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日西方庭院及田園裏種植的花草蔬果,有許多都是過去收藏家或貿易商從東方引進的,如茶、石榴、牡丹、蘭花等。新近由未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東方草木之美》一書,爲人們講述73種亞洲草木從東方到西方的遷移史。該書作者西莉亞·費希爾,是倫敦大學科陶德藝術學院博士,對于15世紀繪畫和手抄本中的花卉以及植物和花園藝術的曆史都有深入研究。品讀書中那些東方植物跨越千百年的曆史流傳,人們會發現,與草木一同抵達西方的,其實還有神秘的東方文化。
東方的草木是如何綻放在西方的
數個世紀以來,東方的精神內核一直保持著神秘,盡管許多最具實用性的植物已經漸漸通過知識等途徑傳播到了地中海地區以及歐洲:《聖經》中提到的棕榈、葡萄藤以及葫蘆;希臘人和羅馬人知道的異域水果有石榴、榅桲、櫻桃、甚至橘子;園藝技術有蘋果嫁接。不僅如此,還有紡織品,如絲和棉等制品;染料,如靛藍染料;以及香料,如茉莉花香。中世紀的阿拉伯擁有最先進的醫學知識,歐洲人所使用的草藥多半來自阿拉伯的醫學著作,盡管當時的植物能存活至今的已經所剩無幾,無法證明療效(罂粟是個例)。與此同時,阿拉伯商人也控制著通往亞洲所有的陸路和海上航線,這使得絲綢、香料、藏紅花和糖,不僅數量稀少,而且十分昂貴。直到葡萄牙人在和歐洲其他各國你追我趕的拉鋸戰之下,發現了繞道非洲的線路,這才打破了阿拉伯人的壟斷。新的産品,如茶葉以及顔色鮮豔的染色棉織品、日漸增長的商業逐利驅動,打開了東方的大門,荷蘭旅行家約翰·紐霍夫所描繪的寶塔、進口壁紙上的花卉、扇子以及茶杯把人們的想象力也點燃了。很久之前,只有極少數歐洲人能進入中國人的庭院中,這些人便是掌握了科學技術的傳教士。
杧果,選自韋爾斯利勳爵策劃的印度博物畫集
最早運抵歐洲的是從廣東苗圃裏培育出來的山茶、牡丹、菊花和蘭花、杜鵑和紫藤盆栽,後來上海等其他通商港口也開始了此項貿易。1842年,羅伯特·福瓊首次被派往中國進行植物采集,體會到了小型園林的複雜與精妙。到了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迫使中國打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也正是這個時候,福瓊成了第一名植物采集者。他于1848年啓程來到中國,穿上中式服裝僞裝成中國人,搜尋茶樹和新的花卉品種。後來,不少人紛紛效仿,在中國豐富的植物寶庫中搜尋新的樣本。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從20世紀早期就開始采集植物,並且發現了新品種的鐵線蓮、綠絨蒿、木蘭、百合以及牡丹。其他中國和日本的本土植物第一次傳到歐洲都是經由日本出發的,因此都被扣上了誤導性的“日本産植物”的帽子。盡管在17世紀歐洲人的所作所爲促使日本下達鎖國政策,但是長崎港內的出島上卻留下了一個荷蘭貿易站。歐洲植物學家恩格爾貝特·肯普弗(于1690年到達)、卡爾·彼得·通貝裏、菲利普·弗朗茨·馮·西博爾德等人都以荷蘭官員兼醫生的身份登陸出島,對日本體量驚人的植物進行采集並整理出版。他們著作中的信息一部分收集自與日本醫學生的交流,還有一部分是借著大使館每年允許拜見江戶(東京)的皇室的機會,收集自路途中。
榴蓮,選自萊佛士爵士策劃的博物畫集
特別是西博爾德,他對許多植物做了極其重要的介紹。不僅如此,他還請了日本藝術家繪制了美麗的可永久保存的圖像記錄,均發表在《日本動物志》上。就在此時,在印度和東南亞地區,歐洲東印度公司對商業貿易的控制權日益加強,這也給了他們更多收集和記錄植物的機會。舉個例子吧,在印度西南海岸的荷屬馬拉巴,荷蘭司令官亨德裏克·範·瑞德在這裏創作了不朽的12卷巨著《馬拉巴爾植物志》,其中包括首次采用雕版印刷制作的熱帶蘭花圖譜。在印度尼西亞,格奧爾格·艾伯赫·郎弗安斯從1653年到1702年間一直都生活在安汶,他和一名插畫家彼得·德·呂泰爾共同制作了一套12卷的著作《安汶島植物志》。插畫家在書中生動地再現了熱帶花卉豐富的色彩,比如蓮花、刺桐和食肉植物。後來,一代又一代的植物采集者逐漸意識到,他們其實可以邀請本地畫家,運用東方傳統中的輕盈質感來描繪這些寶藏,就像西博爾德在日本采取的做法一樣。其中一個人就是威廉·羅克斯堡。在印度植物的研究領域,他是傑出的專家,從金合歡到棉花再到香料,他尤其通曉植物的商業屬性。1766年,羅克斯堡第一次來到印度,他以東印度公司的醫生身份駐紮在印度的馬德拉斯(即現在的金奈)。在馬德拉斯,他建造了一個花園,並在裏面種上了經濟作物和藥用植物。到了1793年,他又被任命爲新成立不久的加爾各答植物園的主管。他在編纂著作《科羅曼德海岸植物圖譜》時,會培訓本地的畫家們如何將他們與生俱來的技藝與必要的科學觀察相結合,所以在繪制的植物圖譜中可以看到細致的內部結構以及花卉的種子外殼。與他同時代的印度總督韋爾斯利勳爵在編寫他自己的自然曆史圖集時也用的是當地的畫家。而在所有人當中,最熱心的贊助人當數托馬斯·斯坦福·萊佛士爵士,他曆任爪哇總督和蘇門答臘總督,同時還是新加坡的創建者。他在自己住的蘇門答臘的明古連建了一座繁忙的工坊,裏面雇的絕大多數都是中國畫家,其任務就是描繪當地的動植物。
原來這些草木都源自東方
◆牡丹
牡丹-選自橘保國《畫本野山草》
早在中國唐朝時期,牡丹就掀起過前所未有的狂熱。其豔麗的花朵被譽爲“國色天香”(“牡丹”二字分別意爲“雄性”和“紅色”)。唐代詩人李白在唐玄宗的牡丹園中寫下了關于楊貴妃的名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清平調》)。唐朝詩人李商隱也同樣賦詩一首,詩中則引用了衛夫人和鄂君(春秋時期衛靈公的夫人,以美豔著稱)的典故“錦帏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郁金裙。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牡丹》)。四個世紀之後,馬可·波羅首次向歐洲描述了牡丹,稱其爲“卷心菜一般大小的玫瑰”。這個描述說來也算恰當,因爲珍貴的牡丹花是裝在竹籠中運輸的,竹籠裏還會內襯著卷心菜葉。但是直到19世紀,東方的牡丹才到達歐洲,這要歸功于在日本的西博爾德和在中國的羅伯特·福瓊,盡管中國瓷器和壁紙上的牡丹花早就點燃了人們對其的渴望。
◆璎珞木
璎珞木是東方最爲秀麗的豆科花卉之一,其樹木高大,還會生出形似短彎刀一樣的豆莢。別名叫作“緬甸之光”。它本是緬甸原産的稀有品種,但由于在熱帶環境中生長速度很快,如今已是分布廣泛的裝飾植物。璎珞木的發現是歐洲人揭開東方神秘面紗的一個典型事迹。加爾各答植物園的負責人納薩尼爾·瓦立池于1826年首次收到了璎珞木的幹花和描述,對其進行了鑒別。然後,他便決定借著跟隨印度總督阿美士德率領使團出訪緬甸的機會,尋找這種植物的蹤迹。正是在十年前的1816年,阿美士德也曾率使團拜見嘉慶皇帝以求商談貿易,但最後無功而返,和其前任大使馬戛爾尼的那次訪華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1826年這次出訪的目的是希望隨行人員能夠對植物有所發現。1827年,瓦立池跟隨阿美士德一同來到了緬甸仰光,隨後就沿著薩爾溫江開始了搜尋植物的旅程。最後,他在一座寺院草木叢生的庭院中找到了璎珞木。當時他就驚爲天物,他還注意到璎珞木的花束被供奉在了神壇的前方。他將這種植物命名爲amherstia(英文名)。這並非是以大使阿美士德的名字命名的,而是指代大使的夫人和女兒,她們母女也都是熱情洋溢的植物學家。
◆山茶
山茶花-選自大英圖書館館藏中國花卉圖譜
中國古人對于山茶屬重瓣花或者彩斑花由來的詳細記載,可以追溯至宋代,但早在這之前,中國雲南(這裏也是野生品種的主要分布區)就率先開始種植山茶了。中國人把這種植物稱爲“茶花”,其實就相當于承認了茶樹和山茶兩種植物的近緣關系。之後山茶作爲觀賞性植物被傳入日本和歐美。在山茶屬植物當中,花朵個頭最大的是滇山茶,但種植最廣的還是山茶花,其學名釋義爲“日本的山茶”——這其實是誤稱,因爲1712年,歐洲人首次對其進行記載時,錯用了恩格爾貝特·肯普弗在日本看到的花卉。日本土生土長的品種實際上叫作茶梅,即日本椿(在日本廣受喜愛的花卉,被鑒定爲中國山茶的一個品種),恩格爾貝特·肯普弗也采用了這種植物在日本當地的名稱tsubaki,這個名稱取自日本最古老的詩集《萬葉集》中時常出現的疊句“tsura-tsura-tsubaki”。他還回憶了18世紀時,當他來到“春天尾濑的原野上”,淺間山腳下的尾濑濕地漫山遍野都是野花(包括大片的山茶花),風景醉人。在創作于1635年的日本著名的《百椿圖繪卷》中,作者還在椿花圖的旁邊附上了語錄。日本甚至還有一種香甜的果子叫作“椿餅”——上下各放一片椿葉(即山茶花的葉子)夾著吃,文學作品對日式椿餅的描述最早可追溯至《源氏物語》。
◆百合
百合-選自大英博物館館藏波斯古籍
古人對于百合的熱愛,如同它的香氣一樣,萦繞在克裏特人的花瓶周圍,沿著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浮雕,一路潛入《雅歌》裏。在這之後,它們的身影又出現在波斯細密畫以及莫臥兒王朝手繪品的黃金花邊中。波斯神秘主義詩人尼紮米于公元14世紀創作了《五卷詩》,他在其中提到:波斯王子胡美看到一位中國公主的畫像後一見鍾情,決心去尋找她;在穿越了一片荒原後,他見她站在高樓上,高樓四周是被圍牆圍起來的花園,裏面開滿了鮮花和百合,如同伊斯蘭教中的天堂。在中國和日本有著品種最爲豐富的野生百合,人們種植這些百合以獲取其可食用的球莖,直到歐洲的植物搜集者揭開了這座寶庫的神秘面紗。卷丹百合在英文裏叫作TigerLily(老虎百合),在日本被叫作鬼百合,植物學家威廉·克爾在1804年將其從廣州運往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1830年,在日本出島進行植物采集的西博爾德引入了豔紅鹿子百合,並將之描述爲“高高低低,好似布滿寶石紅和深紅色的斑點,又像閃爍著的尖尖的水晶”。20世紀初,爲維奇苗圃(19世紀歐洲最大的家族苗圃)采集植物的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引進了最容易栽培的百合——岷江百合和湖北百合。雖然後來又有許多新品種相繼出現,但它們一直都是很受歡迎的品種。
◆木藍
木藍-選自《克什米爾圖集》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寫下“直似挼藍新汁色,與君南宅染羅裙”(《春池上戲贈李郎中》)的詩句。雖然每個大洲都有用靛藍作爲染料的傳統,但在古代,印度是藍染工藝的中心。隨著商貿線路的拓展,木藍取代了其他可以制作靛藍染料的植物,比如歐洲的菘藍或者日本染房裏的蓼科雜草蓼藍。提取靛藍的步驟十分煩瑣且緩慢,包括浸泡、發酵及氧化,然後將其晾幹,成塊出售。在染缸中,靛藍不管是用水還是酒精都不溶解。這時需要加入久置的尿液或硫酸,用來加速一系列化學反應,浸入染料之中的布料剛取出來時是黃色的,暴露在氧氣中則會變爲藍色。用靛藍成功染色需要技巧,印染圖案更是如此。在紮染工藝中,人們會使用棉線等工具,對織物進行結紮,以保留其底色。而蠟染工藝是用蠟或者面糊遮蓋某些區域,令其不上色。大英圖書館所藏的《克什米爾圖集》所展示的這種工藝叫拔染印花,工匠在靛藍已經染好色的織物上還原出白色的圖案,然後再將織物浸入燒熱的紅色淺草染料之中。
作者:【英】西利亞·費希爾
編輯:陳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