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 石 岩
疊石岩,位于雄鎮關西側約2公裏山中,由高僧釋仁智于道光約二十五年(1845)創建系海內外潮人黃檗法脈祖堂。這由趙樸初會長題岩名,爲南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8月15日公布),于1993年9月24日由定根住持重興擴建告竣,後經住持弘禮、當家達隆再擴建,規模宏偉,成爲海島旅遊熱點。
最爲有趣的,是祖堂內後牆兩角天然石壁下,佛寺最高點的峰巅,冒出一泓清澈甘甜的石泉!定根老和尚書“智慧泉”刻于石壁上。
開山祖仁智( 1813-1902.11.8),俗姓名蔡隆,島上雲澳區荖園鄉人,少年禮雄鎮關閩籍和尚剃度。道光二十五年(1845),開創疊石岩。10年後,受聘爲江蘇省宜興縣顯親禅寺方丈。
同治三年(1864)釋虛雲慕名參拜之,賦《仁智和尚真贊》。光緒八年(1882),仁祖歸隱石岩。年過八旬閉關三載。其後裔散布于海內外,龍象輩出。
南 山 寺
南山寺位于深澳鎮金山腳下,古城之南,地處“獨鯉朝陽”。
相傳清時寺內一和尚,武功絕頂,飛檐走壁,騰空三丈遠,還能盤腳坐于石景山尖石頂。他把功夫傳授給深澳鎮一富家子弟,教完“八仙醉灑”後就不知所蹤。
據1945年《南澳縣志》載,相傳清初釋寄塵(明寄遺逸而出家)、釋超雪,工詩善書,分別駐錫過南山寺及其附近金山寺,今兩寺門額各爲其遺墨。門聯:“南島煥新檀德奉獻欣再造,山門仍舊佛光普照顯重靈”。以“南山”爲冠首,點明了這門樓的曆經1918年地震而幸存的史實與這次全寺“欣再造”。
南山寺創于明(1368-1644)末,由火神爺小廟擴建而成。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1918年正月初二日大地震時,寺院倒塌殆盡,僅存門樓。震後4年,島上七鶴岩尼師修徹、修解,攜徒來寺,在善信們捐助下,于廢墟上重建,至1927年竣工,艱苦重建成前院房、正廳寶殿、兩側廂房,使其重光。“文革”中驅尼廢寺,改爲深澳金山村農場場址。
原住持釋長仰(1924.7.7——2012.03.30),內字超念,生于南澳島雲澳鎮澳前鄉,俗姓名林准得。18歲來南山寺禮釋通英爲剃度師長住寺中。1956年到南華寺受具。“文革”時雖被迫返俗鄉,仍持素禮佛。“文革”後重興南山寺、金山寺,又捐資修築水泥路3條。任過縣政協委員、市佛協常務理事、省佛協理事。
寺于1992年8月15日被縣政府公布爲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1月9日重建落成開光。 1998午12月被省佛協評爲“先進單位”2000年9月被省佛協評爲“文明寺院”。
屏 山 岩
屏山岩,原名“賓山岩”,又名“普陀山”俗稱“金針畲”、“西天嶺”。位于深澳鎮西天嶺,創于清初。1993年夏至1997年9月由住持詩僧定持(1921-1999. 7 15)籌資700萬元重建擴大,由吳南生同志題寺名,1999年9月24日被列爲縣第3批文物保護單位,以築有獨具勝景露天石觀音巨像、金針寶塔、詩碑廊、賓山亭,和分外秀麗的山水而引人入勝。
相傳清朝(1644-1911)初年,福建人黃賓山、林慈恒夫妻,移居來此墾荒種植金針菜,日子漸美,可惜膝下無嗣。有一夜,他夢見長老勸道:“你若把所墾園地,獻給佛門,自有好報。”翌晨,恰逢附近烏岩頭僧來訪,言應夢來此相地建寺,真是巧合,使他堅定了獻地爲寺的決心。夫妻遂把耕地10畝及錢財,全部奉獻,化家宅爲佛國,以“賓山”名之。乾隆十七年(1752)至四十六年間易名爲“屏山岩”。
“文革”狂飚席卷古岩,遭毀殆盡。1991年,中國佛協常務理事、省佛協副會長、市佛協會長定持法師,島上雲澳鎮澳前鄉人,因童真入道于此,系釋純鑒法師之高足,發願重建祖庭。
1992年1月8日重建奠基,1993年夏鸠工至1997年9月告竣。由古建築工程師紀傳英設計並承建。總建築面積2000余平方米,坐南向北,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兩廂、藏經樓、觀音閣、地藏閣、又有賓山亭、詩碑廊露天觀音站像、金針寶塔。2002年在縣政府重視下,由各部門捐資修建水泥公路直通岩中。
原住持釋宏慧(1919-2009)。出生于陸豐市碣石鎮,俗家姓名陳吾壽,1979年禮定持法師剃度,返清雲山弘法。1982年赴五台山受具。大興清雲山定光寺,尤其在寺內創辦“廣東尼衆佛學院”,1992年當選爲陸豐市佛協會長,望重宗門。2009年農曆九月初九圓寂于陸豐定光寺,終年91歲。
雲深古寺
雲深古寺,位于雲、深兩澳交界山脊的雄鎮關上。這座清末高僧釋仁智大師( 1813—1902)削發處,佛教黃檗潮汕祖庭,約創于明萬曆十三年(1585,創建雄鎮關同時)。它爲古關增添秀色。
“文革”中竟遭拆毀。1997年9月19日(中秋後3天),由仁祖後裔、原中國佛協常務理事定持法師(1921-1999)籌資舉行重建祖庭奠基典禮。他是在重建屏山岩,新建巨型石觀音像及金針塔已付出700萬元之後,再集資300萬元,聘名古建工程師紀傳英設計承建的。奠基當月即鸠工,越載10月8日(中秋後3天)舉行落成慶典暨釋弘歉繼任住持儀式。
它依關而築,坐西向東,面積400平方米(至2001年擴至700多平方米),分爲大門樓也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僧房,小巧玲珑,飛檐翅角,綠樹陪襯。大門樓匾石刻“雲深古寺”及石刻門聯皆由定持法師撰書。門匾背爲古剿“威鎮南天”蒼勁有力,有一說法是曾率軍來此雲深澳交界處下山奔襲吳平寨而大捷的戚繼光墨迹。
明清雄鎮關,戰時定兵屯守,平時僧人管理。關頂佛寺,相傳有中國黃檗祖堂福建黃檗山萬福寺的了空禅師來寺當住持,法脈相承。清末仁智大師,俗家島上荖園鄉人,16歲時來此,禮黃檗派福建籍法師剃度。雄鎮關佛寺遂成黃檗潮汕祖庭(疊石岩則爲祖堂)
原住持釋弘歉(1925·2002.4 23).南澳島雲澳鎮中柱鄉人,俗姓名陳得捷,22歲(1947)時到雄鎮關澄源法師座下披剃,取法名自考。1998年繼任雄鎮關住持,偕時年出家弟子道台(1956-2002.12),自2000年起,在寺之北鄰削坡填土,創建 一 座二層樓、一間平房及小花園、停車場,至2001年10年落成,投資20余萬元。
雲 蓋 寺
雲蓋寺,位于雲澳鎮荖園村東側山腰。原稱“三寶寺”,創自宋(960-1279),明(1368-1644)重修時用今名,系南澳島最早叢林,“古寺晴雲”爲南澳八景之一。1992年8月15日由縣政府公布爲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自1985年起曆經16載,由原住持通教尼師艱苦備嘗,募資重建擴大,于2001年10月5日落成開光。
石匾“雲蓋寺”系清乾隆(1736-1795)時島上貢元範之齊妙筆,楷中帶行,雄健俊逸。
1976年,“文革”亂歇。1979年尼師歸寺。1985年起,幸得香港定因法師、新加坡惟澤、惟堅尼師等首先資助,不斷修葺、重建、擴大古刹。
原住持演全(俗稱“九師”,1870-1966)寺下溪仔頭人戴氏,嫁深澳謝門生子松唐,因夫赴台途遇海難而于1918年出家,後長住雲蓋寺至圓寂,享壽97歲。
寺坐東北向西南,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
石 潭 寺
石潭寺,以處于錢澳灣畔面俗稱“錢澳庵”。位于海島西半部隆長濱海水泥公路(屬環島公路)旁邊山上。創自光緒戊寅四年(1878),已重新大規模擴建,氣勢雄偉。
系清末隆澳(今後宅鎮)生員吳中和等創建,民國黃登瀛等重修,純參法師(1880-1966)在1926年再修。
寺北曲徑通幽。往北十多米遠,便見大石壘壘疊疊,古榕盤根,風光獨特。腳下有個天然石室,對面巨石壁立,下有石泉清冽不竭,環境極爲幽邃,石門頂部刻“白雲岩”(古稱“石泉岩”)和對聯爲定持法師所書。石室內20多平方米。門前西側數米處,直立著高約六七米的石壁,古榕長其間,頂部峙立一塊形似雄雞頭,高約6米、寬2米余的雞翁石。
1996年9月29日(中秋後2天)下午,即登島參加屏山岩重建落成慶典之前1天,蔡起賢、陳韓星、杜冰同志等汕頭及廣州一批文人,由林俊聰導遊該寺,衆賢贊歎不絕。蔡老返汕後情不自禁地賦下《登南澳石潭寺》七律。
從1986年起,由妙勝、通蓮尼師重建一廳二房。1990年再由通蓮師建祖堂及僧舍兩層樓,2002年起由通蓮、達興尼師募巨資重建擴大了大雄寶殿、天王殿、三層樓尼舍,莊嚴典雅,總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于2006年4周14日開光。今住持達興尼師。
2008年5月,被市民宗局評爲“模範宗教活動場所”。
龍 珠 寺
龍珠寺位于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雲澳鎮西畔管理區崩山處環島公路旁。此寺由本轄區善信田寶真(1927-2001)所創,從1985年奠基,曆經十三載艱辛至1998年建成,全寺建築面積1400多平方米,耗資4百余萬元,她從58歲起勵志建寺到71歲時龍珠寺竣工,曆經重重艱難,捐獻私蓄,以愚公移山之志,劈山填土、感動善信、創造奇迹。建寺之始沒發現水源,或許是田寶真的善舉感動了天地之靈氣,後來在寺院內忽然地噴發出龍泉甘露、青山發五彩光芒,真是不可思議
龍珠寺依山而建,古色古香,宛似濱海迷宮,獨放異彩。也有人稱之爲“玉鷹山小公園”。所在之山,猶如一只天然的白色雄鷹。 寺院坐北向南,面對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海鷗低翔、礁石奇立的大海,其北面是座似插天利劍的山。山寺與碧海之間,有一條像灰色緞帶蜿蜒伸向遠方的環島公路;還有一片銀色的海灘,像開闊的白銀扇貝與寺院交相輝映。海灘中有形似白蛇礁石和黑蛇礁石這一神奇景觀。寺院南面臨海,其余三面爲茂密的樹林所簇擁,就像繡在綠色緞面上別具異彩的人間仙境。
龍珠寺在臨海處劈山而建。山門位置比公路高出7米多,且地形受限,爲了安全特築有一個引道緩步平台,分別從左右兩側沿十余級台階出入寶寺。而緩步平台臨公路處自然形成一座照壁,並在黃色照壁上鑲嵌著禅意濃郁地六個紅色大字——南無阿彌陀佛。西側有一個焚燒銀紙的塔形香爐。山門門楣書金色大字——龍珠寺;楹聯是:“水色山色煙霞色色色皆空,鐘聲磬聲海潮聲聲聲自在”。左邊偏門上端書“國泰”、右邊偏門上端書“民安”。 門內別具一番景象:兩邊各有一座紅牆的客廳。中間是一個百余平方米的場子,正北方有放生池,邊沿與台階處有各種不同的名貴盆景,百花齊放、爭奇鬥豔,使人倍覺賞心悅目、肺腑欣然。放生池映襯的黃色照壁上則是一個紅色大字——佛。
沿照壁兩側拾階而上是第二進,此處建築一亭四角飛檐、玲珑曲翹,宛如神龍巨爪,亭中供奉著彌勒佛,背後則是一尊敷金的韋馱菩薩。紅色尖頂之亭像一朵牡丹,點綴在青山裏,倒也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別致。亭中安放有三個大理石香爐供遊人和虔誠的香客插香膜拜用。
亭的右側是天公殿,供奉一尊天公。殿內左邊設有一個消災壇,另設一間供出家人、善信歇息的客房。其殿脊頂上嵌有二只羽毛潔白、翅膀上有一條條黑裏透黃花紋的仙鶴,在爭奪荷花,給人一種動態美的感覺。檐頂兩端翹起之處,各有一個凸顯佛教特質物——法輪。
亭左側是天皇殿,供奉一尊天皇,天皇前面還有一尊濟公佛;此殿房頂上有對鳳凰爭八卦,檐頂兩端翹起的地方同樣有一個法輪;殿內設有禅房。天皇殿外有一金龍將軍亭,沿右邊台階下行可達天公殿、沿左轉登台階上行可達第三進——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門旁矗立兩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一條矯健的金色蟠龍。一進殿門,桔紅色的“萬德莊嚴”旌幔炫目生輝,梨花木佛龛供奉三尊金身的佛像,慈祥端莊地坐在蓮花寶座上。大鼓、木魚放在佛桌兩旁。描金佛龛上所擺的青銅爐鼎,馨香的煙霧袅袅娜娜地飄蕩、缭繞在佛像周圍。殿門內也有兩根高大的蟠龍金柱矗立在佛像兩邊。殿頂飛檐上的六條神龍,金鱗赤甲、活靈活現,似欲騰空駕雲飛去。大雄寶殿有飛檐、鬥拱、琉璃瓦、紅石階,恰如嫣然步入金碧輝煌的上階天堂!
殿後有一石壁亭,亭內(石壁穴內)嵌有一顆罕見的玉珠,旁有一青一紅形似祥龍的痕迹,非常神奇、可謂鬼斧神工。這些亭台樓閣,高雅美觀、精巧布局、獨具特色、耐人尋味,而龍珠寺亦據此得名。
這裏海闊山青、冬暖夏涼、交通便利,既是旅遊觀光、攝影的好去處,亦不失其燒香拜佛、女衆弘法禅修的叢林道場。寺院自建成至今,香火頗旺,善信不亦遠足者來自廣州、廈門等全國各地。龍珠寺精巧別致,寺內僧衆奉公守法,環境優雅清靜、香煙缭繞、梵呗磬聲不絕于耳,一入此境,頓有脫俗之感,真乃佛家聖地。
釋超淨,俗名吳耀琴, 1975年12月16日,出生于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後宅鎮山頂村。1995年3月15日,超淨法師在法華精舍禮上如下賢法師剃度出家,1998年12月19日,在韶關南華禅寺受具足戒後返回南澳縣,應緣之故爲雲澳鎮荖園村一位老師父處理後事,當老師父圓寂以後,又忍辱負重幫老師父擔當起迎雲庵繼續苦修弘法的遺願,後來,超淨法師因緣具足移至龍珠寺受請擔當住持。
釋超淨法師現任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龍珠寺住持。
金 山 寺
金山禅寺,俗稱“佛仔燈”。位于深澳鎮金山腳下,與聚福古庵相連平行。創于明(1368-1644)之前。這座由明末清初詩僧釋超雪卓錫並題門額的名寺,于“文革”中遭破壞而僅存部分,在南山寺住持釋長仰主持下,于2001年農曆九月廿四日奠基重建,至2003年告竣。
原建築而積數百平方米。大雄寶殿佛龛內,供奉衆多木雕像,主奉釋迦牟尼佛像,約高1.2米,兩側各擺10尊0.6米高佛像,其後背上方擺40尊小佛像(各高約0 2米),傳說這是“大佛放光生小佛”,故該寺俗稱“佛仔燈”。殿內還有小銅佛3尊等。上述工藝精美的雕像,可惜皆在1960年“破除封建迷信”中蕩然無存。
在1945年陳光烈撰《南澳縣志》中,錄有清南澳學海書院院長葉星初《金山寺》詩,並載:“超雪,字宜白,海陽(即今潮安縣)人,福州籍,通經史,工詩詞,兼擅書法,清初逃禅,曾居縣城內金山寺,後卓钖閩侯縣之鼓山 zelig寺。晚年歸潮,鎮潮總兵官馬三奇于郡城西郊,爲創竹林寺以之。……超雪只余金山禅寺額。”清嘉慶海陽縣人鄭昌時《韓江聞見錄》錄有其《南澳金山寺夜讀》詩4首。
重建一新的古刹,按原址坐東南向西北,分爲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前、中、後共三進,建築畫積500平方米,皆石木結構,投資數十萬元,莊嚴雄偉。
白 雀 寺
白雀寺,位于縣城後宅鎮西山村環島公路旁、依山臨海的庵山腳下古港邊。創于清朝(1644-1911),與饒平縣柘林古刹同名。1989年初步複建大殿,並以香港高僧釋定因題寺匾和書聯而添彩。
坐東向西,現有建築面積約480平方米。據1945年《南澳縣志》所記,它創建于清同治(1862-1874)年初,其中後堂是光緒年間(1875-1908)所建。清末起改住比丘尼。解放後,作爲小學。自1985年至1994年,隨著宗教自由政策逐步落實,學校全部搬遷完畢,198 4年古寺恢複。由在此剃度的釋妙勝的幫助,住持釋得惠苦心募資,得到泰國曼谷梵音覺苑等樂捐,終于在1989年重建90平方米大雄寶殿、殿前35平方米拜亭竣工。拜亭裏案上,置有- Al高0.3米、直徑0 35米的陶瓷圓形精美香爐,圖案I:有“白雀寺”、“民國三蔔七年(1948)冬月立,楊筐記喜敬楓溪吳賢合瓷廠制造”字樣,繪有雙龍搶珠圖。直形水聯刻楷書是1988年定凼法師敬撰並書。住持釋得惠( L914-2002)蹦寂後由釋超硼(1964-)續任。
位于利頭路邊占港之處,北鄰有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的天後宮,東南角有武帝廟,寺後青山,古榕爹天,攬山海寺廟之勝,又是1938年7月20日抗U阻擊戰地故是令人向往的海濱旅遊點。
潮音寺
在南澳島古城深澳,寺廟特別多,在“宋時番舶建“的媽宮連牆,有一座潮音寺,約創于明朝(1368-1644),已大部重建一新,法音傳揚迷遊客。
它與媽宮大門平行,面對深澳鹽場和大海,寺廟競輝,皆成佳景。坐東南向西北,建築面積約500多平方米,分三進。大門石匾“潮音寺”系已故邑人書法名家康維安先生墨寶。走過門樓,再過天井便達圓通寶殿。佛龛內奉敬1.5米高的觀音菩薩像,旁有各高米余的善財、童女像。龛聯由香港林寬秀居士喜敬。棟梁寫著:“佛曆二五三八、公元1994年歲次甲戍住持比丘尼釋道雲募建,旅港同胞陳文堅先生、林秀珍女居士捐建”。
第三進即後殿,原稱“准提殿”。它的前身叫“海神廟”,約創于明朝,後來改爲寺。
這寺是由比丘尼釋道雲(1955-1995),嘔心瀝血,于1994年募資重建基本竣工的。
資料來自;南澳吉祥如意網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