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成都的一句話?
——‘雪山下的公園城市’”
前不久,央視新聞《相對論》“衆城共話”第七期來到成都,感受成都煙火氣下的大格局。一句“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把成都的城市形象镌刻在人們的向往中,喊出成都最亮眼的slogan。
這裏是全球唯一能夠遙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萬級人口城市,正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如果之前提到“花園城市”“田園城市”“園林城市”令你想起新加坡和倫敦,那麽現在提到公園城市,你應該將目光放回橫斷山脈邊緣鍾靈毓秀的一座超大城市——雪山、青山、壩子、丘陵,綿延起伏的山水托舉繁茂的現代城市,城園相融,人城和諧,城市自然有序生長。
作爲“公園城市”的首提地,2018年,成都開啓了公園城市的建設元年。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從生態到業態,從生産方式到生活方式,公園城市建設是一場新時代城市價值重塑新路徑的積極探索。兩年來,山綠水清,突圍轉型,經濟總量和城市國際影響力不斷攀升。
今年,成都的公園城市建設有了新的定位和使命。年初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明確要求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如何將人本價值蘊藏在城市的發展邏輯?如何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如何將生態價值轉化爲發展資源?如何保護城市韌性留下永續發展的空間?中國城鎮化道路下半場,留給所有城市共同的問題,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成都示範了公園城市的應有之義。
市民在成都市區拍到的雪山雲海 圖據@在成都遙望雪山
“兩山”理論
寫在成都的大地上
竹藝村的民宿、沸騰小鎮的火鍋、西嶺雪山的山水文博資源,成都西部片區的“網紅”火了一波又一波,吸引著國內外的企業將投資的目光聚焦。今年7月,總投資超千億的75個重大項目在成都西部片區集中開工,曾經一手打造烏鎮的總設計師陳向宏來到成都崇州的元通古鎮,構想著他的熊貓古鎮藍圖。
或許只有在成都,讓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象有了紮根生長的基礎。這不僅是因爲成都地勢地貌帶來的生態資源,也基于成都爲生態資源賦能推動的探索。
2019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工作的通知》,四川成都西部片區等全國11個區域確定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這意味著,成都在生態價值轉化上不斷向邊界探索突破,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書寫在成都的大地上。例如,在試驗任務中,成都提出將發揮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轉化的經驗,探索建立生態産品市場機制;構建産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打破行政區劃統籌産業布局。
展望未來時不妨回頭看來路。事實上,公園城市的兩年實踐裏,生態價值轉化的故事發生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綠道+夜市”的夜遊錦江項目,接待遊客達1.5萬人次,“綠道+美食”的沸騰小鎮年營業收入近1000萬元,“綠道+鄉村旅遊”的竹藝村竹制品經營收入達2040萬元……還有一開放就成網紅的猛追灣、棗子巷、大川巷,綠色是城市發展底色,人文映照城市、感染城市,城市也因此成爲更具底蘊、更有實力的城市文化旅遊新地標。
夜遊錦江
可持續發展與城市韌性
引領經濟組織方式變革的力量
由疫情開啓的2020年,對于全球城市而言都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客居成都的美國作家何偉在《紐約客》上發文,觀察成都如何控制新冠疫情。他看到了組織力量延伸到社區阻斷疫情的傳播,也看到了政府幫助企業纾危解困帶來的成果。
從3月深入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到4月開始每月發布100個面向社會、觸摸未來、鏈接應用的新場景,100個硬核支撐、開放兼容、彰顯個性的新産品,成都對于企業的幫助完成了從給資金到給場景的變化。正如何偉的觀察:“與美國大規模舉債的救濟不同,中國采取的經濟刺激政策是適度的,相較于美國式的現金補助,中國給予企業家更多的空間探索他們自己的解決方案。”
這是公園城市引領經濟組織方式變革的力量。把創新驅動作爲城市發展的主引擎,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讓新經濟在成都落地、生根,有場景落地技術、有場景彙聚要素,最終在這一特殊時期形成爆破性力量。
“後疫情時代爲新經濟的發展打開一扇機遇窗口,這一時機成都重提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是對社會經濟秩序重建的回應。”成都市新經濟委副主任周洪表示。
在經濟運行“半年報”成績單上,成都GDP已位于“轉正”之列。若從城市群角度來看,這一數據更具意味——四大城市群之中,僅有成渝全面實現了正增長。可以說,成渝是國內循環的回旋空間,也是國際循環的門戶樞紐。
下半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蓄勢”更強。成渝雙城相繼公布西部科學城的戰略規劃,“一城多園”共建西部科學城,在相距300多公裏的雙城從藍圖走向現實。在最新的審議信息中,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作爲“雙子星”中的四川極核,成都在公園城市理念的引領下實現現代城市管理內涵整體重塑。反映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體現出持久的韌性,凸顯出公園城市在可持續發展模式上的探索價值。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閣景點 圖據ICphoto
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
成都“有所爲”“有所不爲”
千百年來,龍泉山一直是成都東側的生態屏障。如今,成都發展跨越龍泉山,將這座山變成城市“綠心”和“會客廳”。沿著龍泉山“兩翼”,分別是成都中心城區和成都東部新區,位于成都東部新區的天府國際機場正蓄勢待發。此番進發,成都的城市格局開闊了,由“兩山夾一城”變爲“一山連兩翼”。
面對成都這樣一個實際管理人口達2100多萬的大都市,新時代城市建設者對空間格局進行了一場“重塑”,構建了城市永續發展的新空間。一切的謀定而動,都指向其最終目標——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展方向,奮力實現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
成都在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之路上提出,空間治理有所爲有所不爲,方能增強功能韌性。
“有所不爲”是“西控”區域騰籠換鳥,也是“東進”區域的謀定後動。
“有所爲”的先行先試,則體現在多元空間價值的創造上。今年,成都14個TOD示範項目已全部動工,年內將有4個TOD亮相。
成都的TOD,並不是一個站台,而更像是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生態價值的生活社區。早晨起來,電梯下到地下空間,直通地鐵;通勤途中就可以方便地買到生活必需品;居住在高綠化覆蓋的開放式品質社區,各種配套營造舒適生活。以TOD來引領城市空間形態的重塑,也在改變屬于個人的生活方式。
“TOD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發展模式,是通向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路徑,”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華文說。放眼整座城市的形態,一個TOD就是一個藍綠交織的公園城市社區,就是一個商業、文化、生活中心,就是一個綜合交通樞紐,由一個個TOD積聚和分散人流,整個城市形態疏密有度、錯落有致、大開大合。成都市出台了軌道交通站一體化城市設計導則,按照無策劃、不規劃,無規劃、不設計的原則,優化城市空間,重塑城市形態,提升城市能級。
讓城市回歸生活在這裏的每個人,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
24日,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在成都啓幕。公園城市示範區如何開啓未來之城,拭目以待。
紅星新聞記者 鍾茜妮
編輯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