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兩江新區成立十周年之際
本報記者 陳鈞 實習生 王天翊
兩江新區照母山森林公園植被茂盛,人居環境良好。(攝于2019年7月10日)記者 張錦輝 攝
曆史長河奔流不息,時光沙漏永無倒轉。
2020這個特殊年份行將過半,但有些大事將爲重慶人民永記。
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親自部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爲國家戰略。
重慶人民歡欣鼓舞,兩江建設者心潮澎湃。
十年前的今天,內陸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挂牌成立。
發展重任在肩,形勢催人奮進。重慶舉全市之力支持兩江新區開發開放,兩江建設者們,揮灑汗水,開拓進取。兩江新區不負重托,打頭陣、作先鋒,十年發憤圖強,成長爲重慶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重要戰略性平台,助推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爲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打牢樁基。
沖破山水阻隔引領內陸開放
兩江新區成立,爲西部大開發和中國內陸對外開放打開了一扇窗口。
如何沖破山水阻隔,實現跨越發展?
2016年1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江新區果園港,聽取長江上遊航運中心建設、鐵路公路水路聯運等情況介紹,察看正在作業的集裝箱船。聽說渝新歐國際鐵路沿線國家實現一次報關查驗、全線放行,他贊賞“挺好”。看到港口設施齊備,已初具規模,他說:“這裏大有希望。”
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正努力通過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推動西部大開發,服務“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兩江新區是重慶乃至內陸開放的窗口,在開發開放浪潮中,必須勇往直前,爲重慶,爲西部,爲內陸闖出一條條對外開放的“大通道”。
2017年12月28日,中歐班列(渝新歐)從長江之畔的果園港始發,爲中國內陸地區打通了國際水鐵聯運“最後一公裏”。
中歐班列在果園港始發,讓渝新歐國際鐵路和長江黃金水道的資源優勢相互融合,使歐洲、中亞地區的物資、産品經果園港“水鐵聯運”,發往我國東部沿海和東亞地區,同時,長江下遊地區的大宗貨物也可以通過果園港——渝新歐國際鐵路運往中亞、歐洲。
2019年3月12日,一列滿載貨物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從果園港始發,貨物將在廣西欽州港中轉,發往東盟國家。這標志著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長江黃金水道在兩江新區果園港實現無縫銜接,可爲貨主提供全新物流解決方案。
近年來,兩江新區將重慶拓展的國際物流大通道,無縫接入果園港。在這裏,向東,集聚貨物,通江達海;向西,中歐班列聯通歐亞;向南,由西部陸海新通道從欽州港出海。
貨要得急,走鐵路;時間充裕,走水路。不同的運輸通道,均可以在果園港實現“自由組合”。
隨著兩江新區的開發開放,果園港這個從前長江邊的件散貨碼頭,一躍成爲“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聯結點。以果園港爲核心,兩江新區內陸開放高地、國際物流樞紐建設漸入佳境,門戶和樞紐功能更加凸顯。
果園港的發展,堪稱兩江新區推動內陸開放、參與全球市場分工的典型案例。這只是兩江新區從一個被大山大水阻隔之地,一躍成爲西部乃至內陸地區開放發展先鋒的一個縮影。
兩江新區開發開放,充分利用了國家賦予重慶的一系列高能級平台,讓這些平台的“種子”在兩江新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依托國家級新區、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核心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核心區等“三區疊加”的戰略優勢,兩江新區積極推動首創性、差異化的改革探索,加快建設果園港、兩路寸灘保稅港、悅來國際會展城、江北嘴金融中心等平台,讓開放要素集聚能力不斷提升。
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産業。兩江新區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進與培育並重,增量與提質並重,加強外資、外貿、外經“三外”聯動,持續提升開放型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數據顯示,2019年,兩江新區招商引資簽約合同額達1673億元,10億以上重特大項目23個,外資項目60.7億美元。新增的35家外資企業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企業有25家,占比達到70%。截至目前,兩江新區引進的世界500強企業達158家,占全市54%。
打造高品質開放環境,是內陸開放的“生命線”。兩江新區通過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特別注重知識産權的保護,按照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讓各類市場主體和海內外投資者在兩江新區投資安心、興業順心、生活舒心。
大江潮湧逐浪高,揚帆啓航正當時。
爲加快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助推成渝地區建設“兩中心兩地”,2月28日,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雲會議”。雙方表示,將攜手加強規劃戰略協同、探索內陸開放新模式、推進交通互聯互通、推進産業聯動發展、助力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化多領域改革合作,助力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爲兩江新區的戰略定位再次築牢了根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態勢正在助推兩江新區發展新格局。
構築現代産業體系追逐高質量發展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
今年5月,長安汽車整體銷售174012輛,同比增長54.3%,其中,長安系品牌汽車銷售125320輛,同比增長42.2%,旗下多款主力車型月銷過萬。
4月30日,上汽依維柯紅岩商用車有限公司舉辦月産萬輛重卡下線活動,標志著其已經進入國內重卡行業第一方陣。
4月初,金康新能源向首批體驗車主交付新車,並與兩江新區管委會、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共建中高端新能源汽車項目。
新冠肺炎疫情襲擾全球,爲世界經濟帶來前所未有之挑戰。逆勢搏擊,成爲重慶汽車産業發展的關鍵詞。
兩江新區聚集了8家整車企業及數百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業,是重慶汽車産業發展的“晴雨表”。汽車産業逆勢而上,與兩江新區做好高質量發展這道“命題”,通過推動汽車産業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方向發展,進行智能化轉型升級密切相關。
如今,通過對生産線進行自動化升級,長安汽車二工廠每天700余台機器人可同時在生産線上操作,日均有500多台新車完成組裝下線,廠自動化率達到92%。
兩江新區的另一支柱産業——電子信息産業則鎖定“芯屏器核網”,抓龍頭企業引進、補鏈、強鏈、壯鏈,已形成了以集成電路、顯示面板、智能終端等産業集群爲主的産業格局。
僅2019年,紫光存儲芯片、奧特斯産業升級、瑞聲科技制造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項目落戶兩江新區,電子信息産業全年實現産值1592億元,增速達17.7%。
今年一季度,兩江新區又將疫情帶來的“危”,轉變爲發展的“機”,積極開展“雲簽約”“雲招商”“雲推介”“雲引才”“雲展會”等活動,緯創智慧制造研發中心、淩陽科技重慶集成電路設計研發中心等電子信息項目陸續與兩江新區簽約,助力電子信息産業實現良好開局。
今年4月2日,北大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鹽酸莫西沙星注射液在水土園區投産下線,填補了重慶在這個領域的空白,成爲兩江新區推動生物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水土園區是兩江新區發展生物醫藥産業的主陣地,已布局了兩江國際健康城、醫藥CMO聚集地、生物醫藥産業園三個片區,涵蓋創新藥物研發、高端制劑生産、高端醫療器械和耗材産業化、高端醫療服務機構等多個領域,生物醫藥産業集群效應初顯。
裝備制造業是現代制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和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兩江新區重點培育的支柱産業。
近年來,兩江新區先後引入了華數、川崎、發那科、庫卡、ABB等爲核心的工業機器人産業,以零壹空間爲代表的航空航天産業,並依托中車重慶長客,發展軌道車輛系統設計及研發制造,帶動電牽等關鍵部件形成配套産業集群。
此外,兩江新區還在風力發電、軌道交通、通機等領域加大布局謀劃,積極發展智能裝備、節能環保等新興裝備産業,加快形成集生産、研發、檢測和試驗爲一體的完備發展體系。
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四大支柱産業構建起了兩江新區現代産業體系核心框架,爲助力重慶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提供了重要砝碼。
與此同時,兩江新區還不斷壯大現代服務業集群。其中,金融業是推動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力點。
2019年,兩江新區金融業增長17.2%,GDP占比達20.4%。2020年2月末,兩江新區存貸款余額增幅達到15.6%,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增長5.6%,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長22.7%;存貸比高達165.2%,是重慶市貸款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金融業之外,服務貿易、現代物流、商貿文旅、會展業多點開花,構成了兩江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核心體系。
以商貿文旅爲例,重慶保稅港區是兩江新區跨境電商發展的主陣地,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生力軍。疫情期間,跨境電商利用線上模式,變“淡季”爲“旺季”,跨境電商出口業務2020年1-2月實現交易額約1.5億元,已占去年重慶全年總業務量的20%以上。
該案例從側面印證了兩江新區現代服務業正越來越重視向線上業態、線上服務、線上管理發展。不僅如此,兩江新區還在加快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提升服務業標准化、品牌化、智能化、國際化水平和防風險能力,爲重慶建設國家級現代服務經濟中心貢獻力量。
實踐新發展理念打造“智慧之城”兌現美好生活
當今世界,數字經濟風起雲湧,智能化浪潮滾滾而來。
2018年8月23日,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産業博覽會在悅來國際會議中心盛大開幕,會議以“智能化:爲經濟賦能,爲生活添彩”爲主題,體現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體現了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乘著數字經濟發展浪潮,兩江新區的産業結構也在持續優化,制造業與大數據智能化愈發深度融合,轉型升級步伐正在加快。
一方面,萬國半導體、萊寶、京東方、康甯、聯創電子等知名企業紛紛搶灘登陸,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加速布局,全力培育“芯屏器核網”全産業鏈,建設“雲聯數算用”要素集群,智能産業集群初現。
另一方面,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智能制造水平持續提升,大數據智能化的手段促進汽車、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産業智能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集聚。
兩江新區成立十年之際,又領建設“智慧之城”的新任務。
5月9日,重慶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明確,主城都市區北部片區以兩江新區爲主體,加快聚集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現代服務等高端功能,加快建成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打造以大數據智能化創新爲引領的智慧之城。
建設“智慧之城”,是市委、市政府對兩江新區的戰略定航,爲兩江新區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打開全新視野。
因時而謀、應勢而動。
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志傑表示,兩江新區將以兩江協同創新區、禮嘉智慧公園、兩江數字經濟産業園、悅來國際會展城等重點平台爲引領,從整體上謀劃、從細節上入手,全力建好“智慧之城”。
智慧是兩江新區的別樣風景,從兩江數字經濟産業園到禮嘉智慧公園,再到兩江協同創新區,兩江新區正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智慧元素不斷集聚、創新效應不斷“發酵”。
開放是兩江新區的文化基因,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發揮好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和重慶自貿試驗區核心區平台,加快各個開放平台能級提升,全力建設內陸開放門戶。
創新是兩江新區的最強動能,通過彙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要素,促進大學、大院、大所聯合開展協同創新,成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産業是兩江新區的最大優勢,構築現代産業體系追逐高質量發展,打造優勢産業集群,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現代服務業集群,不斷提升産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推動産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綠色是兩江新區的生態本底,發揮好“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態優勢,統籌好生産、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統籌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建設“公園城市”樣板,做開門見綠、推窗是景的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共享是兩江新區的獨特魅力,聚焦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大力實施多組團産城景融合開發,滿足人的成長、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全生命周期需求,著力營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城市環境。
王志傑表示,兩江新區將唱響“智慧之城”主題歌,唱好“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大合唱,著力提升“四個能級”:提升創新能級,打造重慶智慧之城;提升開放能級,打造內陸開放門戶;提升産業能級,打造現代産業集群;提升服務能級,打造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化城市。
力爭上遊永向前,堅定信心再出發。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兩江大地燃起無限激情!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兩江新區必將在時代的浩蕩浪潮中,實現二次騰飛,奏響發展強音!
兩江新區“十年成績單”
由兩江新區提供的數據顯示,從成立至2019年,兩江新區地區生産總值從1002億元增長到3391億元,在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中連續幾年排名第4位,以不到重慶市1.5%面積,貢獻了全市約15%的經濟總量、工業産值、數字經濟增加值,集聚了30%的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進出口總額,以及50%的世界500強企業、60%的汽車産量,經濟總量、規劃建設用地、承載城市人口在中心城區中均約占1/3比重。
加快完善産業體系方面
兩江新區形成了以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四大産業爲支撐的先進制造業體系,規上工業産值達4007億元,高技術制造業占工業産值比重達43%;以大數據智能化推動傳統産業改造升級,數字經濟規模占全市比重超1/4;形成以金融、物流、服務貿易、商貿文旅、會展等爲主體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第三産業增加值達2319億元
加快開放發展方面
兩江新區布局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70%面積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核心區,形成果園港、兩路寸灘保稅港、江北嘴金融中心、悅來國際會展城四大開放平台以及重慶兩江國際合作中心和中德、中瑞、中意、中以等多個國際合作産業園、三個國際社區構成的“一心多園三區”國際合作平台。自貿區兩江片區累計複制推廣和承接全國、全市改革試點任務307項,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累計簽約項目59個、金額115億美元,累計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58家
加快集聚創新資源方面
兩江新區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擁有“兩江新區留學創業園”、歐美同學會“留學人員報國基地”、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招才引智平台,大力推動禮嘉智慧公園、兩江數字經濟産業園、兩江協同創新區三大創新平台建設,集聚國家級創新基地6家、市屬重點大院大所38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280家、高新技術企業409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30件
加快提升城市品質方面
兩江新區實施多組團産城融合開發,建成區面積從158平方公裏拓展到238平方公裏,常住人口從150萬人增加到270萬人,美國AI中學、國際耀中、新加坡萊佛士醫院等布局兩江,保稅商圈、愛琴海、宜家、奧特萊斯等一批新的商業中心加快崛起,歡樂谷、兩江影視城等一批文化旅遊項目投用,“雲長制”、智慧政務、智慧社區等智慧城市建設全面發力,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山清水秀美麗新區建設步伐加快
資料來源:兩江新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