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橋上承“中華夢鄉”石竹山
下通千年海口古鎮
是福清文化的集中地
承載了福清“融和”的城市氣質
是福清的曆史之窗與精神之窗
利橋名人輩出
一起走進利橋
對話名人
感受他們的風采
石塘林氏
祖爲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隨王審知南渡遷至福清居石塘。林家從五代到南宋,“皆爲裏大儒”、“邑中望族”, 直至抗元失敗身亡,整個家族“子孫僅存如線”,時間跨度三百多年。有宋一代,社會流動性很大,當時,縱爲卿相,到子孫輩也往往重沒無聞,貧不能自給”(也就是俗語“富不過三代”)。要維持家族的長期發展,實非易事。福清林氏家族一直在當地享有很高地位,具有相當影響力,其衰敗歸因于元兵南下的突然打擊,非家族自身正常發展結果。這引了起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林氏一族主要人物有:林遹,探花,林家望族亦由其奠基,其孫(璟、環、瑑)同在淳熙十一年科舉中第。
林瑑,其妻爲南宋兵部侍郎林栗(福清方成裏人,即:現今城頭鎮五龍人)的養女,其女婿爲南宋工部尚書、著名學者、詩詞大家、書法家劉克莊(莆田人)。
林公遇,創辦“石塘書院”。
林同,抗元忠烈,其事迹被列入《宋史》,其所著《孝詩》被《四庫全書》收錄。林貴和,林遹八代孫,爲鄭和船隊陰陽官,隨船隊五下西洋。
玉塘吳氏
吳氏于宋代由莆田遷居福清石塘(今玉塘村)。曾出過 4 個進士。吳志定,字子良,號宜山,鄉試第一,是三朝宰輔葉向高,連江人、工部右侍郎董應舉的老師。新加坡原總理吳作棟是玉塘吳氏第 20 世孫。“吳氏宗祠”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2003 年依舊修複,爲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葉向高題聯:“世業本詩書望數仞宮牆須要希賢希聖,家風傳孝友看連枝荊樹應誇難弟難兄”。現存 6本“吳氏族譜”,有明代的、清代的,資料豐富,彌足珍貴。
林㟽
林㟽,宋淳熙十一年(1184)考中武狀元,是福清曆史上惟一的武狀元。林㟽曆任柳州、梧州、潮州三州知州。林任職期間官績顯著,賜錦衣玉帶。卒後,禦賜祭葬。《宋史》中,對林㟽在“藝文志”卷中記下“林著永陽志三十五卷”。林㟽雖是武狀元,但他所寫的詩詞被《永樂大典》等收錄。
遊冠卿
遊冠卿,宋嘉祐八年(1063)進士。福清縣的儒學原在西門。遊冠卿獻地建學宮,學宮建在縣衙東側,今福清市城關小學處。邑人爲了紀念他,建了興文祠,並塑其像祭祀。
遊冠卿
敖陶孫,淳熙七年(1180)鄉薦第一,慶元五年(1199 年)進士,是南宋江湖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重要的文學評論家。其《臞庵集》被《四庫全書》收錄。敖陶孫以詩名于時,他雖然是江湖詩派的詩人,但其作品卻帶有江西詩學的風氣,有著鮮明的特征。他以僅存的《詩評》一文立足于古代文學批評史,其方形式獨特,品評了二十九名家的詩歌風格,深受好評。敖陶孫一生遭遇兩次詩禍,即慶元詩禍和江湖詩禍,均對當時文壇有很大影響。其個人遭遇與政治局勢密切相關,反映了他在當時社會的影響力和詩文成就之大。(注:江西詩學:南宋時,人們將江西詩學看作是詩學典範)
夏氏父子
夏臻(父)以及其二子夏之邵、夏之文,同爲進士出身。特別是夏之邵、夏之文同登重和元年(1118)進士。兄弟兩分別官任江西提刑正、副使。父子三人分別爲朝議大夫、朝請大夫、通議大夫。
來源:利橋建設工作營——利橋故事宣傳冊、福清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