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ESG全球領導者峰會于2022年6月28至30日舉行,本次峰會由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指導,新浪財經和中信出版集團聯合舉辦,峰會主題爲“共促全球ESG發展,構建可持續未來”。
峰會首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我們將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營造有利于ESG發展的政策環境。”
此外,圍繞“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機遇挑戰”、“ESG協同發展的意義”、“中國企業提升ESG競爭力的創新實踐”等議題,世界銀行集團行長戴維·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裏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美國財政部原部長,哈佛大學名譽校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等50多位重磅嘉賓均發表了主題演講,並分享各自精彩觀點。
新冠、俄烏沖突下 可持續發展臨挑戰
進入2022年,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種迅速蔓延,俄烏沖突引發歐盟能源路線轉向,各種因素均爲全球可持續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在主旨演講中,世界銀行集團行長戴維·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提到,當前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已經導致部分發展中國家更多地使用煤炭、柴油和重質燃料油。同時,一些國家開始出台各項燃油補貼政策,以緩解燃油價格高企帶來的影響。“這會導致財政赤字更加嚴重,阻礙減少溫室氣體(GHG)排放的較長期目標的實現。涵蓋廣泛的補貼擾亂了價格信號,降低了人們提升能源效率和投資更清潔能源的動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裏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越來越多的借款人和投資者一直在尋求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納入其財務決策和投資策略。IMF正在與成員國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建立ESG金融工具的適當分類體系,同時還在落實氣候戰略,幫助包括中國在內的成員國采取實現氣候目標所需的政策行動——減少排放、增強韌性、獲得氣候融資以及確保公平轉型。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則重點圍繞“如何彌補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融資缺口”話題進行了分享。他指出,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在中國已經成爲普遍現象,這是典型的市場失靈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國家推出了普惠小微貸款政策,要求商業銀行增加普惠小微貸款,實際上是要求銀行履行社會責任,但要求社會股東都承擔社會責任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公共部門發揮作用。
美國財政部原部長、哈佛大學名譽校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表示,當今世界面臨的通貨膨脹可能會有很強的持久性,他很擔心全球正在走向一種嚴重滯脹的局面,同時他認爲,在未來18個月內,失業率極有可能在某些階段上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ESG領導者組織論壇聯席主席、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則強調,需要把握好ESG發展的三“重”主線:第一,ESG驅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第二,ESG發展是制度型開放的重要領域;第三,ESG投資是金融投資體系的重大轉型。
在“ESG協同發展的重要意義”環節中,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總幹事馬可·蘭貝蒂尼(Marco Lambertini)表示,極端天氣帶來的人員和財産損失、旱災帶來的極端貧困、人畜共患的疫情使整個世界陷入危機。“這是一場極大的意識轉變,或者說是文化革命。自然損害不再只被看作是一個道德或生態問題,也是一個經濟、發展、人類健康問題,用一個詞來說就是安全問題。”
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在演講中則談到,近來的新冠疫情和電力、石油、天然氣的供應紊亂,在兩方面對新加坡産生了不利影響。“在金融方面,很多企業和行業正遭受新冠疫情的沖擊,他們一直在掙紮求生,生存成本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另外,可持續發展的議題,越來越多被其他方面的考慮所侵占,比如能源供應的波動性”。她還介紹了,中新之間關于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實踐的合作。
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顧問、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裏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提到,想要真正解決世界環境問題,目前面對著兩個主要的挑戰:第一是需要讓綠色轉型公平,第二是應當確保全球能進行合作。
提升ESG競爭力 中國企業的創新實踐
“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已成爲全球共同目標,踐行ESG理念對于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機構、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峰會主題演講中,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強調,社會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個企業如果不願意履行社會責任,必然不可能實現長遠發展。“我一直堅信,達則兼濟天下才能讓財富得到尊重,辦企業就要爲人民大衆謀福利,企業要通過産業振興、公益事業等方式助力社會的共富,並且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不能忘記我們的員工。”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表示,這十年來,格力電器敢于去投入,並不是以盈利爲目的,更多的是社會責任決定了企業的選擇,這是一個企業必須要面對的,而且要勇于去承擔。“企業的發展不是以盈利爲目的,是創造美好生活爲目的。是給這個社會帶來了改變,從而受到了社會的尊重,同時也因爲我們的技術給整個社會的人類帶來美好生活。”
萬科集團創始人、深石集團創始人王石則談到,建築行業是排碳大戶,因此萬科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綠色可持續發展。“建築本身的綠色低碳非常重要,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建築交付使用後的運行階段的碳排放範圍更廣、排放量更多。這部分碳排放占據每年全國碳排放總量的兩成以上。”
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建議,利用創新的減碳機制推動ESG的發展,這個機制就是用低碳消費拉動低碳生産,推動低碳能源的發展。具體的講,就是基于碳權利人人平等,用碳票的方式把碳排放權公平地分配給個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采用“貨幣+碳票”的方式支付。這樣一來,企業生産的産品越低碳,越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睐。這就使得企業的節能減碳行爲可以從成本變成利潤,從被動變爲主動。
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在演講中自稱爲“老農人”。他指出,農業農村領域的碳排放大概占全國總排放量的15%左右,要實現雙碳目標,農業企業的責任也很大,同時也大有可爲。談及如何從産業端去提升糧食的利用效率、節約糧食的問題,劉永好表示,新希望今年提出節糧的專項行動,每年提升1%的飼料綜合使用效率,就是說要節約1%的糧食。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分享道,聯想希望在2050年底之前實現淨零排放的願景。“中國‘雙碳’目標的提出,爲各行各業重新定義了綠色低碳轉型的目標路徑與可持續發展的使命願景。從長期來看,要通過技術的替代與突破,從高碳能源依賴轉向技術創新依賴,這樣才有可能在解決氣候難題的同時,實現經濟的穩增長。”
高瓴創始人張磊表示,ESG既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也是理解企業面臨的機遇和風險的獨特視角,而科技創新則是ESG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他還提到,希望通過可持續性的價值投資,發現好的科技、解決方案與商業模式,然後以資本、人才、運營、資源、技術等方式爲企業提供全方位深度賦能,持續釋放其對經濟、社會、環境的正向價值。
全球經濟待複蘇 可持續金融如何助力?
在“從‘零碳就緒’走向‘淨零排放’”環節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杜祥琬提出,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這樣一個科學的轉型過程。在此過程中,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同時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後和無效投資。
談及人類該如何改變氣候變化的走向和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提到四個結論。“第一,現在氣候變化這麽嚴重,一方面是溫室氣體排放多,一方面是溫室氣體被吸納的能力減小;第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第三,我們必須要強有力地持續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要爭取達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最後,除了二氧化碳的減少和零排放以外,我們還要對其它的溫室氣體和空氣汙染物的排放加以控制,特別是甲烷。”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金南則分享了《構建中國ESG體系,促進企業綠色治理》報告。他重點介紹了三方面內容,包括:國內外ESG發展的總體情況、中國在企業綠色治理特別是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和環境績效評估方面的實踐以及從企業綠色治理角度提出加快建立中國ESG體系的幾點建議。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表示,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問題,而解決這個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所有國家共同努力。氣候變化也不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唯一一個需要全球問題,新冠病毒和氣候變化一樣,是全球混合在一起的。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弗裏曼講席教授白重恩則認爲,電力價格上漲的負擔可以由出售排放權的收益來對沖。“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對沖,對于電力價格改革的阻力就會比較小。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排放的成本最後傳導到終端用戶,就會鼓勵終端用戶來節約使用電力,來節約使用能源,最終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另一方面,既要落實淨零目標承諾,又要推動目前的經濟複蘇,全球各國和機構可以如何實現?路博邁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喬治·沃克(George Walker)表示,ESG問題常常就是盈利問題,同時關注ESG和可持續性,能夠使資本市場更好地運轉,社會和地球能有更綠色、更有包容性、更可持續的發展。
橡樹資本創始人及聯席董事長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談到,如果要阻止環境惡化,如果要公平地創造和分配就業機會,企業必須發揮重要作用。在投資中關注ESG,能夠爲風險控制做出很大貢獻,特別是對于長期投資者而言。
世界黃金協會(WGC)CEO泰達維(David Tait)表示,世界黃金協會正努力推動黃金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確保黃金能夠滿足當代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需求。“我們發現,在每1美元的黃金收益當中,至少有63美分可以留在黃金生産國,作爲當地員工、企業、社區和政府的收入。”
彭博亞太區總裁李冰介紹,目前全球已經有了這樣的共識:這個問題已經不能單獨依靠政府的力量來解決,而是需要私營部門深入參與進來,並且需要地區之間、行業之間,機構和企業之間開展廣泛的合作。
Visa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于雪莉指出,Visa全面支持塑造低碳未來,向低碳經濟過渡。Visa還做出鄭重承諾,到2040年實現淨零排放,這一承諾比《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目標提前至少10年。
ESG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學者談理論支撐
在“ESG助力30·60雙碳目標實現”環節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演講中談到,現實中會觀察到三種不同的減碳類型:第一種是“衰退型減碳”,第二種是“增效型減碳”,第三種是“創新型減碳”。前兩種衰退型減碳和增效型減碳主要體現的是一種防禦型戰略,而創新型減碳則是一種進攻進取型的戰略。
中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最近一段時間,盡管受到地緣政治沖突沖擊等因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遇到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在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關于國際可持續標准的制定方面正在取得重大的進展。ESG也就是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作爲政策指標,正在受到企業界、金融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的重視。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認爲,國際經驗和學術研究都表明,強有力的可預測的碳價格在有效管理的碳中和和轉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發揮市場和市場價值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首先就要發揮市場對碳價格形成的我稱之爲“逼近的作用”,就是逐漸地叠代接近正式價格。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委員、招商銀行原行長、盟浪可持續數字科技董事長馬蔚華則指出,ESG對雙碳目標的推動力量,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ESG的信息披露,可以推動ESG投資的發展,支撐雙碳巨額融資需求;二是ESG的評估,評估會影響企業社會形象和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倒逼企業加快“脫碳”、“降碳”。
在中國銀行副行長王志恒看來,實現雙碳目標資金需求量巨大,新增投資規模預計將超過百萬億人民幣,僅靠政府資金難以滿足,需要通過金融力量撬動社會多方資本,提供精准而又強大的外部助力。金融機構要在綠色發展的整體要求下,根據不同地區、行業的特色,爲綠色低碳發展輸送金融“養料”。
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支撐”環節中,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德蒙·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表示,過去數十年,我們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人文主義價值觀,這對世界的很多方面産生了嚴重的後果。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表示,“在考慮未來時,不能僅將物價指數或工資指數列入指標,應該衡量這個體系的支出與我們想投入的資源是否匹配,並爲了人口發展及財政平衡制定更好的指標。”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圖盧茲經濟學院名譽主席讓·梯若爾(Jean Tirole)談及,爲什麽我們不喜歡壟斷?“因爲他們會收取過高價格。當然,在科技行業,更多出現的是對廣告商和賣家收取高價,而不是對消費者。其次,因爲壟斷者不創新。”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表示,從新冠疫情中,可以在如何降低未來公共衛生危機發生的風險和嚴重性方面吸取很多教訓,也可以在減少其他方面的風險上吸取很多教訓,包括人類的健康風險,廣泛的社會、經濟、教育上的風險和損失。
法蘭西學院院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創造性破壞的力量》作者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提到,綠色創新是唯一的道路。“綠色創新的意思是創新,尋找新的能源來源,尋找能夠節能的生産方式,對人的習慣也要進行創新,比如處理垃圾的方式,消費的方式,行爲的方式,交通的方式。”
“淨零排放”何以實現?專家建議收碳稅
在“‘淨零排放’的實現路徑”環節中,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合創始人劉元春發表了“融入ESG的大學人才培養體系”主題演講。他表示,要討論人才培養體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ESG已經從一種新理念向軟實力、向硬標准進行看齊,ESG已經成爲上市公司、跨國企業、金融公司以及投資者的必答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則從經濟學角度分享道,碳中和本身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單純是減排,改變能源結構,通過CCUS這種方式提升二氧化碳的利用和吸收,更多的是它體現爲一個全方位的徹底的經濟社會的一種變革,從這個角度,碳中和既是經濟學,也是管理學。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提出觀點:“中國應該盡早推出碳稅,來建立統一的碳排放大市場,來推進我們的雙碳目標。”在他看來,盡早推出全國統一的碳稅,同時拿出一部分錢補助科研,以此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大市場,既有利于雙碳目標,也有助于穩定當前的經濟。
中電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華北電力大學新型能源系統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王志軒提出應不斷完善和提升ESG標准和方法。他認爲,如果ESG應用得當,不僅能夠正確評價一個企業的社會價值,而且有助于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反之,可能會對一個企業得出不正確的評價,且會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能源安全、低碳發展産生不良影響。
談及服務企業提升ESG能力,在峰會上,普華永道亞太及中國主席趙柏基表示,怎麽把ESG因素納入到企業的投資決策和長期發展戰略中,並堅定地執行下去,這個過程並不容易。爲此,普華永道積極爲客戶提供數字化轉型、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戰略及運營、ESG報告等相關專業服務。
安永中國主席、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及全球管理委員會成員、大中華區ESG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凱談到,企業可從四方面入手去履行碳中和背景下的社會責任。“一是加快實現自身碳中和,二是賦能社會碳中和進程,三是帶動利益相關方共同實現碳中和,四是積極參與標准和政策制定,善用第三方專業資源。”
德勤中國主席蔣穎表示,德勤正在加大投入,增強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專業服務能力,以此賦能客戶,共同提升其ESG價值。此外,德勤正在內外部推動可持續變革,致力于在203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
BCG波士頓咨詢中國區主席廖天舒表示,在社會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提升的背景下,企業可將可持續發展,轉化爲自身的競爭優勢。“通過將可持續發展轉化爲自身的優勢,企業能更好得爲股東提供商業價值。企業可以在累計可持續發展優勢的同時,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增強對股東的回報,提升業務的韌性。”
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提到,中國雙碳目標將從根本上重塑經濟、産業和能源發展路徑,帶來許多值得關注的ESG投資及發展機會。目前中國ESG實踐正處于早期階段。ESG投資擴散需要有健全的監管與市場機制作爲保障,可以從監管、金融、評級、人才四個方面做出努力。
ESG影響日益提升 推動複合型人才培養
ESG影響日益提升的趨勢正進一步延續。培養未來的領導者和企業家,讓他們有能力推動變革,並對社會和商業産生積極影響,也就成爲了不少高校的教學目的。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伊利安·米霍夫(Ilian Mihov)認爲,企業能夠也應該對社會造成積極改變。畢竟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成立的理念就是商業能通過經濟發展減少貧困,成爲向善的力量。
法國巴黎高商HEC Paris院長埃羅依克·佩拉什(Eloïc Peyrache)表示,氣候問題不是歐洲或美國或中國的問題。它是整個人類的問題,需要全球的解決方案和全球團結起來。
瑞士聖加侖大學校長伯恩哈德·埃倫澤勒(Bernhard Ehrenzeller)分享道,“我們的目標是能夠培育學生負責任的性格。我們對社會、商界、政界,整個社會上的精英的理解都是必須具有責任感。而在現在的這個時間點上,很顯然,你要去考慮未來,考慮下一代,你需要有一個廣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瑞士埃利亞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瑞士國際發展管理學院IMD榮譽主席、瑞銀集團前首席執行官胡皓華(Peter Wuffli)則提到,以企業家精神擺脫貧困是可行的,他想這個格言能夠影響企業家精神,能夠影響到個體,讓個體使用他們的想法,帶著他們的動力、野心、夢想去做出非凡的事業、創建企業、帶來工作、提供收入增長。
在“非財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有機統一”環節上,國際可持續准則理事會(ISSB)副主席蘇·勞埃德(Sue Lloyd)、Sancroft首席執行官、全球可持續發展標准委員會(GSSB)主席朱迪·庫謝夫斯基(Judy Kuszewski)和全球知名思想家與經濟學家、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第三次工業革命》《零碳社會》作者傑裏米·裏夫金(Jeremy Rifkin)也做了分享。
蘇·勞埃德具體談及了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新成立的國際可持續發展准則理事會,朱迪·庫謝夫斯基介紹道標准委員會負責研究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的可持續性報告標准,傑裏米·裏夫金則談到“中國開始了一項新的旅程,很可能會在接下來的幾代人和一個世紀中,根本上改變我們看待地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