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石香
謎一樣的極簡禅椅
十七世紀 黃花梨禅椅,被稱作是擁有禅韻的一把椅子,空靈,極簡,是中西方藝術界熱捧的家具明星。它被後人無數次模仿、改制,但都無法複制出它的靈韻。
但當我們到曆史裏尋找這件一件明式家具傑作的因緣時,卻發現找不到任何直接的證據。古人所認爲的禅椅並不是它的樣式,古畫裏也並未出現這類形制。那麽它爲何存在,又從何發展而來?這是我們想要去探索,但卻未找到答案的疑惑。
伍嘉恩
這把極度簡約空靈的禅椅十分符合二十世紀極簡派藝術理念,被西方有心人士發現後頓時成爲家具界明星,藝術傳媒寵兒,在無數書籍刊物中出現。
柯惕思
第一次看到時,很難相信中國明代有這樣的椅子。它現代,簡約,空靈,有如馬歇·布勞耶的”瓦西裏椅”。但這樣的椅子存世很少,它也不能說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明式家具款式。
蔣念慈
到我手上的時候,它就是一捆看起來散開很久很久的木料,並且扶手上缺了一條料,其它倒都是原配的。這證明賣給我的上家到手時也不是整個的椅子,也說明它的確結構簡單,但在力學上沒有那麽堅固,它如今的狀態是後來重新加固後呈現出來的。如果它的榫卯足夠合理足夠好的話,那應該不會是這樣散開、無法拼裝的狀態。當然我們無法否認它的比例,它的氣質。我們也要感謝當年制作它的人,用這麽好的木材,去做一把這麽簡單、簡無可簡的椅子。
十七世紀黃花梨禅椅流轉線
安徽
1980年代
上海 行家梅家玮在皖南地區搜索古典家具時發現,運回上海。
廣東 因無人問津,梅家玮只好以3000元賣給廣東江門舊市場雷姓家具商。
香港 香港業者蔣念慈購入,置于倉庫。
蔣念慈
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是在我的倉庫裏,當時它就是一捆木料了,時間太過久遠,我也不知道它是怎麽到我手裏的。後來伍嘉恩來我這裏,問我這捆料拼起來的椅子多少錢,然後就賣給了她。
1989年
香港 伍嘉恩從蔣念慈處購入,將其陳設在【嘉木堂】廳堂正中。
美國 前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館長羅伯特·伯頓訂下,納入館藏。
柯惕思
在博物館的時候,這把禅椅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王世襄也沒有特別注意到這把椅子。
1996年
新加坡 博物館決定將所有拍品釋出,與紐約佳士得合作舉辦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收藏專拍。這把禅椅經過激烈競投後被新加坡耿姓家族以27.75萬美元成功競得。
柯惕思
1996年之後,它慢慢地成爲一個明式家具的符號,並且吸引了現代人的審美,成爲經常被仿制的經典家具。
蔣念慈
這種簡約的椅子後來東西方仿做了無數件,但好像我們沒有給其中任何一把很高的評價,無論是完全仿制還是進行改制的,我們都沒有找到一把可以跟它一樣打動人心的椅子。
約1999年
新加坡 耿姓家族有意出售禅椅,伍嘉恩出面聯絡。
2002年
香港 曆經三年,伍嘉恩終于將禅椅購回,並將其再次陳列在【嘉木堂】廳堂正中。
意大利 賣予熱愛明式家具的霍艾博士。
2004年
德國 于霍艾博士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個人藏品展——”Pure Form”展覽中展出。
從可能是它出生地的安徽,到上海、廣州、香港,再到美國、新加坡、意大利、德國。我想它的制作者絕對無法想象他當年制作的一把椅子會有如此”精彩”的”人生”。
它的確美麗得動人心魄。有人評價它:”椅盤正方,似乎’隨心所欲’不合常規,但又有’不逾矩’的匠心獨運;椅盤寬大,使扶手加長,盤上空間益加開闊,審美旨向益趨極致,一切又無悖謬之處。盤上盤下,左右進深,既合乎常規的使用尺度,又合乎人們的視覺審美尺度。”
這樣的美麗讓經手人蔣念慈在回憶時談起:”我想去問當年制作這把椅子的這位人士,他是受什麽啓發,或者是怎樣的神來之筆去制作了一把這樣的椅子。”
沒有款識,沒有線索,我們甚至連詢問的對象都沒有。這位我們只能稱之爲”當年制作這把椅子的這位人士”,默默無聞地隱藏在曆史裏,和那些在曆史裏沒有留下名字的工匠一般。
工匠們不說話,我們只能去擁有話語權的文人們那裏尋找可能的蛛絲馬迹,一如既往地投向家具審美”擔當”們的懷抱,翻開他們的一本本”生活指南”,查看”禅椅”這一個條目。
文震亨《長物志》裏說的是:”以天台藤爲之,或得古樹根,如虬龍诘曲臃腫,槎牙四出,可挂瓢笠及數珠、瓶缽等器,更須瑩華如玉,不露斧巾者爲佳。近見有以五色芝黏其上者,頗爲添足。”
屠隆和文震亨一向”英雄所見略同”,關于家具的敘述都差不多:”嘗見吳破瓢所制,采天台藤爲之。靠背用大理石,坐身則百納者,精巧瑩滑無比。”
《遵生八箋》中的”禅椅”則比較簡單:”禅椅較之長椅,高大過半,惟水摩者爲佳。斑竹亦可。其制惟背上枕首橫木闊厚,始有受用。”
這三位所說的禅椅形制都稍能在”匠人寶典”——《魯班經匠家鏡》找到些許對應,可見工匠們也大概都是這麽做的,書裏還貼心地給出了圖片示例。
但問題出現了,他們所說的和我們要尋找”曆史來源”的禅椅完全不同。
幾百年前的先人那兒行不通,我們轉向家具界最爲權威的王世襄先生,試圖從他的”家具聖經”——《明式家具研究》裏找到答案。但遺憾的是,這本書裏甚至沒有提到過禅椅。
我們試著梳理目前所知的關于禅椅的信息。對于禅椅的認知,約莫是坐面寬大,可盤腿而坐、用于參禅的椅子。至于具體的形制?産生于何時?不甚清晰。于是我們轉向能給出具體形象的繪畫裏尋找可能的答案。
莫高窟的壁畫大致是中國最早出現椅子形象的地方,這個與佛教極具淵源的地方必定也和用于參禅的禅椅有所牽扯。
在這裏,我們的確找到了用于參禅的椅子形象。敦煌第285窟的北魏壁畫中修行者跪坐于一把坐高甚矮,有靠背和搭腦,並且扶手爲薄板的椅子上。修行者看似來自異域的五官和服飾以及跪坐的姿勢,都讓我們猶豫是否該將其納入”中國禅椅”的範圍。
但第61窟五代壁畫裏的椅子形象則沒有疑問。東壁北側維摩诘經變中,一位尊者盤腿坐于形制上看應爲四頭出官帽椅的椅子上,西壁五台山圖大佛光寺寺中也有一把類似的椅子。
同爲五代時期的周文矩《琉璃人物圖》裏,一位尊者跌坐于一把有些奇怪的椅子上,倒是和文震亨所說的”以天台藤爲之,或得古樹根,如虬龍诘曲臃腫,槎牙四出。”頗爲相似。
到了宋代,佛教興盛,各種佛畫盛行,我們能夠輕易地從中尋找出更多禅椅的形象。
《張勝溫畫卷》中的”禅宗七祖”裏就有七把禅椅,材質分別爲竹制,樹枝制,木質,雖各有特色,但基本形制都爲四出頭,高後背。各類羅漢圖裏,也能見到各種不同形制的禅椅。但以上這些尊者和修行者所坐的形制上更偏于四出頭官帽椅形制的禅椅,和我們要尋找”禅椅”,都不同。
反而,我們卻在一些文人雅集的畫作裏找到了有些相似的形象。比如南宋張訓禮的《圍爐博古圖》以及南宋不知名人士所繪的《會昌九老圖卷》,這些椅子都三面齊平,線條簡單,靠背和扶手處沒有裝飾,也無其他部件。
這讓我們想到了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萃珍》中提到的:”從古代家具發展演變來看,禅椅恰好處在宋代流行的靠背扶手三面平齊的大椅和明代流行的玫瑰椅之間……宋椅的靠背扶手三面平齊,禅椅的扶手稍稍下降,至玫瑰椅而再度下降。宋椅、禅椅靠背扶手之內都任其空敞,不加飾件。玫瑰椅則在靠背內安券口牙子,落在下有矮老的橫枨上。”
這的確給出了一部分的答案,從形制上也的確可以如此揣測。但爲何古畫和著錄中都沒有提及這類的禅椅形象?(雖然我們盡可能查閱了盡量多的古畫和著錄,但依舊沒有找到與其形象十分相似的椅子。)是因爲這個並不”正宗”的禅椅無關緊要,還是或許它只是一個偶然?
但如果是偶然,那怎麽解釋它和”瓦西裏椅”的”不謀而合”?當馬歇·布勞耶制作出”瓦西裏椅”時,這把椅子還未被發現,不同時空中的兩個人完全沒有相遇或者接觸的可能。這些疑問,暫時都沒有答案。
有人說,這是一把承襲宋代風格的椅子。雖然可以糗到來自明式的氣息,但似乎又能感覺到更遙遠時代的韻味。
我們或許可以想象,一位或許在當年再尋常不過的匠人,對著宋畫,遙想著宋代坐具自然而然的簡潔,用材質足夠堅硬的黃花梨,任性地做出一把”不合常規”的椅子,一直減而再減,直至空靈。
(感謝蔣念慈先生及柯惕思先生對本文提供的幫助)
總 編 | 鄧雪松
主 編丨林育程
執行主編丨程香
資料來源 | 《中國古典家具》2018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