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的第三周,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也拷問著人性。
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永遠是無辜的平民。除了對受難者的同情,我們最擔心的還是在烏克蘭的中國同胞。戰火與動蕩,異國他鄉的同胞們,也許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艱難。
- 住在基輔的華僑杜少甫,與烏克蘭妻子達琳娜杜、兒子、女兒在家中地下室避難。
- 同樣在基輔,來自國內某通訊公司的網絡工程師李曉,離爆炸地點更近一些。他和其他50多人連夜躲進地下室避難。這些人中,有中國人,也有烏克蘭人,以婦女和小孩居多。
戰事急劇變化,一旦烏俄雙方爭奪制空權,飛行安全將完全無法保障,路上行車也會面臨極大的風險。
基輔市民在地鐵站內尋求庇護,圖片來源|Anastasia Kharuk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地下室,成了災難來臨最安全、最重要的選項。
如科幻巨著《三體》中所描述,人類移居地下,地球文明得以延續。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科幻小說中的很多“神預言”,正在被科技複現,甚至超越。
注:圖片來源網絡by《流浪地球》地下城入口
地下空間利用率日益提升,深入提升舒適度愈加關鍵
出于節約土地資源、改善城市環境等因素的考量,人居地下空間的開發也愈發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地下空間的拓展,並從功能性、舒適度、安防等角度出發,讓地下空間別有洞天。
01
蒙特利爾地下商業街
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地下“大都會”
最低氣溫在-30℃以下,降雪量達到2米的蒙特利爾,能被評爲世界三大宜居城市,就是因爲地下城的存在。
圖片來源:網絡
這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的地下商業街,長達17千米,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連接10個地鐵車站、2000個商店、200家飯店、40家銀行、34家電影院、2所大學、2個火車站和一個長途車站。
1962年爲避免地面的嚴寒最初作爲地鐵車站建立,興建酒店後發展爲商業區,成爲蒙特利爾的重要生活區,至今仍在擴張。它雖然沒有多少高科技色彩,但已經能夠在地下爲人類提供一個功能完整的巨大生活區。
圖片來源:網絡
02
新加坡地下城
尋找新的土地空間
作爲世界上最擁擠的城市之一,人口約560萬的新加坡預計到2028年還要增長約150萬人。曆史上新加坡曾采用向高層發展和填海造地來解決土地面積不足問題。在釋放空間和保證經濟發展的壓力下,開發地下成了勢在必行的舉措。
圖片來源:網絡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加坡先後建設地鐵、地下商業街、地下停車場、地下管網系統、地下儲存庫、大型地下公共空間等一系列地下空間工程。2019年,新加坡宣布了新加坡政府爲地下空間用途進行的規劃。三個園區的三維規劃圖被率先公布,共列出650公頃的地下空間。
新加坡官方認爲,此舉是打造新加坡地下城市地圖的第一階段。這些地區的地下將配備交通樞紐、步行街、自行車道、公共設施、倉儲和研究設施、工業應用、購物區和其他公共空間。
圖片來源:網絡
03
奧地利·格拉茨
Joanneum博物館擴建工程
Joanneum博物館擁有三座建于不同曆史時期的建築:建于18世紀的自然曆史博物館、建于19世紀末的圖書館和美術館。三座建築共享一座狹長的後院。建築師用這個庭院的地下空間爲這個博物館群設計出共享的公共空間、檔案室與倉庫,在城市水平面的嚴格限制中創造出公共活動的新空間。
圖片來源:網絡
建築師在庭院中挖出四個圓錐形的玻璃天井,最大的天井作爲地下空間的主入口,通過電梯與地下空間相連。另外三個天井則用以增加地下空間的采光和通透性。
兩層的地下空間包括上層的接待區、會議室、閱覽區、服務區,和下層的檔案室與倉庫。
圖片來源:網絡
04
意大利博爾紮諾
Hanna Arendt學校擴建工程
Hanna Arendt學校的主體建築是建于中世紀的一座修道院,這座由意大利政府確定的文保古迹所處的博爾紮諾市老城區也保存著大量的曆史古建。在不能改變地上古建築形態的限制條件下,爲了滿足學校擴建的需要,建築師選擇了“地下學校”的設計。
深挖17米,一座四層樓高的混凝土建築爲學校提供了9間教室、6間辦公室、公共活動區域、溫室花園以及各種相應的配套設施。
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地下空間利用率不斷增長暴露的,卻是地下空間愈發鮮明的潮濕、滲漏、發黴等突出問題。
衆所周知,如今地下空間的設計和利用,已然成爲裝修的重要考量內容,但地下室內常常出現的黴味和物品發黴等問題,正迫使著諸多業主不得不放棄對地下空間的利用。
我們改變不了戰爭,但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生活的環境變得更好!
爲了解決地下空間潮濕發黴的問題,讓地下空間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蒂安森應運而生。
我們自引進挪威技術後,因地制宜研發,終將其打造成一個適用于國內地下空間的優質産品。
未來,人類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一定會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而進入新的階段,蒂安森將依托科技的力量,持續爲地下空間保駕護航,力求讓舒適健康成爲地下空間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