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晉華 圖/網絡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傳說他的腳下有“磁石”,能將對方守門員連人帶球一起踢進球門,在各級足球比賽中共射進近2000個球。
他就是中國足球第一人李惠堂,與球王貝利、馬修斯、斯蒂凡諾、普斯卡斯一同被聯邦德國權威足球雜志評爲“世界五大球王”。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亞洲球王的戎馬一生吧!
足球怪傑:“鐵腿功”名震天下
1.82米的李惠堂在足球運動員中身材不算高大,但他動作敏捷,球藝娴熟刁鑽,可謂出神入化,一直以來是香港球迷眼中的“球怪”。究竟怎麽個怪法?隊友李光鑄回憶道:球只要到了他腳下,就像安了吸鐵石一樣,兩三人圍攻也難以搶走。
怪人有怪招,武林高手也有秘笈。李惠堂這個足壇怪傑有兩大獨門絕技:遠程射門和倒地臥射。即使在離球門三四十碼處發炮,不管什麽位置、什麽角度,他都能左右開弓。倒地臥射更是絕,那身手有如冷箭突飛,打得對方猝不及防。不光打法怪,李惠堂還腳力驚人!
1923年5月,18歲的李惠堂代表中國隊參加了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沒想到他一記近距離大力射門,對方守門員連人帶球一起被踢進球門,當場口吐鮮血,“李鐵腿”這個名號就此誕生。這種殺傷力強悍的進球搞得對方守門員不寒而栗。據說,在澳洲比賽時,竟嚇得對方門將不敢正面硬接。他連中三元,被香港當地報刊稱爲“球王”。
如果說李惠堂戰績輝煌是因爲他年輕、體力旺盛,稍微琢磨點技巧便能展露頭角,那你就錯了。1941年,36歲的李惠堂率香港南華隊到馬來西亞出戰槟城軍聯隊,以11:0大獲全勝,且獨進7球,有一球竟然把網射穿了。人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快步入中年的亞洲球員。有粉絲曾統計過:李惠堂一生共射進近2000個球,獲得了50多個榮譽稱號、百余枚獎章和120多個獎杯。難怪當時有人稱頌他“萬人聲裏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頌揚”。
李惠堂
進步之源:熱愛+努力=神技
李惠堂並不是足球天才。他之所以成爲中國足球史上的一個傳奇,成爲亞洲足球的驕傲,除了一部分天賦外,更多的還是熱愛和努力。
1905年,李惠堂出生在香港銅鑼灣大坑村。童年的李惠堂就對足球有著極大的興趣。不光是李惠堂,村裏的孩子都愛踢足球,可是因爲他年齡小,個子矮身體弱,大家都不願意帶他玩。沒辦法,李惠堂只好放學後獨自在禾坪、草地上玩球。玩著玩著,他將祖屋“聯慶樓”側門的狗洞當成了“球門”,自己畫了一塊足球場地,還在心裏制定了遊戲規則,一個人玩得不亦樂乎。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在李惠堂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沒人教怎麽辦?他就看別人踢,然後自己琢磨。足球踢壞了,他就把門前兩棵柚子樹上的柚子摘下來踢。後來李惠堂正式入隊訓練,當別的球員都在抱怨繁重枯燥的訓練時,李惠堂卻覺得來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爲了訓練腳力和靈活性,他踢重球,還要浸上機油。似乎在熱愛面前,一切苦難都是可以被征服的。從李惠堂身上,我們還能看出:人真的不能光靠毅力活著,還要有興趣和熱愛作爲支點。異乎尋常的刻苦訓練使得他的體能消耗極大,球鞋也壞得快。爲了踢球,他經常需要打好幾份工才能維持正常開銷。
經過幾年的艱苦鍛煉,李惠堂的球技進步飛速,不但可以雙腳並用,而且技術全面——盤、帶、搶、傳、射門、挑球等技巧都爲一流。他的每一次努力都在爲扭轉人生的天平上增加籌碼。
文武雙全:足球超人+學霸
人們總給運動員貼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標簽,而李惠堂卻是個例外!他不但球踢得好,還是個妥妥的學霸。
學生時代的李惠堂讀書一點也不含糊。用他的話說就是:讀書才是自己的本職工作,足球是愛好,但兩者不沖突。爲了有更多時間踢球,他只好快點把功課做完,好節省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後來,李惠堂就學于香港名校皇仁書院。勤奮的他,不但課業優秀,寫詩做文章同樣出色,堪稱學校裏的文武雙全名將。他著有詩歌集《魯衛吟草》,收錄了古近體詩80首,滿江紅等詞5首,對聯9副等等。在60歲壽誕上,他還即興作詩描述自己與足球的情緣:
憂樂常關天下情,愧無建樹以球鳴。一腔肝膽存人熱,半世風塵爲國爭。拔幟豈曾功在漢,潔身遑計利和名。逢辰笑酌延齡酒,許共賢流致太平。
在學習上,李惠堂從來都舍得吃苦。1923年要去日本比賽,他自覺口語水平不夠,于是下功夫苦練了三個月。同年8月在澳洲大獲全勝時,他已能用准確的英語交流了。
作爲一名傑出的球員,他不但個人技術精湛,還善于總結反思。他把自己的實戰經驗詳細記錄下來,著有《球圃菜根錄》、《足球經》、《足球規律诠釋》等,對後世足球教育的普及有著深遠的影響。
贏的是球:贏的更是尊嚴
如果僅憑精湛的球技,李惠堂也只是作爲傳奇球星存在而已。真正讓人們永記的,是他高尚的體育道德和偉大的民族精神。
綠茵場上的李惠堂球風正派,不但從沒有受過罰,而且十分寬容大度。
在國外的一次訪問比賽中,對方一名球員故意犯規,導致李惠堂小腿胫骨骨折。按照當地的法律,只要控告故意侵害,對方就會面臨牢獄之災。然而,當警察到醫院核實情況時,李惠堂非但沒有投訴,竟然還替對方打掩護。得知消息後,那名外國球員感動萬分,又後悔莫及,手捧鮮花前來負荊請罪。李惠堂的大氣不但挽救了一名球員的職業生涯,更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那時的中國,無論經濟、軍事還是體育,樣樣落後于別國。在外國人眼裏,中國人就是懦夫。他們肆意踐踏中國人的尊嚴,在租界豎起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的示牌,蔑稱中國人爲“東亞病夫”。
作爲中國體育的代表人,李惠堂無比悲憤,他要用事實反擊,向世界亮出中國人的新形象。1926年,他組建樂華足球隊,參加了在上海舉行“史考托杯”足球賽,以4∶1大勝蟬聯9屆冠軍的英國獵克斯隊,首開華人足球隊擊敗外國球隊的紀錄。國人通過他,樹立起了尊嚴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世界也通過他,重新認識了中國!“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一時間成了當時上海灘廣爲流傳的佳話。
緊接著,他又帶領中國足球隊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但政府財政緊張,資金久久不能到位。李惠堂想出了沿途進行足球比賽收取門票賺錢的“妙計”,自籌資金前往參賽。 他們從上海出發,轉戰越南、新加坡、印尼、緬甸、泰國,一直到印度,27場比賽無一敗績。
李惠堂時刻牢記球隊是爲民族尊嚴而來的目的。出發前,他們專門趕編了介紹中國體育的《祖國菁華》冊子。前往柏林的途中,他們贈送給各地華僑,進行愛國思想宣傳。但隊員們終因長途奔波,體力消耗巨大,柏林奧運會上,中國足球隊以0:2不敵英國隊,止步于初賽。
1942年,汪僞政權許他高官厚祿邀李惠堂北上表演。但他不爲所動,冒死逃離香港,輾轉回到家鄉,組建“建航足球隊”進行體育救國。球隊巡回作表演賽和義賽,籌集資金救濟戰孤、支援難民,並將138場義賽所得全部捐出。
1979年7月4日,戎馬一生的李惠堂病逝,享年74歲。斯人已逝,但精神不朽。2019年3月10日,球王李惠堂雕像在梅州五華奧體中心落成,人們用這種方式緬懷用雙腳譜寫中國傳奇的英雄。當熱愛與愛國情懷碰撞出火花,必會産生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