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從上至下依次爲:參與第16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的上海市黃浦區青少年藝術活動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團、加拿大漢密爾頓童聲合唱團、荷蘭德庫爾和諧之聲合唱團、內蒙古藝術劇院合唱團。主辦方供圖
讓世界爲之驚豔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主題曲《雪花》、在傳統傣族音樂中植入世界音樂元素的《崴薩啰》、改編自美國經典二重唱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憂愁河上的金橋》)、描繪神秘非洲大地風情的祖魯族婚禮歌曲《Sizongena回家》……7月19日,一場以致敬中國國際合唱節30周年爲名的慶典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上空回響激蕩。一首首空靈而美妙的天籁之音,一部部兼具民族性與國際化的經典佳作,通過線上向全球直播,帶領人們穿越30年時光,感受合唱藝術的魅力及其譜寫的文化交流樂章。
應時代需求而生
1992年是個充滿生機的年份。
這一年,鄧小平同志的南方之行奏響了“春的序曲”,中國大地掀起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熱潮。與此同時,文化藝術與合唱藝術領域也迎來了大發展大繁榮的階段。一方面,合唱藝術的普及與群衆性合唱活動的廣泛開展,使得合唱藝術愛好者對與國際一流合唱團隊交流的願望日益強烈。另一方面,隨著中外交往日益頻繁,需要一個更加廣闊的平台來增進國際文化交流。
“我們一次次在國際交流活動中,深刻體會到音樂尤其合唱藝術的‘橋梁’作用。”中國國際合唱節創始人之一、音樂教育家、指揮家楊鴻年在提及創辦中國國際合唱節的初衷時曾如是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楊鴻年多次帶領合唱團走出國門,在海外受到不同膚色、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人們的喜愛。秉持進一步通過歌唱促進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宗旨,他與嚴良堃、馬革順、秋裏等老一輩音樂家、指揮家,共同倡議創辦中國國際合唱節。
“睜開你的眼睛,享有同樣的天空……伸出你的雙手,緊握同樣的熱誠,哪怕語言不通習慣不同……”1992年7月16日晚,在《爲了明天的友誼和平》的歌聲中,包括中央樂團合唱團、中央歌劇院合唱團、新加坡南洋小學合唱團等在內的17支中外合唱團,共同拉開了首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的帷幕。
中國國際合唱節的創辦是繼1986年中國合唱協會成立之後,中國合唱界最重大的事件,引領中國合唱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數字顯示,首屆中國國際合唱節上,群衆合唱藝術的普及率還較低,參節的合唱團主要是中央樂團合唱團、中國歌劇院合唱團等專業院團,但今年參節的530支中外合唱團,很少有專業院團。這表明,群衆合唱藝術在中國已經迅速普及。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常年活躍的合唱團都在3000支以上,在很多大中小學校園裏,可以說是班班有合唱。
另外,首屆中國國際合唱節上,參加的中外合唱團從17支發展到如今的530支,參與的國家和地區從最初的幾個增加到如今的52個。據不完全統計,30年來,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余支合唱團隊、12萬余人參與了合唱節活動,線上覆蓋人群過億,有力改寫了中國的合唱曆史。
“30年前,中國整體的合唱水平,不管是深度還是廣度,包括規模、參與的人數,以及藝術質量都是和今天沒辦法相比的。但是沒有父輩們走出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就不可能有今天。這30年是中國合唱發展打開眼界,‘走出去’‘請進來’,蓬勃發展的階段。”楊鴻年之子楊力表示。此次,楊力率領北京愛樂合唱團再次站上30年前父親登過的舞台,深有感觸。
譜寫中外交流樂章
文藝是人與人心靈交流最好的方式。中國國際合唱節的舉辦,搭起了一座中外合唱藝術交流與人民友誼的橋梁。在這個舞台上,有很多故事讓人難忘。
上世紀40年代,爲了躲避戰火,中國音樂家冼星海輾轉來到了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舉目無親、貧困交加的他,與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在街頭偶遇。雖然語言不通,但那份對音樂赤誠的追求讓他們惺惺相惜。拜卡達莫夫接納了他,爲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出了一系列的音樂作品,深受當地民衆的喜愛。
80多年過去了,老一輩的友誼在後輩中得到延續。拜卡達莫夫的女兒拜卡達莫娃與冼星海外孫女郭敏雖相隔千裏,但書信不斷,共同致力于促進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音樂交流。在2018年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合唱節開幕式上,親如姐妹的兩人在哈薩克斯坦民歌《燕子》及中國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動人旋律中攜手上台,演繹了一場絲綢之路上,音樂成就跨國友誼的感人篇章。
在美國,有一支馬斯卡廷青年合唱團,由美國對華友好人士薩拉·蘭蒂夫人倡議,在馬斯卡廷市政府及中美各界友好人士的支持下組建。該合唱團以促進中美文化交流,加深與中國友城及青年人的感情爲己任,排演了《情緣留住永恒的記憶》等歌頌中美友誼的歌曲。
在各方面努力下,2016年,馬斯卡廷青年合唱團來到中國,參加第13屆中國國際合唱節。來華參節期間,合唱團成員不僅爲中國觀衆帶來了精彩的表演,還在北京、正定兩地遊覽風景名勝,並與當地中學生一同體驗傳統文化課程,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留下了中美友誼的佳話。
在中國國際合唱節上,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很多外國合唱團通過合唱熟悉中國文化、愛上中國文化,他們演唱中國歌曲的視頻頻頻登上社交媒體,成爲熱搜話題。“中外人士以合唱爲媒介,既促進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也讓中外人民結下了深情厚誼,成爲民間外交的生動範例。”中國國際合唱節主辦方、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金生表示。
用歌聲講述中國故事
楊鴻年曾說:“合唱就是用純美歌聲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30年來,一大批中國合唱作品通過中國國際合唱節的舞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今年,在第16屆中國國際合唱節期間,數十首融合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的合唱佳作先後登場。合唱指揮家吳靈芬率領的北京Harmonia和諧之聲合唱團,帶來了兩首令人印象深刻的《崴薩啰》《月色清明舞婆娑》。前者的創作靈感來自傣族民間音樂,並加入了世界音樂元素,展現了傣族美麗的風土人情;後者改編自京劇《霸王別姬》選段,是中國傳統戲曲改編爲合唱作品的典範。愛樂男聲合唱團帶來的《莫尼山》《歡樂的那達慕》、金融愛樂合唱團帶來的《敕勒歌》等作品,也都體現了濃郁的中國韻味、中國氣派。
在用歌聲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中國國際合唱節同時也在書寫中國故事。自創辦之初,中國國際合唱節就高度重視合唱藝術的普及教育,通過開展合唱指揮大師班、合唱培訓等活動,有針對性地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合唱藝術培訓普及。2012年,更是在社會各界的助力下,開始持續的合唱公益文化扶貧行動,10年累計對口援助和文化扶貧68支合唱團體、8000余名教師,覆蓋58個貧困市縣,輻射數百萬學生。
“中國國際合唱節既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受益者,也是新時代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李金生說。
正如本屆中國國際合唱節主題曲《愛的光芒》所唱——“不必看清我的臉龐,不要尋找我的方向,空中傳來我們的歌聲,歌聲閃耀著愛的光芒。因爲熱愛,走到一起,實現夢想。我們親如一家,相互傾聽,我們攜手並肩,縱情歌唱。”三十而立的中國國際合唱節,未來將在普及合唱藝術、強化美育工作、展現中國合唱藝術成就、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等方面,繼續綻放其耀眼的光芒。(鄭 娜 王思蕊)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7月27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