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題圖|《白銀帝國》劇照
文|風馬牛 (微信公衆號:馮侖風馬牛)
在中國近代,有兩位大名鼎鼎的企業家,人稱「南胡北張」,「南胡」是指胡雪岩,「北張」是指張弼士。相比而言,「實業奇才」張弼士要比胡雪岩成功得多,聲名遠播世界。
那麽,張弼士究竟是何許人也?他是愛國僑領、紅頂商人、南洋華人首富、近代中國「實業興邦」的先驅、張裕葡萄酒創始人,被《紐約時報》譽爲「中國的洛克菲勒」。值得一提的是,張弼士出身貧寒, 18 歲從家鄉漂洋過海抵達南洋謀生,完全是靠自己奮鬥成功的。
思想家鄭觀應曾對張弼士作出高度評價:所最難者,擁厚資不自暇,晚年已垂老,不憚焦勞,無非欲提倡實業,遂其救國救民之志。生榮死哀,至君極矣!
1
1841 年,張弼士出生于廣東大埔。小時候家裏非常窮,他只讀過三年書,便跟著姐夫開始放牛,做篾匠。當時,張弼士曾唱出這樣的山歌鼓勵自己——「滿山竹子筆筆直,莫笑窮人無飯食。慢得幾年天地轉,飯籮端出任你食。」
18 歲那年,張弼士的家鄉遭受嚴重災荒,不少人背井離鄉,外出謀生。聽說家鄉有人在南洋發迹後,張弼士決定坐船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幾經周折後,他終于到達了荷屬東印度首府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起初,張弼士做過雜工、礦工以及米店商行的幫工,後來到一家華僑的紙行當店員。因工作勤懇,聰敏能幹,張弼士很快便從一名店員升爲管賬先生。值得一提的是,因爲深受喜歡,老板還將女兒許嫁給他。
不久後,嶽父病故,張弼士繼承遺産,便開始實現其少年大志,另立門戶,開設了一家酒行。
由于張弼士人緣好,爲人熱心,廣交朋友,經常向當地有經驗的華僑討教。一些老華僑十分賞識這個小夥子,告誡他要廣結各方人物,包括當地的荷蘭人士。張弼士牢記此言,開了酒行後,便竭力與荷蘭殖民當局的官員們往來,不久便承辦了當地的酒稅和典當捐務,後來又承包了荷屬東印度中一些島嶼的鴉片煙稅,逐步壟斷了當地的鴉片煙買賣,資産很快得到了較大的擴充。
當時,荷蘭殖民當局認爲張弼士是一位難得的人才,年富力強,才識過人,十分賞識他、支持他。1866 年,荷蘭政府爲了開發東印度群島,鼓勵當地華僑從事墾殖業。張弼士聞訊之後,迅速抓住時機,抽出大量資産,雇傭華人開辦墾殖公司。張弼士搞多種經營,水稻、椰子、橡膠、咖啡、木棉、茶葉、胡椒……樣樣都種,效果很好,獲得巨額利潤。頂峰時擁有雇工數萬人,成爲南洋墾殖華僑中著名的先驅者之一。
其墾殖業名聲大噪後,張弼士又將生意擴展至金融、開采、交通、藥材、房地産、零售等各個行業,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業務遍及東南亞多個國家。其經營範圍之廣,擁有資本之巨,在南洋華人中無人能及。張弼士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始終用國際視野,站在時代的制高點,敢爲天下先,創造出自己巨大的商業王國。
從 19 世紀 60 年代開始,通過 30 年的奮鬥,張弼士所創辦的企業到達鼎盛時期。據張弼士的堂侄、時任交通銀行總核稽張贊成估計,張弼士早在光緒年間的個人財富就折合白銀有 8000 萬兩之巨,比清政府當年的財政收入( 7000 萬兩白銀)還多 1000 萬兩白銀,成爲當之無愧的南洋華人首富。
張弼士
2
19 世紀 90 年代初,張弼士在南洋的事業如日中天。當時,英、荷殖民當局爲了利用他的聲望加強殖民統治,曾多次給張弼士封官許爵,都被他一一謝絕。張弼士說,「吾生爲華人,當爲中華民族效力」。
1892 年,清政府駐英公使龔照瑗奉命考察歐美富國之道,途經新加坡,張弼士給予了熱情接待。當時,龔照瑗問張弼士致富之術,張弼士答,「吾于荷屬,則法李克,務盡地利。吾于英屬,則法白圭,樂觀事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征貴販賤,操奇致贏,力行則勤,擇人任時,能發能收,亦如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若志不足以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終不足以學斯術。吾服膺斯言,本此爲務,遂至饒裕,非有異術新法也。」龔照瑷聽後大爲欽佩,臨別激動地拉著張弼士的手說,「君乃天下奇才。」
隨後,龔照瑗即函薦張弼士于洋務大臣李鴻章,極言張弼士才堪大用。幾乎與此同時,清政府曆經多年內憂外患,國庫空虛,治國無策,有興辦實業之議,正訓令各省大臣昭示南洋華僑富商回國投資,許以高官勳爵。從此,張弼士成爲亦商亦官、一身二任的華僑實業家,奔走于中國和南洋之間。
在官場上,張弼士受到清政府的厚待,先後擔任過清政府駐槟榔嶼首任領事、新加坡總領事、商部考察外埠商務大臣、粵漢鐵路總辦等職。當時,慈禧、光緒多次召見張弼士,委以重任,榮銜屢頒。張弼士成爲比胡雪岩更成功的紅頂商人,面見慈禧太後時享有免跪特權。
張弼士有志于「實業興邦」,他主張「主權自掌,利不外溢」,提倡抵制洋貨,以商戰收回利權。張弼士多次上書朝廷,提出興辦水利、農業、路礦等十二條建議,大部得到采納,爲國內外朝野人士所矚目。
與此同時,對做實業懷有遠大理想和目標的張弼士還把大量資金轉移到中國投資。他參與或直接創辦了中國通商銀行、中美聯合銀行、中美輪船公司、康年人壽保險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廣廈鐵路公司、廣州亞通織布公司、佛山裕益砂磚公司、惠州福惠玻璃公司、平海福裕鹽田公司、雷州普生墾牧公司、廣東開建金礦公司、廣西三岔銀礦公司等多家企業。當時,張弼士大量引進美、日、意等先進技術和設備,爲中國的建設做出了很多貢獻。面對德國輪船禁止華人購買官艙票的決定,張弼士曾勃然大怒:真是欺人太甚。中華民族不可侮,清政府無能辦商船,我張某來辦,以後我的商船凡德國人一律不賣票!
「國家貧弱之故,皆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皆由于學校不興……我等旅居外埠,積有財資,眼見他西國之人,在各埠設西文學堂甚多,反能教我華商之子弟,而我華商各有身家,各有子弟,豈不可設一中文學校,以自教其子弟乎?」除了致力于實業救國,張弼士一生也熱衷社會福利和教育事業,清政府曾賜其「樂善好施」牌坊。比如 1881 年,張弼士捐巨款赈濟國內水災。1885 年,捐助廣東海防饷。中日甲午戰爭後,捐出巨款,希望振興北洋水師。向香港大學捐銀 10 萬兩,在南洋和國內相繼辦起華文學校……著名學者梁紹文在《南洋旅行漫記》中曾寫道,「在南洋最先肯犧牲無數金錢辦學校的,要推張弼士第一人。」由于在公益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張弼士也因此被《紐約時報》譽爲「中國的洛克菲勒」。
3
盡管身居高位,但當腐敗的清政府即將垮台時,頗具眼光的張弼士能及時認清大局,轉向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在海外暗中給予革命黨人以經濟援助。對局勢的清醒認識,換來的是張弼士更加悠長的政治生涯。在民國時期,張弼士又先後任總統府顧問、立法會議員、參政院參政、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南洋宣慰使等職,曾得到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接見,一時風光無限。
晚年時, 70 多歲的張弼士仍然四處奔波,頻繁從事實業活動,可謂一輩子實踐「實業興邦」。1916 年,因積勞成疾,張弼士不幸因病去世。當他的靈柩自印度尼西亞經過新加坡、香港時,英、荷殖民政府都爲之下半旗致哀,港督則親往憑吊。當由汕頭溯韓江而上時,兩岸群衆均擺設牲儀致奠。甚至于孫中山在得知噩耗後,還特派代表送挽聯,「美酒榮獲金獎,飄香萬國;怪傑贏得人心,流芳千古。」
著名作家丘峰教授曾評價說:強烈的愛國愛鄉、爲國家民族爭光意識是張弼士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人生信條,始終貫穿在商戰過程中。他的商戰策略大致有如下幾點——一是官商互利,亦官亦商,官商雙贏的快捷經營模式;二是「來而不往非禮也」,面對強敵采取強硬出擊策略;三是「興商獲利之道」,自強自立,自建融資渠道;四是「實業興邦」,「有工以翼商」商戰理論的認同與實踐;五是「品牌戰略」,商戰立于不敗之地之本。張弼士的一生是進行激烈商戰的一生。今天,研究總結張弼士的創造與奮鬥精神,對于處于「地球村」時代的中國,尤其是分布世界各地的華商來說,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資料來源
1.僑領張弼士,嶺南文史,黎莉
2.中國白蘭地之父張弼士,文史春秋,麥群忠
3.愛國華僑企業家張弼士,經濟工作通訊,沙潛
4.南有胡雪岩北有張弼士,深圳特區報,張麒
5.張弼士的財富傳奇,潮商,林馥榆
6.倡導實業興邦的怪傑張弼士,中國經貿導刊,張覺
7.清朝東南亞華人首富張弼士,産權導刊,王賢輝
8.葡萄酒聖張弼士的鄉梓情,炎黃春秋,張振成
9.首富會長張弼士,中國經營報,譚洪安
10.敢爲天下先,國際視野下張弼士的商業資本運作謀略,梅州日報,丘峰
11.張弼士:實業奇才 僑界領袖,團結報,張金超
圖片來自網絡
本篇作者 | 大軍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