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到一個媽媽的朋友圈:
“晚上看完表演,帶小寶坐一號線倒十號線回家,9點多,地鐵上人還是很多,有兩個年輕人想給我讓座,被我悄悄謝絕了,謝謝他們(愛心)”
一般人可能覺得很奇怪,作爲父母,看到有人給孩子讓座不是應該很高興的欣然接受嗎?
我就跟這個媽媽聊:有人讓座,你咋不讓小寶坐啊?他站著不累嗎?
這位媽媽說了三點原因,讓我印象深刻:
1、孩子當時並不累,看演出坐了兩個多小時,有機會站一站挺好,而且孩子常常對站著更感興趣。
2、有人讓座,我會征求孩子的意見,但一般他坐下我也會站著,如果直接讓座給我,我都會婉拒謝絕。
3、如果孩子生病、不舒服或者累了,我會很婉轉的主動問問,看看有沒有人願意讓座,並解釋原因,如果人家沒有讓也會說“不好意思打擾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覺得孩子狀態不適合坐地鐵或公交,我可能會改變出行方式,甚至取消行程。
我又問她,那小寶才4歲,這麽小的孩子,你不怕他站不穩摔到嗎?
她說,孩子到底應該長到多大才能站穩呢?孩子,跟老年人還不太一樣,很多老年人雖然生活能自理、不需要監護人,但他們畢竟年紀大了,站不穩容易出危險。
可孩子不一樣,孩子有父母作爲監護人,孩子的安全難道不應該父母來負責嗎?我讓他站著,我會保護他,教他用手緊緊握著柱子,我則會用一只手牢牢牽住他。
最後,這個媽媽說,其實帶孩子坐地鐵挺不好意思的,本來以爲晚上人會比較少,但地鐵上好多剛剛加班結束的年輕人,一個個都很疲累的樣子,我帶著孩子站在那裏給他們也是一種壓力,如果人少的話我會帶孩子到稍微遠離座位的車廂位置站著。
聽完這個媽媽的講述,頗有感慨。
記得以前在地鐵、公交上遇到過不少次關于“讓座”的爭執:
有一次,在公交車上,一個老太太帶著小孫女上了車,孩子很小,也就2、3歲的樣子。旁邊有人讓了座,老太太也沒說謝謝,理所應當讓小孫女坐了上去。過了一會,對面的人也下車了,老太太便坐了過去,坐在小孫女的對面。
司機從後視鏡看到,便說:“帶小孩的乘客,抱著孩子,別摔著!”
老太太充耳不聞,自顧自坐著,小孫女則在對面的座椅上扭來扭去,並不安分。
果真,一個急刹車,孩子腦袋直接撞在了公交廣告擋板上,哇哇大哭,老太太這才起身抱過孩子,大罵司機,罵了兩站便下車了,留下一臉無奈的司機和一車吃瓜群衆。
很多人把讓座當成了理所應當,甚至視爲“占了便宜”,明明自己抱著孩子坐,又安全又不占用多余公共資源,但在一些人眼裏卻變成“吃了大虧”,這樣的想法,其實違背公共交通中讓座的初衷。
新加坡早晚高峰時地鐵上人也不少,但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你常常能看到每排座位盡頭的“博愛座”是空著的,而車廂裏卻站著很多人,他們爲什麽不坐呢?
這是因爲,“博愛座”是提供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如果我年輕力壯,又不是很累,我爲什麽一定要坐著呢?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讓座産生的尴尬和糾紛。
父母讓孩子意識到,不能以自己年齡小作爲別人讓座的理由,很有必要。
3-6歲的兒童,正是建立規則意識、自主性等能力的關鍵時期,更是培養孩子利他行爲的重要時期。孩子通過理解規則、執行規則來漸漸樹立規則意識。
比如,文明有禮乘坐公共交通、有序排隊不插隊等等……
而規則感較弱的家庭,孩子往往被父母溺愛,接觸社會時反而更容易碰壁、受挫。
利他行爲又是什麽?說白了,就是讓孩子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有幫助別人的愛心和意識,這不僅有利于增強孩子自信心,更可以幫助孩子發展積極的人際關系和交往能力,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至少,作爲成年人的我們,自己先做到不搶座、不霸座。
對于讓座這件事,你怎麽看?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