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皇權至上,皇帝個人的品行修養對國家的王法産生重要影響,簡單來說,皇帝仁慈開明,他主要以禮治國,以德去教化人民,他實行的法律也會人性很多,當皇帝殘暴不仁,他會以酷刑去懲罰人民,以此來獲取人們對他的敬畏和懼怕。
如商纣王,他爲了懲治大臣,發明了炮烙、虿盆、劓殄等酷刑,使很多無辜者慘死在他手下。周文王則是一代明君,他注重以德行感化民衆,所以他給子民實現仁政,刑法也相對寬松。
與炮烙、腰斬等古代酷刑相同的是,誅九族也是一個慘無人道的酷刑。炮烙、腰斬等酷刑,只是會加重犯罪者本人的痛苦,但誅九族會連累很多無辜者。在古代,大臣犯了謀反等重罪時,皇帝會爲了以儆效尤,對犯罪者處以誅九族的重罪。
誅九族起源于秦變法後的夷三族。
夷三族有兩種說法:
一是以父母、兄弟、妻子爲三族。
二是以父親、母親、妻子爲三族。
可以說,不論是哪一種,都會連累自己至親的人,但是隨著後世的發展,夷三族變成了誅九族。
誅九族也有兩個版本。
一是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人,即玄孫、曾孫、仍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這九代。
二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祖四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之子(姨姨的子女);妻族二指嶽父、嶽母。
不管哪個版本,都會牽涉到自己的很多親戚,以至一人犯重罪,可能會導致整個家族的覆滅。誅九族已是一重令人發指的酷刑了,但明朝時期的大儒方孝孺,卻被明成祖朱棣誅十族。我們來看看,究竟是怎麽回事?多出來的是哪一族。
方孝孺是明朝的學者、思想家、文學家……,總之有一堆牛逼的頭銜,同時他也因爲學問好,被同時代人所推崇。方孝孺不和哪些清高文人一樣,喜歡在山林之中高談闊論,他很早就進入了廟堂,並做到了翰林學士。
朱棣起兵造反後,方孝孺因爲學問深,文采好,負責替朱允炆寫討伐朱棣的诏書、榜文。雖然這些诏書、榜文無一例外都是痛斥朱棣的,但其中的措辭,正義感和大義凜然的氣勢,還是讓朱棣欽佩。
朱棣占據南京後,鑒于方孝孺的能力和收買人心的需要,他主動要求方孝孺替自己寫登基诏書。這等于是爲謀反者做事,將忠誠視爲良知的方孝孺,斷然拒絕了朱棣的要求,還不斷痛斥朱棣的種種罪行。
這激怒了朱棣,他威脅要對方孝孺誅九族,但方孝孺爲了表明自己的志向,怼道即使滅十族,他也不會替朱棣寫诏書。這讓本身就暴虐愛殺戮的朱棣更加怒不可遏,他下令將方孝孺處以誅十族重罪。
十族中多出來的一族,是指方孝孺的學生弟子,因爲方孝孺是當時大儒,門徒學生很多,雖然只加了一族,但遭牽連受誅的人數卻多了幾倍,使得卷入此事而被遭誅殺的人多達8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