己,吐露心聲。
訪問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時候,她被告知不能問私人問題,但是訪談想挖掘的就是對方的內心感受。
所以,找角度切入就成爲楊瀾的挑戰。
她先談起了克林頓的總統圖書館,從而引出了1998年的彈劾事件。克林頓面對她的問題,坦然回答:”我認爲我應該告訴人們這一切。是的,我犯了個人錯誤。”
在與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之一——妮可·基德曼對話的時候,同樣爲了追尋人物的內心體驗,楊瀾選擇從女人都喜歡的問題入手:”奧斯卡頒獎典禮快到了,你准備穿什麽衣服去走紅地毯?”這個關于時尚的話題,讓妮可·基德曼心情愉悅,大方談起了與湯姆·克魯斯的感情。
在許多采訪中,楊瀾都會將話題打開,又適度退後,引起對方的傾訴欲望。
在訪談李彥宏的時候,她用納斯達克上市爲引導,詢問”你的賬面的財富暴增,但是你覺得你的幸福指數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呢?”這個話題,就此打開了對方的話匣子。
在楊瀾的問答中,體現的是別人世界;在她的話語中,引出的是他人心聲。
與其說楊瀾會說話,不如說她善于觀察、有敏銳的感知,可以從對方的表情、動作、神態中體會到對方內心情緒,從而將溝通力發揮到極致。
當采訪者和被訪者之間,達成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才能讓一場談話成爲精神盛宴。
洞察未來、不忘初衷,將傳媒與人工智能緊密連接
楊瀾的曾寫下這樣的文字:”打開未來界面,看遍人間值得。”
說明,她始終知道自己要什麽,始終知道自己堅持什麽。
做一名時代見證人,是她的堅持,也是她最初的選擇。
因爲,傳統的媒體行業,已經不適應新時代,所以,她選擇用人工智能記錄時代的成長軌迹,制作了《探尋人工智能》系列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僅播出四個月就有了近2500萬點擊量,卻沒人知道這背後,是一個團隊屢屢碰壁的故事。
當時,制作這部紀錄片的時候,因爲廣告贊助商都不認可其商業價值,也找不到絲毫的市場需求,所以拒絕投入資金。
楊瀾思慮片刻,揮揮手領著團隊出發,”我們自己投資!”
這一場誠意之作他們成功了,也被媒體圈認爲是一個新的創舉,第二季還未拍攝,贊助商都已經蜂擁而至,求取分一杯羹。
在舊傳統與新思想的碰撞中,楊瀾秉承內心的原則,探索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發展趨勢,深信世界已經發生重大變革自己應作出改變緊緊跟隨。
未來屬于信息化的主導,未來屬于智能的掌控,這是楊瀾走在時代前端得出的結論。
在變革的時代,她總能跟隨大衆的步伐,做出亮眼的舉措,這都得益于她對潮流的敏銳洞察。
會洞察時局的人,才能時刻保持自我警醒;會洞察人心的人,才能時刻掌握人生主動權。
洞察人間百態,方可托舉不凡明天
從央視的花團錦簇中走出,一邊摸索一邊前行,終于成就自我,楊瀾依靠得是對事物發展的遠見。
楊瀾在《一問一世界》書中寫下:”所謂遠見,即洞察力,不是因爲它要求當事人有多聰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定。”
這裏提到的洞察力,即爲可以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質,從而推斷出其根本的一種能力。
不是每個成功人士都有強大的洞察力,但強大的洞察力,一定可以引領人走向成功。
人人皆知的IBM公司,曾經陷入過超級危機,被某雜志冠以評價,IBM的失敗可以算作是美國的失敗。
在一個逐漸被時代淘汰的公司裏,有一名優秀的管理者拯救了企業,這個人就是郭士納。
他定下整合公司、開拓軟件業務、創新企業文化、開辟電子商務等多種方案,引領IBM順利起死回生,創下”大象也能跳舞”的傳奇。
擁有超群洞察力的人,善于從事物發展地種種迹象中,尋求解決辦法,找到突破口。
那麽,作爲職場人,要如何提高洞察力來應對職場壓力?
01 堅守初心、永葆好奇心
在參加某次企業家大會的時候,楊瀾曾經提及過一個觀點,就是初心可以帶動我們的洞察力,不僅可以洞察時刻發展的市場,也可以洞察我們自己的心靈。
做《楊瀾訪談錄》,每次訪談前,她都會做十足的准備。
前往新加坡采訪李顯龍的時候,她一路都在研讀其父李光耀的傳記,同行的同事還十分不解。直到訪談中,楊瀾問出那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您父親曾大力提倡亞洲價值觀,它受到了質疑,你認爲有必要重新審視它嗎?”
挖掘人物成長的曆程,剖析時代的烙印,是楊瀾一直堅守的初心。
2018年,主持麻省理工一項探尋智能活動的時候,她上場自問自答道,”今天科學家們濟濟一堂,我來湊什麽熱鬧啊?因爲我的不可救藥的好奇心啊!”
楊瀾永遠擁有旺盛的好奇心,也正是在這份強烈心情的驅使下,她才擁有了探尋人工智能之旅。
時光在走,歲月在流逝,懷抱初始之心,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才能洞察到遠方路的出口。
02 善于觀察細節、勤于思考問題
愛默生說:”細節在于觀察。”
在訪談的時候,楊瀾非常善于觀察對方的表情動作,她說:”采訪其實像是一次探險,是一種對人心的探險。”
她熟知在訪談的時候,何時該說話,何時該閉嘴。
采訪林毅夫的時候,問及對方的成就,是否達到了父親當年的期許,這時候林毅夫卻紅了眼眶,楊瀾選擇了暫停說話,給對方平複情緒的空間。
采訪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的時候,她會提前告知要引起對方的傷心,王光美有了心理預期,反而讓她繼續詢問。
除了對細節的觀察掌控,楊瀾還擅長在腦中構想思考。
她曾經在《楊瀾訪談錄》創辦15周年的時候,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構建一個新的思路。
她的節目不想再去追逐成功的故事,反而想觸摸每個人心理的深層想法,找到人們的精神與時代洪流交接之處。
觀察使人敏銳,思考使人通透。細致地觀察、不斷地思考,是走向成功坦途的必要條件。
03 學會提問、樹立終身學習的追求
東漢王充有雲,”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學會提問,其實比會回答問題更重要。
北外開學典禮的講話上,楊瀾作爲嘉賓出席,並告訴學生們要多去探索、多去提問,她認爲,”提不出好的問題,就找不到好的學習方向,更找不到解決的答案。”
二十年來,楊瀾是在不斷地提問中前行,上萬個問題出現在訪談之中,串聯起節目的靈魂。
她所學的專業是語言,始終認爲語言是與世界連接的方式,以語言爲媒介,自己才能走上世界的采訪之路。
每次采訪之前,她都會去了解被采訪者的生平,去讀對方的自傳或者評價,在她看來,多讀一本書,至少可以讓自己少問十個蠢問題。
在與基辛格博士的訪談之前,楊瀾看遍了他的所有著作,還去查了很多曆史的資料,就爲了短短30分鍾的采訪,付出了很多的精力。
學會向未知提問,始終持有一份求知欲,方能洞察萬物走向、更好地成就明天。
變革的時代中,將提升洞察力作爲自我成長的方式,讓出衆的洞察力,助力成功之路,讓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實現更多價值。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