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上海閘北開始了一場極爲低調的試點。
這一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然吹遍了大江南北。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也在這一年出爐,中國人口首次超過了10億人。
養老問題,也現實的擺在了世界上第一個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人均GDP只有529元人民幣,按照當時的彙率折算略超過200美元,排在世界第145位)。上海市人口在這一年也達到了1185.9萬人,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1.5%,是第一個進入老年型人口結構的中國城市。
八十年代,養老、醫療兩項保險在閘北的烽火、北站、虬江3個街道先行試點。到了8月底,已經有9個街道75個合作社共1044人參與。
那時,大家並沒有想到中國養老市場化的第一場實驗,將奠定上海在中國養老保險發展曆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22年後,中國第一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平安養老保險獲准在上海設立。
40年後的今天,老齡化已經成爲中國下一步發展的棘手難題。2021年,中國出生人口和出生率雙雙創下1949年以來新低,60歲和65歲人口占比分別爲18.9%和14.2%。
嚴峻的形勢下,市場化養老産業也在踯躅前行。目前,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已經有10家,其資管規模已經超過5萬億元。
4月下旬,上海閘北養老市場化試水推行40年後,《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出爐。多層次的中國式養老在這個最讓人揪心的春天裏負重前行。
7月8日,在中國平安(601318.SH)康養戰略開放日上,複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全國老齡辦原副主任吳玉韶指出,面對養老問題,保險公司憑借在確定資金給付、高品質服務供給、綜合健康管理打造上的相關優勢,將扮演重要角色。
01
危機逼近
2015年,閘北和靜安合並。“甯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上海鄙視鏈裏,靜安屬于上只腳,浦東就屬于老上海人眼裏的鄉下那只腳。
然而,這個房價動辄10多萬元/平方米的富人區裏,老齡化的問題在春天裏也顯得格外讓人揪心。
40年時間轉瞬即逝,上海養老試點選的地方,確實頗具前瞻性。2020年,靜安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6.29萬人,已經占全區戶籍總人口的40.1%,南京西路街道已經達到了45%以上老年化的增長速度還處于一個加速階段。2019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還只有39.1%。
上海加速老齡化的同時,中國老齡化問題也同樣嚴峻。
2020年開展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爲2.64億人,占人口總數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爲1.9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3.5%。
預計202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2035年將達到4.87億人的峰值。而且比較2000年進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年時間裏老年人口幾乎翻了一番,增加了相當于一個日本的人口。
2000年,全國總人口爲124261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口爲12998萬人。老齡化嚴重的日本,2020年人口僅僅只有1.26億人。
2.64億人,如果拿到世界上去比,已經比第四大人口大國印尼人口還多(2021年,印尼人口2.62億人)。顯然,老有所養是當下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需要直面的。
政府層面,也在完善養老。2022年3月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養老”一詞被提及10次。
2022年2月21日,“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該《規劃》圍繞推動老齡事業和産業協同發展、推動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工作任務,對養老保險、長期護理保險以及保險資金入局養老産業給予高度關注。
同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擴大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範圍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宣布3月1 日起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範圍,在原有6家試點公司(人保壽險、中國人壽、太平人壽、太保人壽、泰康人壽、新華人壽)基礎上,允許平安養老等養老保險公司參加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
2021年11月公布的針對老齡工作的一個意見中,也明確指出,要進一步規範發展機構養老,各地要通過直接建設、委托運營、購買服務、鼓勵社會投資等多種方式發展機構養老。
此前制定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擴大普惠性養老服務供給,發展集中管理運營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支持具備綜合功能的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形成“15分鍾養老服務圈”,引導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進社區、進家庭,提升家庭照護能力。
整體看,《規劃》提出,綜合運用規劃、土地、住房、財政、投資、融資、人才等支持政策,支持社會力量建設專業化養老機構,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這些頻頻出爐的政策背後,也流露出2.64億人的迫切期待。
經過數十年養老改革後,許多問題得到了改善。然而,老人普遍存在著“養老資源焦慮、財富焦慮、尊嚴失落、子女負擔、孤獨等心理困擾、就醫問診困難、專業上門護理難尋與失智易受護工欺負”等養老痛點。
中國古代對于養老采取了比較純天然的方式,以家庭承擔爲依托。《孟子·梁惠王上》中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然而,孟子時代的中國人口大約在2000萬人。現在,中國面對的是2億多人口的老年群體,而且老齡化還在快速加深。而根據工信部報告數據,2030年我國養老産業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20萬億元。供需失衡將導致市場困境日漸突出。
供需失衡的情況下,中國采取多層次養老方是上策。相關專家認爲,4月出爐的個人養老金意見也是多層次養老思路的延續。
02
探索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蛇口工業區創立者袁庚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改革前沿地深圳蛇口已經在探索社會保險制度。
第二年,深圳全市也開始試行勞動合同制的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開放,讓深圳充滿了青春活力,永遠像一個奔跑中的少年。
幾年後的1988年,中國改革的重點放在深化企業經營機制。衆多新生的企業,以敢闖敢爲的心態向前走。
1988年3月21日,平安保險公司成立並獲批“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這是我國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險企業。誰也沒有想到,30多年後平安成爲了一個排名前十幾位的世界五百強企業。
深圳這個年輕的特區,從容進行養老保險探索時,上海的探索卻充滿了荊棘。改革從來就不是請客吃飯那麽一團和氣。
1986年,上海實施了一項養老保險的初步改革,實行了企業職工退休費全市統籌,企業單位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交費,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由全市統一撥付,從而挽救了一批虧損企業。那時候,上海老國企、集體企業的負擔較重,過快、過急的操作都會讓企業職工難以承受。
地方進行探索的時候,國家層面對于養老保險的探索也在推進,而且回頭看頗具國際視野。敢于開放,是那個時代的特征之一。
1989年3月23日至4月7日,麻省理工斯隆學院弗裏德曼教授、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局副總裁蔡儀等多位國外社會保險領域專家來到中國。他們前往上海、無錫等地,對社會保險制度尤其是養老保險模式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
幾十年後,重讀這些專家當時提出的建議,不難看出這些真知灼見至今還或多或少影響著中國養老保險。
專家們對于當時所實施的統籌方法提出了質疑,認爲:“現行統籌辦法難以最終解決養老問題。”他們一致認爲,中國現行的全民單位職工退休費用社會統籌的提取比例盡管已相當高,如上海已達職工工資總額的25.5%,但由于沒有積累,實行的是現收現付制,因此隨著老年人日益增加和退休高峰的到來,養老保險的資金籌措勢必成爲一大社會問題。
基于對調查過程中發現的諸多問題,弗裏德曼等專家提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都將是一個多元化的經濟格局,經濟發展不平衡存在的情況下,單一方式的養老保險很難適應各方面的要求。
他們建議:“可實行混合型的養老保險模式,部分采納傳統的社會保險的經驗和辦法,也可部分吸取采納新加坡中央公積金的經驗和辦法,多途徑多方式地解決養老金問題。”
彼時,西方國家其實也面臨嚴重的養老問題,沒有完美的方案,都需要在實踐中調整完善。而在新加坡則采取了中央公積金制度。創立于1955年的中央公積金制度,結構較爲複雜,其中特別戶頭主要用于養老需求。
此外,專家們還提出了積極推進個人繳費制,通過稅收等方式來鼓勵個人繳納。其實從近日頒發的個人養老金意見就可以看出,30多年前弗裏德曼等專家提出的建議依然有一定的前瞻性。
個人養老金意見中就明確提出,國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人員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並依規領取個人養老金。
從上海到深圳蛇口,養老保險的探索不斷推進,不但注重結合實際,也注重借鑒一些國家的經驗。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養老保險繼續推進。當然,遇到的挑戰也越來越大。正如弗裏德曼等專家曾發出過的提醒:“切勿操之過急,它是一項上百年、甚或幾百年的事業。這一制度一旦確立,它將影響以後的幾代人、十幾代人。”穩步推進,充分研究,甚爲關鍵。
老工業城市上海在探索上就付出了慘痛代價。1993年2月,上海養老保險改革方案實施,引起了各方的爭議。尤其是在當時極爲困難的紡織系統裏,職工收入低于平均收入,承擔養老改革的成本較大,不少職工對此有意見。實地調研後,有媒體也明確指出,這項改革方案在考慮困難職工方面有所欠妥。
養老改革探索的每一步,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尤其是應該考慮到自身保障能力較差的普通民衆的利益,考慮到困難職工的承受力。
“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深圳則在這一時期的探索受到了重視,社會供給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也成爲了典範。
到了1996年5月,深圳的探索更進一步。按照新的基本養老保險暫行規定,深圳戶籍員工的繳費比例從21%降低到19%,非深圳戶籍則從21%降低到10%。企業減輕負擔的同時,深圳改革了養老金計發辦法之外,並且允許務工人員離開深圳市退保。相對人性化的舉措,讓新老辦法得到了很好的銜接,減輕了社會面波動。
然而,人口老年化的加速到來,讓養老問題依然突出。1999年,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了10%。按照國際通行標准,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進入老齡化階段。
這時候,弗裏德曼等專家言及的多元化方式也成爲了現實,商業養老保險逐步成爲衆多企業解決養老問題的突破口。
平安人壽、中國人壽(601628.SH)等巨頭都在爭搶著商業保險市場。各種力量介入養老中,保險公司具有一定的優勢。平安人壽董事長楊铮在7月8日的講話中,也提及:“在這些力量之中,保險業具備入局的天然優勢,而平安也正投身其中,積極探索中國式養老之路。”
早在1999年,平安開始著手研究養老保險,並在2001年推出了國內第一套以賬戶管理爲核心的養老保險行政管理系統。
到了2003年,成立剛一年的平安人壽與中國電信(601728.SH)簽訂了企業年金框架總協議。中國人壽則在這一年將團隊分紅保險升級,推出了團體年金保險。
有競爭才有動力。市場化競爭態勢下,商業保險市場逐步紅火起來。彼時,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我國養老保險及年金業務保費收入達370億元。2003年,則達到了420億元。到了2004年,中國商業養老保險保費收入爲576億元,比上一年躍升了兩成以上。
03
市場躍進
2004年12月1日,平安養老險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東成立。昔日,被視爲鄉下的浦東雲集了大量金融機構。
將養老保險總部設立在上海時也已經49歲了。
這一年,上海60歲以上老年人口260.78萬人,比上年增加6.11萬人,提高了0.3個百分點,占總人口的19.28%。
那時候的深圳,更是一座充滿青春荷爾蒙氣息的城市。直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時的2020年,深圳60歲以上人口占比僅僅只有5.36%,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兩者的數據一比較,就不難理解平安爲何選擇上海作爲養老保險總部。
平安養老保險成立後不久,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也獲准成立運營。
專業化養老保險公司介入之後,商業養老保險市場之火越來越旺。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公司共10家。主要的大型保險集團中,如中國平安、中國太保(601601.SH)、新華保險(601336.SH)、中國人壽(601628.SH)、中國人保(601319.SH)、中國太平(0966.HK)均有養老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公司主營業務多爲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養老保障及其他委托管理資産,平安養老、泰康養老、太平養老等公司同時開展團體壽險、意外險及健康險業務。
企業、職業年金爲養老保險公司主要業務,頭部公司優勢明顯。養老保險公司主要業務爲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養老金産品以及養老保障産品業務。
截至2021年12月9日,根據各公司官網數據整理,已開業養老保險公司總資管規模超5萬億元。
2020年的數據看,平安養老管理規模接近1.3萬億元、占比26.7%,國壽養老管理規模同樣接近1.3萬億元、占比26.7%,長江養老管理規模突破1萬億元、占比20.5%,這3家占比達73.9%,頭部公司優勢明顯。
數據還顯示,截至2021年3月,已經有10家保險機構投資了47個養老社區項目,床位數達超過8.4萬個,險資在養老及養老産業上下遊醫療、健康行業領域布局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已經超過2340億元。
險企主要以自主建設或第三方合作的方式設立CCRC高端社區,包括中國平安在內的部分險企也開始探索居家及社區養老服務的“藍海”。
只不過,目前險企仍停留在居家養老服務的嘗試階段。從規劃的服務內容來看,醫養優勢明顯,但是在上門家務等日常生活服務、陪伴溝通等精神文化服務仍待完善。而且險企的布局中,配套、優質醫療資源都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只是包括居家養老在內的養老服務各家都極爲重視。
平安養老意識到行業的痛點之後,具體操作層面選擇走差異化道路。其避開了中端養老社區的“紅海”競爭,正在具有更高客單價的高端社區養老和客戶基數規模更大的居家養老領域進行探索。
2021年,平安在最新年報中,赫然公布了一條新戰略——居家養老。
2021年10月開始,平安居家養老服務已于深圳和南京兩個城市分階段開展試點。醫療領域是平安的長處。平安智慧醫療簽約了合作醫院超1萬家、合作健康管理機構數9.6萬家、合作藥店數達20.2萬家,並收購了北大醫療旗下10個醫院。
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行,養老保險市場也將不斷上規模。7月8日,在中國平安舉辦的康養戰略開放日上,對于險企如何參與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平安人壽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铮分享了平安的心得:養老保險需要與配套服務相結合,中國平安很早就切入養老賽道,目前已形成“保險+居家養老”“保險+高端康養”“保險+健康管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中國的養老格局,也需要一體化解決方案。楊铮表示:“我國養老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從閘北開始的40年時間裏,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形成了“三支柱”的體系。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即人們常說的養老金;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第三支柱于2018年在上海、福建、蘇州等地試點。三個支柱,構成了中國特色的養老體系。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有專家分析,未來5年中國養老保障市場規模或突破10萬億元。
經曆了疫情極限考驗之後,上海也在反思養老機構的問題。商業養老保險或許能夠爲那些老年人提供更有尊嚴的服務,服務品質卓越的居家養老,可以讓老人及其家人安心。
楊铮表示:“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與養老服務供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社會各界需要勠力同心,積極應對。”
進入酷暑各地持續高溫,誰也不想重複剛剛過去的揪心春天。“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作者 | 萬可兒
來源 | 征探財經(ID:teccj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