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産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産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爲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爲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爲“毛主席”。
毛澤東被視爲現代世界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爲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四十三年前的今天,1976年9月9日,一代偉人毛澤東與世長辭。那時候到處是黑紗,處處能聽見哭聲。毛澤東領導了中國革命,他去世後,中國將向何處去?那個時代,很多中國人陷入了迷茫。
毛澤東晚年獨自居住,不經他的同意江青不能來見他;他也很少見到自己的孩子。他最後的日子,在中南海陪他最多的是身邊的工作人員。
自從林彪在蒙古墜機,毛澤東從此再未登上天安門。他整個人臉色蒼白、浮腫、說不清楚話。1974年5月29日,周恩來陪同馬拉西亞總理拉紮克會見毛澤東,這是毛澤東與周恩來的最後一次握手,中間是毛和周的英文翻譯唐聞生。
文革中,鄧小平被林彪“一號命令”趕出北京。1973年,毛澤東再次啓用鄧小平。1975年,毛澤東親自點將由鄧小平出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圖爲1975年,毛澤東與鄧小平以及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在中南海書房裏一同合影。
毛澤東晚年疾病很多,他還患有老年性白內障,眼睛非常怕光。1975年春天,毛澤東的眼睛基本失明。中央決定由北京中醫研究院的大夫唐由之爲毛澤東做手術。左眼手術取得成功,毛澤東又可以繼續讀書了。圖爲毛澤東與唐由之(左三)等醫護人員合影。
晚年毛澤東的外事活動非常繁忙,從上世紀70年代起,外國首腦大凡踏上中國的土地,都會有個急切要求:拜會毛澤東。毛澤東身體日衰,外賓求見的要求日盛。圖爲1974年9月,毛澤東會見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人伊梅爾達和她的兒子。
1975年4月18日,毛澤東會見金日成,左一是外交部副部長王海容。鄧小平是陪同會見的惟一的中國領導人。在這次會見上,毛澤東跟金日成說自己身體不行了,“上帝請我喝燒酒”,並說“我不談政治,由他來跟你談了。此人叫鄧小平。”
1975年10月21日晚上,毛澤東會見美國國務卿兼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此時,毛澤東的身體狀況極爲衰弱,連站立說話都十分困難,他坦率地對基辛格說:“你知道我渾身都是病。我很快就會去見馬克思了。”
1975年10月30日,毛澤東會見德國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施密特後來回憶毛澤東:“他是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人。他魅力四射,才華橫溢,但是堅定而執拗。他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但有敏銳的直覺:他把我引入了關于克勞塞維茨和馬克思的討論。”
1976年2月23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書房會見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此時,尼克松已經下台,他們談了1個小時40分鍾。尼克松後來在他的回憶錄裏寫道:“他的思想依然那樣敏捷、深邃。我說的話他全能聽懂,但是當他想回答時,就說不出來了。”
1976年5月12日,毛澤東會見了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李光耀後來回憶說:毛澤東當時已83歲高齡,無論是精神或者體力都很虛弱。但他看到的仍是領導過長征,堅持抗日遊擊戰,打敗國民黨軍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巨人。
1976年5月27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書房接見巴基斯坦總理布托。這是他最後一次接見外賓,也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後瞬間。
1976年9月9日零點10分,毛澤東在49年前打響秋收起義槍聲開始井岡創業的時刻合上了他生命的傳奇書卷。他晚年曾說過:“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定論吧!我一生幹了兩件事:一是與蔣介石鬥了那麽幾十年,把他趕到那麽幾個海島上去了;抗戰把日本人請回老家去了。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
“……另一件事你們都知道,就是文化大革命。這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圖爲人們在天安門廣場悼念毛澤東。
參加毛澤東追悼會的少數民族代表們。
1976年9月18日,首都百萬群衆追悼毛澤東大會。
1976年9月9日:毛岸青與毛新宇在西山家中爲毛主席設的靈堂前守靈。
1976年9月韶山人民沉痛悼念毛澤東。
1976年9月9日昭通人民沉痛悼念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
1976年9月,黑龍江某軍在珍寶島戰鬥英雄冷鵬飛(前排右1)軍長帶領下沉痛悼念毛澤東逝世。
1976年9月,上海一處劇場挂上標語哀悼毛澤東,市民戴黑紗秩序進入場內。
1976年9月,長沙市各中、小學師生到悼唁廳悼念毛澤東。
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不久,上海一個早點攤上,市民身穿白衣素服,臂戴黑紗。
長沙附近群衆悼念隊伍到清水塘悼念毛澤東逝世。
1976年9月,香港市民在商場外通過電視轉播收聽毛澤東逝世的消息。
1976年9月9日,法國巴黎,200人聚集在中國駐法大使館門前悼念毛澤東。
1976年9月10日,日本東京,一名日本女孩悼念毛澤東時落淚。
時間回擺到更早前。
17歲那年,他第一次離開韶山外出求學,寫下詩作:“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43歲時,毛澤東剛走出了人生最失意的時刻,率領紅軍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陝北清澗縣袁家溝。他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當“千裏冰封”的大好河山和這白雪皚皚的塬地展現在他眼前時,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寫下了氣勢磅礴的《沁園春.雪》。
1949年,毛澤東即將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勝利到來之際。他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或許,這些,也是他對這一生孜孜追求的隱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