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悉的語音助手,無論是Siri、Google Home、Cortana還是Alexa,剛開始它們的聲音無一例外地都被設置成了女性。
人工智能是男還是女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世界頂級的超級計算機IBM沃森卻有著一個男性的名字和聲音。倫敦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家凱瑟琳·理查森(Kathleen Richardson)也曾表示,多數完整的類人機器人同樣是男性。
不少消費者和用戶認爲,這種對不同智能産品的差別化人設,會讓人們理所應當的認爲女性在社會中只能承擔服務他人的角色,是在向人們傳遞一種“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觀。在此,我們首先探討應該如何定義性別歧視。
抛開性別因素,所有性格特質都是平等的,但如果我們認爲只有男性或女性才能擁有某些性格特質,那麽這才是性別歧視。性格特質應當和性別剝離開來,親和友好的性格特質也許會更多的出現在女性身上,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爲男性具有這種性格特質是一種錯誤。
而在當前的智能服務産品領域,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性別歧視仍然大量存在,人們對于性別差異所導致的工作勝任能力差異仍有著強烈的刻板印象。同時,有研究表明,不管是設計開發人員還是一般人,都傾向于將性別刻板印象投射到機器人或AI身上,特別是與人類有交互的那一類AI。
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機器人顯現出的性別特征,會影響被試者對這個機器人能力和用途的判斷。
實驗者給出了兩種機器人,讓參與者試著描述這些機器人可能的性格(比如是否友好、是否有判斷力,等等),以及會把這些機器人用于哪些場景(運輸、家務、教育,等等)。
結果顯示:女性形象的機器人被視作更擅長溝通,人們更願意讓“她們”去做家務、護理等工作;而人們更願意男性形象的機器人來參與計算、機械類的工作。
同時,這種性別刻板印象不僅是第一眼印象,它還會影響人們對于“工作”滿意程度的判斷。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中,研究者觀察了不同性別的機器人完成不同工作的情況,並對人們的反應進行了測量,研究發現:人們會偏好完成家政工作的女性機器人和完成安保工作的男性機器人,而不是相反。一台電腦若是發出女性的語音,人們對它的性能預估就不如一台男性語音主導的電腦。
研究人員甚至發現,這種依照聲音對機器産生的刻板印象甚至不止局限于傳統的性別歧視領域:
一個小孩子聲音設定的機器人會被認爲更爲親和,但它給出的意見人們卻不願采納,因爲認爲它“不夠格”。
相對極端的一個例子是,上世紀90年代,寶馬5系轎車推向市場時,預裝的GPS系統是女聲,一些德國男性駕駛者因爲不願意聽從女人的指令,打電話向寶馬抱怨,最終,寶馬只好召回了這個系統。
對于消費者來說,願意擁有一個“更耐心”或“更嚴謹”的人工智能助理本身並不是一種歧視。但將“耐心”或“嚴謹”的性格特質與特定的性別相關聯,則構成了隱形的歧視。
由此可見,在當前的消費市場上,這種隱藏在性別刻板印象背後的性別歧視,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智能産品采用女性聲音或女性設定也許會爲商家帶來更大的銷量,因爲更符合用戶的刻板印象從而讓用戶認爲這帶來了更好的體驗,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正確的。
在現實中,由曆史造成的刻板印象往往有其自限性,社會生産力的不斷發展推動著我們的思維方式不斷更新。當客觀條件不再能束縛女性或男性的工作範圍和工作能力時,人們對不同個體從事不同社會角色所給出的評價會逐漸趨于客觀,並告別通過性別來衡量個體的工作水平。
而在虛擬世界中,人工智能助手的平權則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讓人工智能助理回歸本來的面貌,即沒有明確的、固定的性別。
現在已經有很多科技公司意識到了這一點,大多數的智能助手開始向無性別的趨勢發展。用戶可以自由選擇男性或者女性的聲音,而當用戶提問的時候,AI並不明示自己的性別。
不過,調整智能助手的性別,也不僅僅是更換一下聲音和性別這麽簡單。男性和女性在用詞上有不同的傾向,比如女性會更傾向使用人稱代詞(你、我、她等),而男性會更傾向使用數量詞(一、二、一些等)。如果用戶聽到女性設定的智能助手說著男性模式的話,也會帶來困擾和不良體驗。因此,公司在給智能助手准備“稿件”時,要考慮的因素其實還很多。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語音的多樣性會慢慢得到改善,不同用戶的不同偏好也會得到滿足。不遠的未來,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爲自己量身定制的智能助手,得到最好的語音體驗。
IDEO設計執行官Danny Stillion認爲這種趨勢很有發展潛力:“即使在同一部設備上,你也可能會想用不同的聲音來控制不同的服務。”
現在,一些地圖導航軟件已經推出了不同聲音版本的語音導航,在行車過程中,無論你想要林志玲還是郭德綱爲你指路,都能變成現實。
除了帶給我們更好的語音體驗以外,智能助手或許還能夠推進現實社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早在1991年,著名的女性科技學者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就曾提出過一個“賽博宣言”,號召人們利用科技鑄就新的性別身份,在一個由機器、AI和機器學習主導的未來,乃至人機相融的未來,打破生理上性別的區隔和枷鎖。因此,智能助手也許會成爲我們推進性別平等的強大助力。我們希望新科技能夠帶領全社會向著更加平等和多元的方向發展,而不是通過更多的偏好算法來固化我們現有的偏見。
我們既然賦予了技術走進我們生活的權利,那麽也就應當在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確認它們是在朝著推動社會認知不斷前進的方向上發展。新科技的推廣所帶來的蝴蝶效應,需要我們在邁出每一步時都務必再三思量,希望在不遠的未來,人工智能的良性發展能夠帶給我們一個更加平等、更加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