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家層面發起“鐵腕治霾,保衛藍天”行動後,全國各地紛紛效仿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結合各自實際,針對汽車尾氣排放超標、汙染環境這一命題,開展了限行、提升尾氣排放標准等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空氣上的變化,天空慢慢藍了、霧霾慢慢少了、空氣逐漸清新了。那麽國外曆史上都是怎樣處理汽車尾氣的呢?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麽?
意大利方案:意大利和我國一樣,也是具有悠久曆史的國家,從1997年開始,羅馬市政規定,如果車輛需要在有曆史文化遺迹所在的地區通行,那麽車輛的車主每年必須交納大約200~332歐元不等的行駛稅,用來給當地環保機構處理汽車排放的尾氣資金。另外,車主還必須提供自己在該區域工作的證明。住在有曆史文化遺迹所在區域的普通居民,每年需要交納15-30歐元不等的費用,相比起車主,普通居民的費用已經很低了。隨後,羅馬市政計劃利用上述收繳的部分費用來建造更多的環保型停車場,但是一直到2006年也沒有建成,可是,這些措施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地每天的通行車輛從1997年的9.8萬輛減少到了2006年的7.3萬輛。
新加坡方案:新加坡作爲發達國家,面臨的汽車尾氣壓力比我國更早,實行的相關政策也比較有針對性,最著名的就是限制商業中心車流量的政策。1975年上半年,首先實行了城市通行稅制度,車輛駕駛人員每天都必須交納通行稅。到了1998年,這項制度改成了按通行時段計算的電子收稅系統。通過出台上述政策,使得高峰出行時段(上午8時~9時)的汽車流量明顯減少,因爲大部分群衆普遍覺得高峰時段出行費用太高,都會選在錯峰出行。
挪威方案:挪威作爲一個規模不大國家,同樣也效仿英國倫敦的方案,實行了大城市內司機交納相應費用進城的制度。自2003年2月,倫敦市政廳在主要路段安裝了800多台的高清攝像機,每位需要進入城市的車主必須交納5英鎊的通行稅才能進入指定的大約21平方千米的區域。但由于倫敦的交通領域基礎設施建設較爲陳舊,這項政策並沒有得到群衆的支持,大部分群衆都反對這項政策。
德國方案:同樣,作爲歐洲發達國家的德國,也采取了通過稅收政策來對付汽車汙染的方案。但不同的是,德國政府采取的稅收費用是根據根據每輛汽車的功率和汽車尾氣汙染量來計算的。此外,德國還實行了相應的補貼制度,即對排放汙染氣體少的車輛實行補貼。這兩項規定的實施,導致的是駕駛人員的兩極分化,有的駕車者由于購買的車輛比較環保,甚至是新能源汽車,那麽好幾年都不用交一分錢的稅,並且能夠領導補助。有的由于車輛型號老、汙染大,每年都要繳納巨額的稅費。
當然了,上面向大家講述的4個國家的4個方案,都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基礎上進行了,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心態就可以了。總而言之,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實際情況,就目前而言,我還是覺得中國針對汽車尾氣的處理方式更爲人性化,不會給普通群衆太大的精神、物質壓力,所以就讓我們積極的配合當地出台的各類政策,盡自己的能力,來拯救我們的環境吧!
您還有哪些好的建議,一起分享吧。
原創內容,轉載需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