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瓊僑同逐夢,奮進自貿港。
海南是著名僑鄉,有390多萬僑胞遍布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海南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各個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優勢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極其珍貴的資源財富,也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力量。爲展示廣大僑胞在海外的創業發展曆程,愛國愛鄉、參與自貿港建設的動人事迹,從本期開始,由海南省僑務辦公室主辦、《南華時刊》采編的專欄《中國心•海南情——瓊屬華僑系列報道》,對瓊屬華僑華人進行深度報道。
廣大讀者將看到:瓊屬華僑華人在海外拼搏進取、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敢爲人先、團結互助的優良品質;心系家鄉、愛國愛鄉的桑梓情懷;發揚華僑精神,與自貿港建設同頻共振的赤子之心……
《瓊僑獅城寫春秋》,講述僑胞在新加坡的百年奮鬥故事——
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爲獅城,是東南亞最富有的一個島國,共有63個小島組成。它位于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國土面積約729平方公裏。新加坡風光绮麗,終年常綠,島上花園遍布,綠樹成蔭,素以整潔和美麗著稱,享有“花園城市”的美譽。
據新加坡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1年8月,新加坡總人口爲568.6萬人,其中74%的人口是華人,主要來自廣東、福建、海南等中國東南沿海省份,福建人、潮州人、廣東人、客家人和海南人,是新加坡最大的華人群體,其中海南人有20 多萬。當年,海南先輩遠涉重洋,來到這塊人地生疏,舉目無親的土地,艱苦拼搏,辛勤創業,用熱血和汗水播撒著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也爲新加坡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19世紀初,由于封建統治腐敗和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逐漸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黑暗、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爲了謀生,海南人通過各種途徑下南洋,開始了新一輪的移民潮。
100多年前,漂洋過海來到新加坡的海南人開始增多。在五大華人群體中,海南人是最晚踏足于新加坡土地的。在那個英國殖民時代,許多在當時比較容易賺錢的行業,都被其他地方的人捷足先登了。爲了生計,不少海南人只好被當作“豬仔”一樣在勞動力市場上出售,轉到印度尼西亞或馬來西亞幹苦力活。也有一部分海南人在英國人的家庭做傭人,在餐飲店當服務員或當海員,艱難維生。雖然起點低,但他們勤學苦幹,有了一點積蓄後,一部分人開起咖啡店,賣咖啡、冷飲、糕點和面包,還創造出馳名東南亞的新加坡美食之一——海南雞飯。靠著勤勞勇敢、團結互助、奮發圖強的優良品格,海南人終于在異國他鄉獲得了平等的地位。
新加坡海南會館
在新加坡小坡一帶,有幾條街面不大、樓房不高但繁華熱鬧的平行橫街,那便是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海南街。這裏是開埠以來海南人集結繁衍之地,是海南人在新加坡的根基,所以後來也就有了海南街之名。
當年,乘帆船到達新加坡的海南人,多是住在海南街的公司樓裏。由于語言相通,生活習慣和風俗相同,鄉情濃郁,大家彼此有個照應,因而海南人對海南街都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感情。過去的海南街都是低矮的舊店鋪,多是海南人經營的咖啡店、雞飯店、古董商店、銀莊、旅行社、小型修理廠和作坊等,也有一些學校。如今的海南街增建了一些高樓大廈,但尚存一些舊的建築物,海南話仍然流傳于街頭巷尾,充滿著濃厚的鄉情。
新加坡海南會館義診團的專家精心診斷
新加坡海南會館義診團入選“感動海南”2016年十大年度人物
海南街分爲海南一街、海南二街和海南三街3條小街。正確的名稱一街叫密駝律,二街叫巴米士街,三街叫余街。三條街平行橫臥于橋北大路的左側。街面寬七八米,長二百米左右。海南街豐富多彩的家鄉小食也很有特色。除了海南雞飯外,尚有稀飯、番薯稀飯、鹹鴨蛋、鱿魚炒韭蔥、粿條和海南牛肉面等經濟、芳香的家鄉飯菜小食。一道道故鄉的美食,喚起了海外遊子的幾多鄉愁和記憶。
而這裏,正是新加坡海南雞飯的發祥地。
2004年,由知名電影人張艾嘉主演的電影《海南雞飯》,在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首映,隨後在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上映。這部影片講述一位中國移民新加坡的單身母親,依靠經營“海南雞飯”餐廳,獨自將3個兒子撫養成人的故事。這部影片讓海南雞飯聲名遠播,更加深入海內外觀衆腦海。
王義元的瑞記雞飯攤位
早期的瑞記餐室
經過近百年的演繹,現在,海南雞飯已經成爲東南亞華僑華人的特色飲食文化,更被譽爲新加坡國菜。新加坡海南雞飯用蒜蓉、丁香、姜塊、雞油和香蘭葉的特制湯料,把整只雞燙至嫩熟。雞飯則用煮雞的湯頭和雞油來蒸熟。用雞湯煮出來的飯,一粒粒獨立成形,還敷著一層雞油,閃閃發亮,單單是白飯,就足已讓人吃得津津有味。而它的創始人,是海南人王義元。
王義元是海南瓊海烏皮村人。1936年,他從海南漂洋過海到新加坡謀生。初到新加坡時,他飽嘗了生活的艱辛。爲了養家糊口,王義元決定從小食販做起,既可以裹腹,又可以賺錢養家。于是,他每天手提兩個竹籮在街巷裏穿行,叫賣海南文昌白斬雞和飯團,風雨無阻。後來有了一些積蓄,他就在海南二街的桃園咖啡店租下一個攤位,專門賣雞飯。有了固定的攤位,他的生意漸漸有了起色。
王義元做生意靠誠信起家。他選料新鮮,配料講究,雞飯美味誘人,香滑可口,很受歡迎。據說秘訣在于將洗淨曬幹後的白米用豬油和蒜頭炒過,然後才用燙過雞的雞湯來煮飯,令食客胃口大開,大受當地人的喜愛,以致後來新加坡其他食店群起效法,“海南雞飯”由此風靡全島。
王義元結束了桃園咖啡店的生意後,他的助手莫履瑞(瓊海市中原鎮突塘村人)自己開了間“瑞記”,對海南雞飯的做法進行了升級和改良,加入了本地特色醬料,使其口味更能讓當地大衆接受,將海南雞飯發揚光大。1949年,是莫履瑞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在海南一街買下一間雜貨店,經過裝修改造,亮出“瑞記雞飯店”的招牌。莫履瑞志存高遠,提出要在色、香、味上下功夫,把海南雞飯打造成精品。他細選食材,精心烹饪,美味令食客欲罷不能,很快在食客中贏得了口碑。
時任《星洲日報》記者的海南老鄉王哥空,特意寫了一篇報道瑞記雞飯店的文章,發表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瑞記”名氣大了,生意也隨之火爆了。飯店門外,常常看見食客排著長隊等候。
如今海南三街上的瑞記海南雞飯店
海南三街上的新瑞記海南雞飯店
手頭有了足夠的資金後,莫履瑞一方面擴充生意,買下隔壁的一家店面,經過整合使飯店場地面積增加了一倍。在主打海南雞飯品牌的同時,兼營中西時菜,包辦筵席,還把海南雞飯推向了中國的香港和台灣等地,生意一樣火爆。另一方面,莫履瑞大力發展實業,在馬來西亞投資橡膠園、種植油棕等。同時還從事房地産業。其生意順風順水,事業蒸蒸日上。
當時,莫履瑞被列入新加坡富豪之一,他被推選爲瓊州會館副主席,天後宮主席,于1966年榮獲新加坡總統頒賜公共服務勳章。
王義元、莫履瑞,這兩位從艱難中起步成爲人生贏家的華僑前輩,在海外畢生從事海南雞飯行業,弘揚中華美食文化,以智慧和辛勞,書寫著人生的傳奇和精彩,讓海南雞飯揚名新加坡以至全世界。
海南雞文化在新加坡廣爲傳播的同時,海南人喜愛的瓊劇,也粉墨登場了。
瓊劇亦稱海南戲、瓊州戲,和粵劇、潮劇、漢劇同稱爲嶺南四大劇種,至今有近300年曆史,被譽爲“南海紅珊瑚”。作爲海南本土文化象征之一,瓊劇不僅在省內擁有數百萬觀衆,也是海外鄉親的精神寄托。早在大約1850年,萬甯人慶壽蘭在海南島創辦了瓊順文武大班,然後帶著這個戲班來到新加坡,把瓊劇的優秀種子撒在了蕉風椰雨的南洋土地上。
當時南來的瓊劇藝人,由于生活貧困,饑寒交迫,很多人都死在異地,埋骨南洋,慶壽蘭也在新加坡病逝。20世紀初期,戰亂和自然災害讓海南島的人民生活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大批的瓊劇藝人,或爲了謀生,或爲了逃難,他們紛紛漂洋過海,來到南洋靠演戲維生,這也讓新加坡的瓊劇發展進入到黃金時期。早期的瓊劇,在海南街永樂與同樂兩家戲院演出,一個劇團往往能演一個月以上,而且場場爆滿。
圖爲第十一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盛況
由于瓊劇生涯的日子好過,吸引了更多的藝人陸續南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陳烈三等藝人積極響應陳嘉庚先生的號召,參加瓊劇義演,籌款支援中國抗戰,救濟苦難的同胞。
從1950年開始,新加坡的瓊劇進入了發展時期,喜歡瓊劇的人越來越多,一些鄉團聯手組織劇團。于是,培風劇團、瓊聯華兄弟劇團、二南劇團、瓊聯友劇社、瓊聯聲劇社等8個劇團應運而生。這些瓊劇劇團,發掘了不少新人,在發揚瓊劇文化,薪火相傳方面,做了一番工作。1960年,新加坡海南人的第一部瓊劇電影《紅葉題詩》公演,一連演了一個半月,轟動了整個海南社區,這也是第一部瓊劇電影,對瓊劇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瓊劇在新加坡迅速發展。
新加坡海南協會戲劇團演出的瓊劇《江山美人》
每逢瓊僑的重大活動,瓊劇團都會登場義演,爲瓊僑社團籌募獎貸學金、爲瓊僑慈善事業等貢獻一份力量。新加坡海南協會前身是新加坡瓊州青年會,成立于1956年,由符紅雨、盧光池、符和清等一批海南鄉賢發起創立,1952年易名爲“海南協會”。協會致力于服務新加坡海南社群,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遺余力地推動和弘揚海南文化。1981年,協會成立瓊劇培訓班,演員多是祖籍海南的業余演員。協會多次從海南聘請瓊劇資深藝術家任指導,爲栽培瓊劇演員和提升瓊劇演藝水平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海南協會表演團除了數次受邀回海南訪問演出外,還多次到文萊、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獻藝,傳播瓊劇文化。所到之處,都受到鄉親熱烈歡迎。
瓊劇是海外的海南人思念故土、與家鄉人溝通的精神橋梁。在異國他邦,缭繞不絕的鄉音瓊韻,給闖蕩海外的海南鄉親帶來了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慰藉,解了他們的思鄉之渴。
踏上新加坡土地的海南人,雖然吃苦耐勞,但謀生十分艱難,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爲了聯絡鄉誼,守望相助,抱團取暖,一些鄉親有了創立會館、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想法。
1854年,海南鄉賢韓旺彜(又名韓亞二)和王志德等人牽頭,邀集瓊籍老鄉,向英國東印度公司購買小坡嗎拉 相連的3間房屋,作爲同鄉聚會和寓宿之所,瓊州會館于是誕生。這也是海外華人辦得最早、最好的社團。
1878年,瓊州會館購買美芝路47號現址設會館,兩年後遷入並在內重建天後宮。1962年新的會館大廈落成並命名爲“瓊州大廈”。今天的海南會館和瓊州天後宮均在這座大廈內。天後宮內供奉天後聖母、水尾聖娘、昭烈一百零八兄弟公諸神靈,終年香火不斷。
100多年來,會館積極弘揚中華文化,熱心爲鄉親服務,對遠渡重洋、闖蕩他鄉的瓊籍同胞,給予了無限的溫情和熱情的照顧,彰顯了旅新先賢的功績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如此,會館一直成爲凝集瓊籍華人力量的社團,會務日益發展壯大,成爲新加坡以及東南亞比較有影響的華人會館。
會館爲支持、鼓勵瓊屬子女讀書上進,分別設立了初級和大學獎(貸)學金,使讀取大專院校的學子迅速增多;後又設立了互助部,爲會員謀福利。1978年成立了敬老委員會,每年分發敬老度歲金給年老的同鄉。會館還先後開展推廣華語運動、捐獻愛國基金、禮貌運動、守時運動。會館成立了華樂團、口琴團、合唱團,提倡及推廣健康文娛活動。還成立了文學會、美術會、文史會、演講會,舉辦瓊劇訓練班、攝影班、美術班和各種專題講座,開辦電腦課程,出版瓊州會館會訊,征集瓊人文物史料,開設中華文史講習班等,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秀文化。
新加坡海南會館舉辦《中華文史哲》講座
改革開放後,瓊州會館以各種形式組團返瓊,旅遊、觀光、探親、訪問,大力支援家鄉海南的經濟,文化建設。他們興辦學校,參與社會福利事業,爲家鄉繁榮昌盛作出奉獻。
1989年10月11日,瓊州會館在迎來創會135周年之際,發起並主辦了第一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執行主席爲王先德先生,海內外400多名鄉親相聚獅城,共敘鄉情。時任新加坡第二副總理王鼎昌到會並致獻詞。2009年10月28~30日,海南會館再次主辦第十一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執行主席爲符永平先生,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名鄉親參加了大會。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傳承海南文化,聯絡五洲鄉情。大會設立了“宗鄉團體在促進世界經濟繁榮中所擔任的角色”、“海南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如何通過宗鄉團體爲海外華人提供法律援助經驗分享”三個專題論壇。大會期間,還舉辦第二屆新加坡海南傳統文化節,大大豐富了大會內容,大會對此給予充分肯定。
爲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93年,“瓊州會館”更名爲“海南會館”。多年來,海南會館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地海南鄉團的聯系,爲世界海南鄉團事業的發展和壯大,爲提高世界海南人的社會和經濟地位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令人敬佩的是,海南會館一直熱心于海南的公益事業,每當海南發生重大災害,會館都積極發動新加坡海南鄉親踴躍捐款,支持家鄉人民抗災重建家園。除此之外,從2009年起,海南會館在會長潘家海先生的帶領下,每年都組織新加坡醫療義診團到海南省澄邁縣,開展“微笑工程”,爲海南貧困家庭唇腭裂患者義診,截止新冠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義診團在11年間,先後組織專家20次赴瓊開展義診活動,共診治唇腭裂患者逾1500余人次,免費實施唇腭裂手術300多例,並入選“感動海南”2016年十大年度人物,贏得了椰島人民的贊譽。
新加坡海南會館發起的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已經成功舉辦了16屆。2019年11月29日,第十六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在海南三亞隆重舉行,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3200多名瓊屬鄉親代表歡聚一堂,共話鄉情、共謀發展。時任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沈曉明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說,大家以敢拼、敢闖、敢爲人先的毅力和幹勁,在海外譜寫了一段又一段艱苦奮鬥的創業佳話,並始終情牽中華、心系故土,積極回鄉投資興業、開展善行義舉,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
這是對390多萬海外鄉親的最高評價,也是最美麗的贊譽。(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