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曆史和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文物出國展覽、交流是各國之間增加曆史了解以及文化互動的一種常用的方式。我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我國各個博物館裏,有許多代表我們中華文明傳承的珍貴文物,爲了向外國人展示我們古老中華民族的光輝曆史,我國經常與一些友好的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將那些頂流文物送到外國去展覽,讓外國人不出國門就能了解我國的曆史。
在2002年以前,我國經常將頂流的國寶級文物送到國外去展覽,那些精美的文物讓外國人充分領略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曆史基因,對促進我國與外國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在2002年國家文物局卻突然出台了一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這個目錄將64件(組)珍貴文物認定爲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不准出境展覽。2012年和2013年我國又發布了兩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數量增加到了195件。
那麽,爲何我國要將這些頂流文物列爲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呢?它背後又有什麽樣的故事呢?
在2002年以前我國文物單位經常將頂流的國寶級文物運到外國展覽,這是一個有效促進文化交流的手段。但是在此前發生的兩件事,卻不得不讓國家文物局重新審視文物交流中到底什麽級別的文物才能出國展覽這個問題,于是在2002年我國出台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1983年兵馬俑在日本展出時被人爲破壞的事件。
衆所周知,兵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坑裏的一種雕塑人俑,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兵馬俑則被譽爲“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秦陵兵馬俑都是以秦國的士兵爲原型塑造出來的陶俑,這些陶俑神態各異、肅然伫立,每一個陶俑的身份、動作、面部表情,甚至指紋都不相同,每一個秦陵兵馬俑都是頂流的國寶級文物。
1983年,日本大阪爲慶祝建城400周年,特意申請向我國借一些秦陵兵馬俑到大阪展覽。本著睦鄰友好的考慮,秦陵兵馬俑博物館特意挑選了一個保存完好、表情豐富,肢體動作有特色的軍吏陶俑借給大阪展出。
誰也不曾想到在展出一個多月之後,一名反華的日本男子高喊著:“中國文物爲什麽要到日本展覽,拿回中國去!”的口號,然後在衆目睽睽之下翻越隔離欄,將重達300公斤的陶俑一把推倒,兵馬俑瞬間變成了一地的碎片。
雖然後來這件事在兩國政府的協調下得到了妥善的解決,但是破碎的兵馬俑卻再也不能複原了,一件無價之寶就這樣被毀掉了。
1994年越王勾踐劍在新加坡展覽時被玻璃刮出一道0.7厘米的傷痕事件。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複國的故事在中國耳熟能詳,但是有關于越王勾踐的文物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卻從沒被發現過。1965年,湖北一個工地在施工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把青銅劍,雖然這把青銅劍看上去很古老,但是劍身卻一點鏽迹都沒有,而且它還削鐵如泥。後來經專家鑒定,這把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而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千年不腐的主要原因是劍身上鍍有一層合金金屬,這種工藝領先世界1000多年。
越王勾踐劍不僅承載了一段中國的曆史故事,而且這把千年不腐的寶劍還極具科學研究價值,是一件頂流國寶級文物。
1994年,新加坡向我國文物部門申請想借越王勾踐劍去本國展覽,讓國民能夠不出國門近距離欣賞這把傳世寶劍。考慮到新加坡華人居多,且這是一項可以促進雙方文化交流的事業,最終文物部門還是將越王勾踐劍借給了新加坡展覽。
誰曾想到,在展覽中新加坡展覽館的工作人員由于工作失誤導致越王勾踐劍的劍刃卡在了有機玻璃上,劍身被劃出了一道0.7厘米的口子。雖然事後新加坡方面一直強調不是故意的,但是這次失誤卻讓我國文物專家感到無比心疼。此後,文物部門對文物出國展出的保護工作更加重視了。
上述兩個事件是當年影響力比較大的出國文物損毀事件,事件的發生促使我國出台了文物出境管理辦法,辦法的出台有效地遏制了頂流國寶級文物在出國展出時被損壞的事故的發生,爲我國頂流國寶級文物的展覽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我國的頂流國寶級文物雖然很多,但是大部分國寶級文物都是孤品,一旦損壞不僅對不起精心發掘、保護、保養它們的文物工作者,也是對子孫後代的不負責任。
對于那些頂流國寶級文物,還是留在祖國的懷抱更安全。雖然很多外國人或機構在借文物展覽前承諾將會妥善保護文物,但是在文物展出中難免會有意外發生,爲了避免這樣的事故發生,國家文物局印發的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是非常明智的舉動。目前,我國的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數量已經增加至195項,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名單還會有所增加。
您對我國出台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禁止一些文物出國(境)展覽持什麽態度?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