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自我成長與中國情懷
2001年,韓國人均GDP是中國的8倍,三星集團赫然位列全球五大集團,整個韓國的信息産業蓬勃發展。而此時的中國,騰訊、阿裏、華爲猶如破土的青苗正奮力生長著。時光流轉回18年前的那個初秋,就在“9·11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我只身一人乘機來到韓國,開始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伴隨7次美國留學簽證的拒簽經曆,一句韓語也不知曉的事實,以及身邊沒有一個朋友的那種無助,我的留學生涯就這樣在一個低沉的氣氛中緩緩展開。當然,人這一生,命運會不經意地考驗你,也會在無意中給你帶來驚喜。低沉而厚重的留學生涯的開局,讓我更加深刻地領悟到兩個生活的真谛,伴隨我成長和成熟。
第一個最平實卻也是最直擊心靈的感悟是,如何學會照顧自己並管理好自己。踏入一個陌生國度,首先要直面的是如何盡可能快速地熟悉、認知並適應這個全新世界,這是成長的第一場莊嚴洗禮。每一個留學生都要學會管理自己,事無巨細,身份注冊、留學租房、課堂選課、課題研究、實習選擇、求職面試等,在點滴之中逐漸學會獨立思考,開始積極地規劃和設計自己的人生。
還記得當初一句韓語都聽不懂的我,在初到韓國的第一個月裏,爲了辦理留學身份注冊而不得不搭乘長途汽車,輾轉到離學校百余公裏外的大邱市政廳,連說帶比劃地和幾乎聽不懂英語的韓國民衆及工作人員交流的場景;還記得初進實驗室只掌握Visual C++ 的我,在面對教授詢問是否會Visual Basic,且能否參與一項與三星公司合作的項目時,不知是出于自尊還是過度自信,亦或是渴望爭取企業獎學金的緣故,我拍著胸脯告訴教授自己定能勝任並保證完成任務的場景。然而,工業項目的挑戰性和難度之大令我始料未及,爲了兌現當初許下的承諾,我一邊自學Visual Basic,一邊從事代碼開發,3個月的項目研發期我幾乎都在實驗室度過,累了就推開電腦在桌子上合衣而眠。這樣的故事,其實每天都發生在留學生群體中。留學,就是將自己置身于陌生又新鮮的環境中,去擁抱這份珍貴的彷徨和不適,讓自己成爲這個環境的駕馭者,日後必將成爲此生爲之驕傲的曆煉。
第二個深刻感悟是,出國,讓每一個留學生真正意識到“我就是中國”,那心底積藏已久的,對祖國炙熱而透徹的愛,會突然湧出,溢于言表。出國,給了我一次機會,讓我真正意識到自己有多愛祖國。2007年,我結束在美國的研究工作,婉拒了美國一家大公司的工作邀約,選擇回到自己的故鄉成都任教。有媒體采訪我,問是什麽力量讓我放棄國外的優厚工作,回到祖國?我的答案是,出國讓我選擇了回到祖國。出國讓我懂得,不論身處何地,一個強大的祖國是每一個遊子心中的靠山和堅挺的脊梁,我願意回來,貢獻我的所能,讓祖國更強大。
如今,每每回想近20年前的留學經曆,心中總會充滿感恩。這段艱苦而光榮的歲月,讓我成長爲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也讓我真正懂得,唯有把自己的事業融入祖國的事業中,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堅定。
師恩如山:言傳身教,帶我進入專業殿堂
我在韓國的博士生導師金炳晚教授是一位有深厚學術造詣的學者,更是一位非常仁慈的長者。讀博士期間,他多次鼓勵和資助我參加計算機領域一流的國際學術會議,包括世界互聯網大會(WWW)、國際計算機學會信息檢索專委會年度會議(ACM SIGIR)、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ACL)大會等。出國交流時,他總和我一起住在國際青年旅舍,當時我沒多想,以爲這是學校的財務紀律。畢業時我才偶然得知,導師本可以選擇住在條件更好的酒店,但他卻從未這樣做過,因爲他希望把有限的科研經費節省下來,資助像我這樣的學生參加更多的國際會議,發表論文,開拓視野,同高手過招。21世紀初,中國高校的科研經費非常緊張,鮮有大陸高校的學者出現在國際一流計算機學術會議中。我很慶幸能夠在讀博期間得到這樣的機會,並打下了在頂尖期刊發表論文的堅實基礎。導師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今,在我們的實驗室裏,我也盡力保障每個博士生能夠有兩次以上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機會,了解國際同仁們在想什麽、幹什麽。隨著中國科研和教育實力的增強,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在海外完成碩士學業後,選擇回到國內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讀博期間,我獲得了“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當年,韓國僅有3名學生獲得該項獎勵。至今,我還難忘在中國駐韓國使館參加頒獎典禮的情景,就像遠方的遊子回到母親的懷抱,心中充滿溫暖和自豪。
畢業後,我到韓國科學技術院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我的合作導師孟成铉教授是一名非常儒雅的學者,孟教授先後兩次擔任過ACM SIGIR的主席。當時,我們和雅虎西班牙研究院的負責人貝澤·耶茨博士合作,共同研發了世界上第一款采用韓語和西班牙語的面向韓國與智利的政商搜索引擎,提出的跨語言概念統一技術,獲得了ACL頒發的AFNLP Nagao 基金獎勵。隨後,我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與坎丹教授合作,成功申請到一項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SF),並研發了一套運用于實際的面向視障人士的電子圖書館浏覽和查詢系統(OASIS)。該系統目前已用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盲童基金圖書館。
回國任教:帶好學生,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在海外漂泊曆練了8年的我,與大多數留學生一樣,面臨歸與不歸的選擇。與此同時,西南財經大學于2007年按照新的年薪機制開始大規模引進海歸人才。據說學校第一位按照新體制引進的海歸張居衍教授,還是校長親自開車到機場迎接的。看到相關報道,我毅然踏上歸途,選擇到西南財經大學任教。10余年過去了,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回到祖國的懷抱,成爲推動國家科教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新鮮血液和蓬勃動力。
回國任教11年,最令我欣喜的是國內師生融洽的相處氛圍,我也深切體會到了“學生是老師最寶貴的財富,教好學生是教師工作最大的樂趣”的含義。回國初期,爲了助力學校的“大金融”發展戰略,我們幾個年輕教師組建了金融科技研究小組,旨在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傳統的金融實踐挑戰中。那時,“金融科技”還不是一個熱門詞彙,常常有人將我們的工作與爲科技投融資服務的“科技金融”相混淆。我們的團隊成員包括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師,大家定期召開研討會並一起精讀前沿的學術論文。爲保證大家有充足的時間聚在一起進行學術討論,我們的研討會通常是在晚間進行的,一般會開到晚上10點鍾,如果討論激烈,持續到深夜12點也是常有的事。會後,戴月披星地開車飛奔在回家的路上,那種滿滿的充實感和發自內心的愉悅讓我記憶猶新。回想那段日子,雖然辛苦,但是無比充實,它讓我深深體會到回國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搭建平台:金融科技全速前進
時至今日,以大數據征信、智能投顧、監管科技爲代表的金融科技應用與創新層出不窮。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前十強中有5家中國公司赫然在列,占據半壁江山。螞蟻金服成爲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獨角獸企業。經過數載曆練,我們的金融科技研討小組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隨著中國金融科技浪潮的到來,計算機學者與金融學者也展開緊密合作,攜手助力金融科技發展。2019年,西南財經大學與美國道富銀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共同組建了西財金融科技國際聯合實驗室(Fintech Innovation Center),旨在成爲溝通學界和業界的橋梁和樞紐。國際聯合實驗室通過與業界的緊密合作及重大項目攻關,培育核心研發團隊,搶占金融科技灘頭陣地,以開源軟件爲基礎,研發在人工智能、數據科學、雲計算、區塊鏈領域的核心金融科技技術和金融創新産品。自2018年起,在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南財經大學以國際聯合實驗室爲基礎,在每年秋季舉辦國際金融科技論壇。在論壇中,我們會邀請一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和一名計算機界的泰鬥發表主題演講,助力中國金融科技發展。2018年,我們邀請到“期權之父”羅伯特·莫頓教授和美國三院院士、現代機器學習理論的奠基者邁克爾·喬丹教授。2019年,我們邀請到了拉斯·漢森教授。漢森教授因在資産定價領域作出傑出貢獻,與尤金·法瑪一起獲得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論壇期間,還同步舉辦“成都80”全球金融科技競賽。競賽以金融産品設計與研發爲主題,參賽者根據主辦方給出的金融科技類應用場景,利用開源技術,在80個小時內設計並開發出自己的參賽作品。首屆競賽的8支參賽隊伍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香港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佐治亞理工大學,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
回想兩年前,我第一次飛抵美國舊金山,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校園參加首輪合作商談的景象,其實內心是惴惴不安的。擺在面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說服這個經濟學世界排名第一、擁有三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經濟系的優秀學者們和西南財經大學聯手,一同打造一個金融科技的國家聯合實驗室。最終,我們拿下了這個合作,因爲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擁有的豐富數據、應用場景,以及領先的實踐經驗,對國際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合作的成功開展,讓我們更堅定地向前邁進,因爲我們知道,中國金融科技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必將成爲世界金融科技發展的引領者。
人生的每一種選擇都很奇妙。11年前,如果我選擇繼續留在美國工作,也許我會發表更多的學術論文,成爲一名優秀的學者。然而,我便永遠沒有機會身臨其境地感觸到中國金融科技的澎湃發展,無法與業界合作,研究諸如“大數據驅動的非法金融活動分析和預警”這樣融合先進理論基礎和現實實踐需求的挑戰性課題。事實上,中國經濟和技術的繁榮發展,讓我能夠趕上金融科技時代的浪潮,成爲第一批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先行者。這也讓我再一次深切地意識到祖國的強大對于我個人事業和平台發展意味著什麽。我們現在最密切的合作夥伴之一便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經,和這樣一所世界名校展開合作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更不能企及的事情。如今,這種合作不僅成爲現實,還愈發密切和深入。事實上,無論是實踐應用還是理論創新,中國金融科技都已經走在國際前列,這一切都得益于中國的發展壯大。
今年,共和國迎來70年華誕,我們的國際聯合實驗室也已擁有了一批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帝國理工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院校的年輕科研力量,准備投身到推進中國金融科技發展最前沿的戰場中去。(作者系西南財經大學經濟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獲韓國金烏國立工科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計算機系從事博士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