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 |《傳家》劇照
文|風馬牛 (微信公衆號:馮侖風馬牛)
20世紀初,南洋的華人企業家中,有「四大天王」——陳嘉庚、胡文虎、黃仲涵、陸佑。
作爲南洋最顯赫、最富裕的企業家之一,陸佑以「錫礦大王」和「橡膠大王」聞名于世。然而這樣一個「富可敵國」的家族,傳承到第三代時卻逐漸走向了衰敗,背後的故事充滿傳奇。
1
陸佑本姓黃,1846年出生于廣東鶴山的一個貧苦家庭,祖祖輩輩以種地爲生。在他出生後不久,父親不幸因病去世,沒過幾年,母親和姐姐又因貧病去世,家中只剩下自己一個人。
看到陸佑零丁孤苦的樣子,村裏一熱心鄉親帶他見了鄰縣新會桐井鄉地主陸顯。陸顯非常喜歡他誠實伶俐,溫和老練的性格,于是收留他做陸家的長工,從此他改姓陸。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許多廣東人爲了生計,遠走異國謀生。有一天,陸佑恰巧被「勞工販子」看中,販子見他身體結實,外表和氣,頗爲合意,于是提出借錢給陸佑贖身,帶他到南洋做契約勞工。
征得陸顯的同意後,陸佑用二十個銀元贖回賣身契。他還給了妻子二十個銀元作安家費,自己只攜帶幾個散碎銅板,揮淚出國。
1863年,17歲的陸佑以「契約勞工」的身份來到新加坡,在一家錫礦場當礦工。當時的礦場環境十分艱苦,蚊蚋成群、蛇鳄橫行……此外,工頭專橫暴戾,不少華人勞工死在那裏。
陸佑堅持了下來,並學到了一些挖礦技術。在礦山工作三年後,服務期滿,陸佑恢複自由身,不再與雇主續約。後來在一個老鄉的介紹下,陸佑到一家煙酒莊當夥計。
陸佑在煙酒莊工作三年,節衣疏食,克勤克儉,積攢了一些錢。後來在朋友的鼓勵和指點下,他又離開了煙酒莊,自己開設「興隆號」雜貨店。
在經營雜貨店的過程中,陸佑聽說馬來西亞發現豐富礦藏,有發財的機會,于是在1872年,他把雜貨店委托給可靠的夥計代管,湊足資金跑到馬來西亞與人合作開礦。不幸的是,他慘淡經營的礦場在1873年的一場幫會械鬥中,被人摧毀。
陸佑並沒有因此倒下。其後,他從事運糧生意,賺了一筆錢。1876年,陸佑又與人開辦一個新錫礦場,從此走上發達之路,成爲馬來西亞的「錫礦大王」。
陸佑頭腦靈活,在經營錫礦方面有一套自己獨有的做法:一、爲了提高礦區工作效率,他不雇用「豬仔工」。因爲「豬仔工」身體素質差,工作消極。故此,他全部雇用有生産經驗的「自由工」。二、提高礦工工資。將一般礦工的工資從8-10元,提高到20-30元不等。這樣就提高了礦工生産的積極性。三、注意改善礦工的福利、勞動安全和醫療衛生設施,使礦工生活待遇得到較好的改善。由此把一大批熟練礦工吸引過來,樂爲己用。另外,他還雇聘了一批有學識經驗的洋人,專門負責他的産業經營。四、不斷收購一些小礦,擴大業務,並斥巨資購買先進的機器采礦。
陸佑爲人果敢、堅毅,敢于闖關,勇于追求,不固步自封,不守株待兔,將錫礦做到馬來西亞最牛後,又開始朝多元化發展。
在種植業方面,陸佑大面積種植橡膠、咖啡、胡椒、椰子等農作物,成爲馬來西亞的「橡膠大王」。
在金融業方面,陸佑創辦了馬來半島第一家華資銀行「廣益銀行」。當時可自行印發銀票給工人發薪水,與政府發行的鈔票等值,並流通于南洋各地,直到1940年日軍占領馬來西亞才停止使用。
在工商業方面,陸佑創辦了電力公司、船務公司、貿易公司、工程公司、汽車服務公司、水泥廠、鋼鐵廠、椰油廠等,商鋪遍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香港。此外,陸佑還承包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多地區的主要稅捐,如賭稅、煙稅、酒稅、當稅,獲得巨額利潤。(承包稅捐是指個體或商業組織向政府承包饷碼,每年或一段時期內繳付一定金額,而取得對某種商品專利買賣權。稅饷收入是早期殖民政府主要財路來源。)
在地産業方面,陸佑配合當時政府對土地的開放政策,大量購置土地。他大興土木,建築民宅商店,建設基礎設施,鋪路造橋,供應電流,發展農業,設立醫院、學校,成爲當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最大的地主之一。在新加坡,爲紀念陸佑的貢獻,中華總商會對面的一條街,被取名爲陸佑街。在吉隆坡,陸佑被視爲城市的奠基人之一。
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後,陸佑樂善好施,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凡交通、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慈善福利,無不慷慨捐助,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例如1910年至1912年,他捐資百萬元給香港大學,港大爲投桃報李,建造一幢鍾樓,命名爲「陸佑堂」,並在建築物前豎立一座陸佑銅像。
陸佑還捐巨資建造吉隆坡中華大會堂,在新加坡、吉隆坡建造「廣肇會館」,凡廣東同鄉到南洋謀生,招待食宿,介紹工作及資助旅費。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吉隆坡各處,許多衣服褴褛的人流落街頭,當時陸佑救濟數以萬計貧困同胞。
此外,孫中山爲推翻清王朝到南洋宣傳革命、籌募經費時,陸佑慷慨解囊支持革命運動。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授給陸佑旌義狀,以表彰他贊助革命的貢獻。後來,陸佑的墓碑上刻有獲「大中華民國二等嘉禾章」字樣。1915年廣東大水災,他又捐贈了巨款赈濟災民。
盡管仗義疏財,但陸佑個人生活很儉樸,他外出時常在街邊買蕃薯粥吃,總是穿著舊布鞋。
1917年,陸佑去橡膠園視察時,不幸染上惡性瘧疾、雖然請了不少名醫爲他治療,但因年歲已高,最終因病去世,享年71歲。
2
陸佑去世後,留下巨額遺産,整個家族企業由兒子陸運濤執掌。
陸運濤出生于吉隆坡,曾在劍橋大學修讀文學及曆史,但他文人氣息較重。陸運濤醉心文藝、曆史、電影和攝影,熱愛騎馬、高爾夫球和觀鳥等活動,多次到沙漠探險,到森林拍攝雀鳥生態,他自己坦言觀鳥和攝影遠比經營商業有趣。
陸運濤接管家業時,擁有銀行、橡膠園、錫礦、地産、酒店和娛樂等多類産業。不過,經曆了多年的發展和經營的變化之後,電影卻成了他的主要投資方向。
1948年4月,陸運濤在新加坡成立國際戲院有限公司並設立多家戲院,爲了穩定片源,于1951年在新加坡成立國際影片發行公司,1953年它的子公司登陸香港,簡稱「國際」,由英國籍的猶太人歐德爾掌權,負責在香港購買影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上映。
1955年是陸氏影業王國的轉折點,當時陸運濤轄下的國際影片發行公司接管了上海商人李祖永建立的永華片廠。1956年,陸運濤把「永華」和「國際」合並,改組爲國際電影懋業公司(簡稱電懋),以「巨片標志、榮譽之征」作爲口號。
「電懋」的成立開創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陸運濤也因此被人們尊爲一代影王。
在發展電影事業方面,陸運濤有兩大秘訣。一是不惜重金,吸收編、導、演精英,將歐美的制作路線、管理模式帶進電懋。陸運濤尤其重視劇本,「電懋」的劇本編審委員會專門負責劇本編審,其成員都是當時知名的飽學之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愛玲在友人宋淇的幫助下,也加盟「電懋」寫劇本。1957年,她創作的《情場如戰場》拍成電影後,大爲賣座。之後,她又一連創作了8部劇本,其中,《小兒女》曾經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
二是深谙明星效應之道,善于發現明星,並利用明星來擴大影片的影響。「電懋」成立了演員訓練班,培養新人,制造明星。陸運濤成功挖掘培養了葛蘭、林黛、尤敏等一批優秀的演員。隨著她們在亞洲走紅,「電懋」也紅遍了亞洲,贏取了多項亞洲電影大獎,在亞洲電影市場所向披靡。
值得一提的是,邵氏和電懋的經營者在理念上非常不同,陸運濤是真正熱愛電影,並不介意爲制作出質量高的影片而花費大量金錢,而邵氏則更多地出于商業目的。在陸運濤主持「電懋」的全盛時期,出品影片在質量上遠勝于它的競爭者如邵氏公司等。蒸蒸日上的「電懋」先後制作了250多部華語片,在港台和東南亞廣泛發行,深受華人觀衆的喜愛,業績直追好萊塢。
然而這時候,意外發生了。1964年6月20日,第11屆亞洲影展在台灣舉行,陸運濤和邵逸夫應邀出席影展之後的觀光活動,邵逸夫有事沒能成行,而陸運濤及新婚妻子、行政人員等共57人在回程的飛機上全部遇難。
陸運濤一生結婚兩次,沒有子嗣。空難發生後,引發了轟動,當時對陸運濤的公祭儀式首先在台北殡儀館舉行,60多個社會團體出席,蔣經國到場吊唁。在飛機失事後「頭七」之日,轉場在香港永華片場的B號攝影棚舉辦了盛大的公祭典禮,衆多知名電影人,包括邵逸夫、鄒文懷等,均前來悼念。
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把陸運濤的空難歸咎于飛機機械故障原因,比如,《亞洲娛樂》就認爲,「如果事前對交通工具妥爲檢查,也就不會有這次意外發生了」。然而50年後,有台灣媒體披露,這次空難實際由于兩名國民黨軍官意圖劫機造成的。
不管真相究竟如何,事故都對華語電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3
陸運濤去世後,「電懋」遭受重創,一蹶不振,使得香港影業的格局轉變成邵氏獨占天下的局面。而陸家其它産業規模也急劇縮小。
陸運濤去世後,家族企業由第三代陸容章執掌。陸容章是陸佑之孫,上世紀30年代初就讀于嶺南大學,後定居香港,獨立經商。
然後,面對家族走向衰落,陸容章無法力挽狂瀾。但是,他也繼承了祖父樂善好施的品質,在改革開放後,持續捐資支持家鄉建設事業,在廣東鶴山,陸容章一直被視爲是一位了不起的名人。
如今,陸家的産業早已不及當年,後代也愈發低調,但這個曆經百年風雨的家族,在曆史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獨特印記。
資料來源:
1.陸佑先生小傳,嶺南文史,鍾鶴
2.華僑巨富 慈善楷模——華僑實業家陸佑傳略,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陸佑,馬來西亞華裔族譜中心
4.陸運濤空難改寫香港電影史(組圖),新京報
5.陸氏家族爲港片打出天下,環球時報
6.鶴山人民政府網
圖片來自網絡
本篇作者 | 大軍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