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恐怖主義不會輕易消失,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英國安全問題專家亞曆山大·尼爾說,“而我們必須爲此做好准備。”20年前,尼爾正在美國五角大樓附近上班,與“9·11”恐怖襲擊擦肩而過。 尼爾曾在英國國防部工作,之後供職于英國皇家三軍研究所和國際戰略研究所,目前在新加坡經營一家戰略咨詢公司。近日,他對新華社記者講述了那驚心動魄的一天。 “那一刻,我可能感受到了迄今爲止受到的最大的人身威脅。” 2001年,26歲的尼爾被借調至美國國防部參與亞太安全問題的分析工作。9月11日當天,他正在五角大樓附近一處國防部辦公樓上班。 8時46分,美國航空一架客機撞上位于紐約曼哈頓島的世貿中心北樓。尼爾和同事們擠到電視機前,他們很快意識到這顯然不是一次意外事故。緊接著,電視畫面顯示另一架客機撞擊了世貿中心南樓。 “所有人都完全震驚了,接下來一切徹底混亂,”他說,“20年前的老式電話上有一個燈,所有電話上的燈都亮了,我們得知五角大樓也遭到客機撞擊。” 混亂中謠言四起,尼爾和同事們陷入恐慌,沒人知道他們所在的辦公樓是不是下一個襲擊目標。“那一刻,我可能感受到了迄今爲止受到的最大的人身威脅。” 尼爾隨後得到了人員疏散指令,准備開車離開。內心的恐慌並未緩解,人們開車排著長隊,緩慢的車流讓未知中的等待顯得無比漫長。“直到開上回家的高速公路時,我才感覺到可以呼吸了。” 暫時安全的尼爾擔心起正在曼哈頓的女友漢娜。當天的恐襲導致華盛頓和紐約之間的通信一度中斷,兩人無法直接打通電話。尼爾直接聯系到漢娜已是9月12日。 20年後,尼爾依然記得漢娜在電話中描述的紐約——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煙塵。 在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國家不分大小應同舟共濟,彼此合作至關重要。 站在今天回顧,2001年9月11日不僅是一個改變很多美國人生活的日子,也是一個將改變無數遠在萬裏之外人們的日子。襲擊發生後不久,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在對國會的演講中正式提出將進行“反恐戰爭”。10月7日,美軍開始了針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並迅速推翻了塔利班政權。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與“基地”組織有關聯爲由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20年後,塔利班重新掌權,美軍在混亂中撤出了阿富汗,被美國認定爲“9·11”恐襲的幕後黑手“基地”組織依然存在。 尼爾認爲,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陷入長期的反叛亂戰爭使局勢更爲複雜,分散了美國在“基地”組織上的關注度。他對美國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決定感到“震驚和困惑”。伊拉克的混亂,爲“基地”組織提供了庇護所,並最終導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出現。 在尼爾看來,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美國“反恐戰爭”與其所謂自由、民主和自由主義的願景混爲一談,“被一種愛國情懷和將美式價值觀予以延續的需求所驅使”。 每當得知恐怖組織頭目被擊斃,無論是本·拉丹還是“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頭目紮卡維,尼爾都會感到些許解脫,但同時也會心生一種不祥的預感,“這不是故事的結局,總會有人出來取代他們”。他指出,在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國家不分大小應同舟共濟,彼此合作至關重要。 “恐怖主義不會輕易消失,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正如現在的新冠疫情。不幸的是,恐怖主義像病毒一樣,它會想盡辦法擊敗對手,而我們必須爲此做好准備。”他說。 (劉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