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10月11日,2019國際生態環境新技術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大會共吸引了近500家國內外環保企業、科研院校參加。國際生態環境新技術大會自2009年創辦至今,已走過10個年頭。今年大會處處透出新意,專門設立了長江保護生態修複技術展區,集中展示最新治汙“神器”。同時,這也是江蘇首個實現“碳中和”的大會。
新技術,讓汙染無處可逃
智能壓縮垃圾桶、水陸兩棲全自動取樣監測船、玉米澱粉用來治理農村黑臭水體……本次大會,衆多國內外環保企業攜最新技術同場亮相。 華爲—神彩打造的長江泰州段大數據監管平台,是長江保護生態修複技術展區最熱門的展位之一,展台前擠滿了專業觀衆。江蘇神彩的工程師周晨介紹,“平台可爲長江做自動化‘體檢’。我們在長江泰州段沿江三公裏管控範圍內設立了八大體檢項,包括排口、碼頭、岸線、生態及水質等,基于華爲的視頻智能分析等新技術,對長江‘把脈問診’。” 周晨輕點鼠標,平台立即對泰州沿江三公裏範圍內企業做智能核查,識別出1270家企業。隨機點開一家企業,企業實時廢水廢氣排放量立即顯示在屏幕上,一旦超標,平台會立即預警。在水源地保護上,平台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分別建立電子圍欄,如有船只闖入、水面漂浮物等異常情況,系統會自動抓拍並報警。
無人船應用于環保領域,進行取樣檢測等並不稀奇。稀奇的是,記者在現場看到了一艘水陸兩棲全自動取樣監測船,這艘無人船的下面加裝了履帶,可以實現水陸兩棲。天津市環境保護技術開發中心工程師王興介紹,監測船主要用于采集水樣和泥樣,可以采集到50米深的水、20米深的底泥,在風險事故發生的極端條件下,它既可以下水,又可以在陸地行走,有效保障監測人員的安全,提高監測取樣效率。 展覽現場除了有“中國軍團”,還有熱乎的“海外軍團”。加拿大、丹麥、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企業向中國觀衆展示他們的最新技術和産品,企業家紛紛表示,樂意成爲中國環保“小夥伴”。 “我們的智能壓縮垃圾桶有壓縮模組通過太陽能提供動力,可將垃圾壓縮,比現有的垃圾桶多出8倍容量。而且,管理者可以遠程監測垃圾桶的容量,提升垃圾回收鏈的運營效率。”韓國易科萊科技有限公司在韓國環保界非常知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目前這款産品在歐美非常暢銷,在南京牛首山也有應用,企業對拓展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新變化,通過種樹首次實現“零碳排放”
作爲生態環境部門承辦的大會,本次大會的一個突出亮點是,大會本身就是非常環保的,這是一個“零碳排放”的大會。 人們每時每刻都在産生碳排放,用筆記本電腦一小時排放約0.013千克二氧化碳;逛街買衣服,一件T恤的生産需要排放約4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乘飛機旅行1000公裏,排放約278千克的二氧化碳。那麽組織這樣一場大型會議排放多少噸二氧化碳呢? 462噸,本屆國際生態環境新技術大會給出了答案。這一數據包括大會期間交通、住宿、餐飲、會議等活動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其中交通排放量294噸,約占本次大會的64%。 “我們調查了大會過去三年的數據,比如在交通方面,對嘉賓的出行方式、裏程做一個統計,參照《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來計算。” 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事業部總監李海波解釋,爲什麽要算以往的呢?因爲這要計算一個誤差值,通過過去數據來發現規律,然後再把今年的數據算出來進行核准。 “前期大會的碳排放量的計算、林業項目的碳吸收量的計算以及具體的項目實施都是工作的重點。”中國綠色碳彙基金會重點項目負責人侯遠青介紹,目前常見“碳中和”方式有兩種,一是購買碳配額指標,二是通過新建林業項目吸收碳彙量的方式抵消實際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本次大會選擇建設林業項目來實現“碳中和”。據介紹,中國綠色碳彙基金會將在宿遷市沭陽縣種植25畝碳中和林,每畝種植110棵樹,其生長過程中吸收的碳彙量足以抵消本次會議産生的全部溫室氣體排放,項目所需資金由江蘇一家銀行捐贈。
李海波介紹,這一項目將以經濟作物林爲主,選擇沭陽當地的一些特色樹種。造林具有多重效益,不僅可以宣傳綠色低碳理念、促進當地可持續發展,而且當地老百姓參與其中可以獲得收益,今後每年會對種植情況、成活率以及樹徑粗細詳細統計。 “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其實需要多方努力。”侯遠青說,這是一次跨部門的合作,不僅需要企業捐贈,還需要林業、環保部門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以及公益機構對項目進行管理。
新理念,頭腦風暴校准發展思路
當天,圍繞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創新、應對氣候變化、長江水生態保護等專題,還同步舉辦了10場專業論壇,不少論壇“一座難求”。新理念精彩紛呈,讓來自全省各地的環保部門、工業園區以及相關企業的專業觀衆經曆了一場“頭腦風暴”。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修訂要加快步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吳豐昌在大會開幕式上呼籲。他認爲,目前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已使用17年,存在未考慮我國基准成果、區域差異性以及水質評價方法單一等問題。“未來需要健全體系,鼓勵制定地方水環境質量標准來實現因地制宜。此外,單因子評價過嚴要向綜合評價過渡,劃分等級,這樣可以有效反映汙染物種類和汙染程度。”
“江蘇是化工大省,但是産業自身發展的綠色水平還不是很高,地區差別也挺大。同時,園區的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南京工業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徐炎華教授說,以園區的管理平台爲例,現有平台大部分是根據政府不同主管部門的要求先後各自建設的,彼此孤立,標准不統一,沒有實現有機整合,很難真正發揮智慧監管的作用。“我們建議在同一個標准下建設六位一體的平台,將生産、安全、環保、應急、倉儲物流及公用工程等多個功能集成在同一個監管平台上,兼顧日常監管與事故預防和應急救援。平台建設過程中,要讓懂化工、懂安全和懂環保的專業人員與擅長信息化的專家融合到一起做,協調創新、優勢互補,這樣才能真正創建成功支撐園區高質量發展的科學管理平台。”
“打贏淨土保衛戰,面臨不少挑戰。”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玉鎖說,近兩三年來,我國土壤汙染防治在法規、政策以及標准體系的建立方面進展較快,但是,土壤汙染防治原來工作基礎薄弱,知識積累不足,從政府到專家到從業者,大家都要面對這些短板。未來,需要在國家政策標准的框架下,將具體內容實施好,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前進。 新理念,不僅來自專家學者,不少走在行業前沿的企業也紛紛登台。中電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來松發表《“平台+産業”雙翼模式,促進環保産業創新發展》的演講、江蘇聖泰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汙染場地豎向阻隔技術進行交流……企業家們的精彩發言贏得了台下陣陣掌聲。 交彙點記者 許海燕 見習記者 丁茜茜/文 交彙點記者 劉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