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以貌取“食物”,“其貌不揚”的食物被認爲不新鮮、影響健康、營養價值低以及不可口。本地一項調查顯示,有將近七成的消費者不願意購買“醜食物”。
這項由南洋理工大學一組學生進行的調查也顯示,有93.4%的愛護環境者明白食物浪費的問題,不過,當中竟有36%的人即便明白購買賣相不佳的“醜食物”可減低食物浪費的問題,但還是不願意購買。
所謂“醜食物”指的是外皮損壞、變色,以及形狀怪異的水果、蔬菜等。
南大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四年級學生陳文楷(25歲)、黃宇倩(24歲)、雅思拉(Yasira,23歲)以及阿拉文德(Arawind Manograran,25歲),以消費者的誤解導致賣相不佳的“醜食物”被浪費掉,作爲他們的畢業研究課題。
他們到各大職總超市外,對243名年齡介于20歲到59歲的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68.1%的消費者不願購買賣相不佳的“醜食物”,另有27.2%的人則認爲“醜食物”不能吃,40.7%表示不能接受和食用外表稍有瑕疵的食物。
當中有79.2%認爲“醜食物”不夠新鮮,52%擔心吃了會帶來健康問題,35.9%認爲“醜食物”的營養價值較低,而34.7%則覺得“醜食物”味道沒有那麽好。
黃宇倩說,組員們希望通過畢業研究課題,帶出食物不一定要賣相佳才營養可口的概念,鼓勵國人也食用賣相不佳的食物,減少浪費。
早前,組員們也和新加坡食物銀行到果菜批發中心收集外觀欠佳的食物,再到鄰近的組屋區分發,破解居民對“醜食物”的誤解,鼓勵他們購買和食用。
他們下來也會和昇菘超市合作,在旗下的部分超市張貼海報,點出國人對于醜陋食物的常見誤解,並提高對食物浪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