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初,明朝人鄭和所帶領的船隊七下西洋,多次停留在馬來半島,加深了明王朝與南洋各國的聯系。從那時起,許多華人男子移民到東南亞後和當地的馬來族或其他民族的婦女通婚。馬來語中把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爲”峇峇”(Baba),女性後代則稱”娘惹”(Nyonya)。有人稱他們爲”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
峇峇娘惹的聚集區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槟城以及新加坡。峇峇娘惹雖然遠離中國本土,但是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注重孝道、講究長幼有序,在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國化”。他們把馬來人的語言、服飾和飲食習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幾百年過去了,這些在當地出生的混血兒大部分已不會說漢語,他們講的是一種綜合中國福建方言與馬來語的混合式語言。
這種有著600年曆史的、以南洋華人女性文化爲主的華人文化,就是娘惹文化。如今,只有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槟城以及新加坡,還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娘惹文化的痕迹。
絕對有味道的故事:馬來娘惹菜
娘惹菜是中國傳統烹饪方法與南洋香料的巧妙結合,也是絕對的母權體制,傳女不傳男。它融會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口味濃重,所用的醬料由十種以上香料搭配和融合,使得娘惹菜具有多汁且味濃的特點。
獨具異域風情的:娘惹服飾
娘惹服飾最能展示華人與馬來文化融合美感的精髓。多爲輕紗,非常典型的熱帶風情,在馬來傳統服裝的基礎上,改成了西洋風格的低胸襯肩,再加上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盡顯精致與秀美。
娘惹服裝的顔色不僅有中國傳統的大紅及粉紅,還有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五彩紛呈。而服裝上點綴裝飾的圖案,則通常是中國傳統的花鳥魚蟲、龍鳳呈祥等等。
最原始的娘惹裝的上衣是長衣(BajuPanjang),長至腳踝,對襟、長袖款式,版型寬松。
20世紀早期,長衣被卡峇雅(Kebaya)取代。卡峇雅的長度僅至腰部,邊緣有花邊裝飾,大多是用薄到透明的棉制成,做工精致,襯著婉約的紗籠,既不失端莊,又平添妩媚。
娘惹服飾的下裝,都稱爲紗籠(Sarong)。紗籠的形狀類似于筒裙,較爲寬松,穿起來方便舒適。在挑選紗籠時是根據上衣繡花的顔色,而不是上衣的顔色。
有種浪漫與富有–娘惹祖屋
娘惹祖屋是被公認爲世界文化遺産之一,深受閩南文化影響。華人住宅奢侈至極,建築布局按照中國的合院設計,前有大堂、餐廳,後有小院和小金庫,結合西方洋樓設計二層爲居住區。從娘惹博物館中可以看到很多厚重的木制家私,皆是以中國的紅木制成的,其設計則融合了中國、英國維多利亞及荷蘭風格。有些家私擁有豐富的珍珠母鑲嵌了盛開的櫻桃花及各種鳥類。屋裏的陶瓷則是這些海峽華人特地向江西省及廣東省,要求定制而進口的。客廳兩邊的牆上有很多的圖畫,都是刺繡的,家具之類上邊不是會有金色跟銀色的花邊兒嗎,這些都不是漆,都是金箔跟銀箔貼上去的。就連樓梯上的雕花都用金子貼的。
娘惹身上既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印記,又受南洋水土滋養,別具風情。南洋華人以生活各個細微之處體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使中華文化融南洋水土,並落地生根,同時也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何其幸運和幸福,能夠與這世界上諸多的美好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