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各國工業化的曆程
二戰前的工業化及工業化國家
英國是最早完成工業化的國家,所以成就了“日不落帝國”,一下超過兩牙的老牌殖民國,也超過“海上車夫”荷蘭,這三正是英國之前的三個大國。1870年代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只有英國、法國、美國和德國,其它國家都是追趕中沒正式完成。英國與法國最先完成所以,19世紀是英、法的競爭,大量爭奪地盤。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比較早經營拉美,保住大量地盤;荷蘭最大的一塊地就是印度尼西亞,南非就被英國搶了;美國就從十三州向西擴張占據現美國的本土,海外還奪取不少地盤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德國和英國是主角,並擴展到法國、意大利、奧匈帝國、俄國、日本。其中美、德表現最亮眼,那時超多東西是這兩國發明的,可以說引領了現代工業化。英國和法國被美國和德國反超,俄國和日本是兩次工業革命一起進行,俄國是就近奪取地盤且變成本國的領土跟美國一樣,日本是殖民朝鮮和奪取中國台灣。德國反超英法,但殖民地多屬于這英法,德國自己挑戰霸權了,跟後起國家的意大利(一戰二戰都在)、奧匈帝國(一戰且戰後解體)、日本(二戰而後被美國單獨管控都沒賠款所以現在特別的挑不反思侵略史的)發動了世界級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德國繼續保持領先優勢,蘇聯和日本的工業化很迅速,尤其是重工和軍工。到二戰前號稱八大工業國,是工業實力最強的8個國家,分別是美國、蘇聯、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在這時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奧地利、瑞典、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波蘭這類歐洲小國的工業化也是不錯的。
二戰時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老早被德國吞了,波蘭被蘇德瓜分,法國早早投降,意大利又馬上轉向盟軍陣營。二戰就變成了德日VS美蘇英中法,東南亞早被日本打敗,其它國家都是跟在後面,主力就是後來的聯合國五常。發現中國是唯一的農業國,這是日本敢侵犯中國的根本原因,以工業打農業,當時東北和台灣工業化搞得不錯卻是日本在控制,靠人數與大國土來抗爭,是不容易的。
二戰後的工業化及工業化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擴展更寬了。世界分爲三方,西方/西歐陣營與東歐陣營,還有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中立陣營。西歐本來就有工業化底子,像芬蘭、丹麥都有部分工業化的,輕工業也不錯。在美國扶持下,西方國家工業化發展更好了,丹麥、芬蘭、愛爾蘭、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工業化迅速發展。其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在二戰中就表現出色了,軍工很猛,加拿大都能制造飛機、坦克、軍艦,後來兩國都去工業化(畢竟競爭不過美國和其它國家,輕工業都被後起國家超越)。東歐陣營,蘇聯內的波羅的海三國開始工業化,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戰前都發展不錯了,摩爾多瓦還是以農業爲主現在是歐洲墊底的國家。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都開啓工業化,東歐有個共性是重工業軍工業比較重視,輕工業比較弱。
歐美之外的亞非拉開始工業化,因爲歐美工業化水平很高了,就把中低端工業轉移海外。美國沒被戰爭破壞反而進步超大,第三次工業革命領導者,産業升級了,在1950年代把鋼鐵、紡織這類比較優勢的産業轉移到德國和日本,畢竟西歐和日本底子好人才豐富。後來第二次轉移是六七十年代,西歐日本把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到亞洲和拉美,産生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迹。在七八十年代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非、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也是發展亮眼的,出現了他們的經濟奇迹,只是他們産業升級失敗,進入中等收陷井被西方收割。而韓國、新加坡、以色列還有中國的台灣,升級到知識技術密集型,除了自身的努力也有歐美日的支持,因此這些地方在1990年代成爲發達經濟體了。
第三次就是亞洲四小龍把中低端産業轉向中國沿海(歐美日將資金技術密集型的轉到東南亞,形成亞洲雁形經濟),中國正在改革開放,憑借低廉的生産成本和優惠政策,發展大批勞動密集型産業,加之建國後建立的重工業體系,發展輕工業就更強勢。因此中國就形成了世界工廠,還建立了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中國要走向發達,蠻困難的,一方面成本增加中低端産業轉向東南亞、南亞和非洲,另一方面中高端産業技術集中在歐美日,中國突破蠻難的還禁運。真的是前堵後追,現在2020-2050是中國的關鍵時期的,突破了自然就發達,沒成功就會像拉美和東南亞一樣在中下水平徘徊且被收割。重點很可能要出現第四次工業/科技革命了,那時是大數據、超級計算機、工業機器人、智能終端等多類科技的融合,農場和工廠都自動化,連服務業都很多智能機器人,中低端産業都會回流發達國家的,畢竟普通人力不是很重要。加之中高端産業本在歐美日手中,那時翻身無望,可發現高科技産業才是未來的關鍵,感覺發展中國家裏就中國有些機會,畢竟就中美是最全面的,美國是強,中國是大,其它發達國家是部分領域強。
當前在第四次轉移,勞動密集型産業向中國中西部、東南亞、南亞和非洲轉移,部分高技術與産業鏈高端的環節回流到歐美日發達國家。像耐克和阿迪達斯很多生産線遷移到越南和印尼等地,美國關閉在上海的科研分基地,歐美日在提倡再工業化,重點搞工業4.0更高級的工業發展模式。中國一邊跟發展中國家競爭中低端産業,另一邊在跟發達國家競爭中高端制造和高科技産業,在高科技上是弱勢的,畢竟發達國家發展早技術與人才積累豐富,還創新能力很強,經常發明新的東西創造新的技術。中國是個大國,一邊要産業升級增強高科技産業,另一邊要保留中低端産業,重要用科技和品牌來優化,像普通産品也可以高科技化、奢侈化。農産品可以分流,有些是普通商品滿足大衆需求,另一些就是高級商品滿足有錢人的需求。針對有錢人的自然是生産成本高些,各步驟都精良,自然不是虛空的高價格,是物有所值。中國在布局新型工業化,把産業鏈融合起來,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等,就是進行産業鏈的融合,把設計研發、采購運輸、個性制造、銷售服務等都串聯起來。
後工業化及後工業化國家
後工業化是服務業的産值和就業超過工業和農業,發達國家基本在70%以上,中國也有50%了。工業機器人和農業高度機械化,農業和工業的從業人員會更少,大量人口需要在第三産業來就業。第三産業需要以工農業爲支撐的,自己沒有就得依附強國,尤其需要高科技産業爲支柱。這就是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爲什麽工資高的原因,爲什麽同樣的刷盤子的發達國家要比亞非拉國家的高那麽多呢。因爲中高端制造業和高科技産業強,創造的利潤大,技術壟斷與文化品牌提升暴利,有這極少數人賺取大量的錢,自然可以勻一些給大部分普通人的。就是靠服務業來實現收入再分配,服務業興盛又促進全民共同富裕,因爲每個人是生産者也是消費者,每個人在各領域消費多又快自然資金的流轉就越快,大家都興旺了。
國家層面還有一點,就是通過稅收來讓貧富差距小些,重點投入教育、科技、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這樣人才會更多生活會更好。小國可以融入西方經濟體系,靠金融、旅遊、農産、資源、服務業幾個方面都能致富,而大國是不能的,必須比較全面。所以中國是不能去工業化的,第三産業要以工農業和高科技爲支撐,重要教育與科技搞好,人是競爭力的最大力量。
在農業社會大部分人是農民,少數人是爲官爲商,在工業社會工人的比例會很大,農業技術和機械化提高,農民就會變少。當制造業技術變強,生産比較豐富,服務業就會大大提高,就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了。第一批進入後工業化的國家就是歐美日少數老牌工業強國,然後進入後工業化的國家越來越多,就是24個典型發達國家。像1990前確認的發達國家中,西歐有18國,就是少了希臘和葡萄牙,這兩國工業基礎薄弱,在西歐中工業制造是競爭不過北邊的國家,還沒有完成工業化就流行向亞非拉産業轉移了,希葡的高科技又沒發展起來,所以經常是發達國家守門的存在。靠西方扶持才步入發達行列的,硬拉上車的,可以說躺贏,也可以說是僞發達。後來新增的東歐發達國家就捷克是不錯的,其它的都像是西歐的打工仔,混成發達國家的。
24個典型發達國家名單
歐洲16國+歐洲之外8國,或分10個發達大國+14個先進小國,19個公認高度發達國家+5個准高度發達國家
公認是高度發達國家
發達大國組——歐洲/英國、法國、德國;歐洲之外/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
先進小國組——歐洲/荷蘭、瑞士、瑞典、比利時、奧地利、丹麥、芬蘭、挪威、愛爾蘭、新西蘭、冰島、盧森堡
准高度發達國家
發達大國組——歐洲/意大利、西班牙;歐洲之外/韓國
先進小國組——歐洲之外/新加坡、以色列
農業跟吃飯有關,工業跟現代化發展有關,第三産業就跟服務與享受有關。社會進步人的需求就更多更高一層,人有閑暇時間進入服務業享受,不應該只是那些爲官爲商人的專屬。人的教科文國的經軍政都需要現代化的,現代化就是提升物高科技和提升人的高素質。服務業除了讓人的生活更好也會幫助工農業發展的,尤其是服務業升級,提出了第四産業公共服務與教科文(知識及信息産業)。科技越發達,那麽工農業所容納的就業人員更少,就需要向第三産業轉移就業人口,蘇聯重工軍工過度重視,而輕工業與服務業就忽視,經濟才出現問題,因而解體了。工農産品除了夠吃夠用,也需要商業化升級更高端的産品,也高檔化奢侈化,不要在低層次內卷。工農業是一條腿,服務業則是另一條腿,兩條腿並重才走得快,教科文提供智慧,經軍政提供力量,城市需要發展,農村更是需要,作爲傳統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非常重要的。畢竟全民富裕才是真正的富強!
發達國家工業化的進程及分類
老牌工業強國
最先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工業實力較強。有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蘇聯(主要集中在俄羅斯、烏克蘭)、日本、奧匈帝國(主要集中在捷克、奧地利、匈牙利),這正是當年的八國聯軍,除了蘇與奧偏內部壓榨農民,其它6國都重海外殖民還比蘇奧發展更早。蘇聯偏重工和軍工,奧匈帝國早解體,所以只剩下英、美、德、法、日、意六個西方巨頭了,正好是現在G7中的六的,加拿大更像是混子被美國拉上來的。蘇奧是快速工業化比較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城市,其它工業國是比較範圍廣也比較發達,日本是兩種屬性都有,重點還是二戰後崛起全國布局工業了。在1900年時美國和日本的工業化率(比重)在列強中是倒數第二、第一的,不如意大利和俄國,美國就是利用兩次世界大戰反超的,不然美國會成爲第一但不會是一超格局,只會是多強。
部分工業化的老牌小國
都是在工業強國周邊,發展也比較早,工業化開啓時間早。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奧地利、瑞典,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後面的東歐4國在二戰後有些倒退,跟不上西歐了,在2000年後才被認定爲發達國家。瑞士、瑞典都沒被戰爭破壞過,還因爲二戰發展更好,吸引了很多技術設備與人才,所以現在各領域競爭力都很強經常排世界前十。西歐小國都底子好,二戰美國一扶持,自己重視教育與科技,就穩穩地高度發達國家了。
二戰後崛起的工業化先進小國
二戰後美國是西方的超級大國,扶持了很多國家,西歐國家都全員發達了,歐洲之外的幾個國家也是美國幫助下工業化並走向發達的。二戰後崛起的小國有:西班牙、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芬蘭、挪威、愛爾蘭、新加坡、以色列。其中西班牙、韓國、加拿大工業實力蠻強的,有自己的優勢,澳大利亞就欠些了還去工業化,芬蘭和挪威是很強的。愛爾蘭是最後崛起的,在信息通訊和生物制藥方面厲害,但低稅率吸引外資是偏向外企的力量。新加坡利用港口優勢發展部分工業,石化、煉油、電子是比較厲害的,以色列是偏向軍工和高科技産業。
1990年前被認定爲發達國家但工業化弱勢的(感覺沒工業化)
有希臘、葡萄牙、新西蘭、冰島。這類國家制造業就不強,工業偏輕工業類的,可以說沒怎麽工業化,那時産業轉移就從歐美日轉向亞洲和拉美的發展中國家了,所以工業是沒有競爭優勢的,自然工業基礎薄弱了。希臘和葡萄牙是工業基礎薄弱,靠旅遊、航運、外彙、農産這類作爲經濟支柱,自然是發達國家守門了,若不是早加入西方陣營,可能就是馬來西亞這類水平的發展中國家。新西蘭和冰島一樣是輕工業爲主,不過地大人少資源豐富,靠資源都能致富。新西蘭和冰島特別重視科技與教育的,高科技産業是有點樣子,創新能力、國家競爭力、發明專利都表現不錯,因此人均GDP很高成爲高度發達國家。
2000年後被認定爲發達國家而工業化有點基礎的
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波蘭算比較早工業化的國家,在19世紀末都有些工業了,後來走社會主義偏向搞重工軍工,加上美國開啓第三次工業革命,就相對落後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波羅的海小國,二戰前是純農業的,戰後蘇聯在此布局工業才開始工業化,東歐劇變後立馬投入西方,在扶持下就發達了。像愛沙尼亞的IT信息通訊發展特別快,得益于芬蘭的公司南下,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是相近的。總之這些東歐國家都是聽從歐美的,中高端制造業不強,工業偏向是組裝,是歐美日韓的生産基地有幫打工的味道。就捷克的工業技術最雄厚,水平和競爭力是不錯的。其中波蘭和匈牙利是有爭議的,就聯合國認定爲發達國家,其它組織不認爲是發達國家。
2000年後被認定爲發達國家但基本沒工業的
馬耳他與塞浦路斯都是南歐小島國,地小人少,經濟支柱是以金融、航運、旅遊、轉口貿易爲主,工業就是些滿足本國的輕工業,一些生物制藥、化工和機械都是外資企業。這兩國都是英國殖民地,以英語爲官方語言,比較受益于英美的,國防一個靠意大利,另一個靠北約。
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時間
正式完成工業化的國家
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只有7個: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中國。
正好是現今世界7大國,聯合國五常+日德,日本與德國跟美國組成世界工業第一陣營,世界制造業三大強國。其它國家都是部分工業化,工業體系不完整的,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是中美兩國,其它5國是接近完整。工業機器人統治了高端制造業,正在向中低端制造業發展,低端産業上也機器人應用多,說明工業要回流發達國家了,會形成新的科技/工業壁壘。
而完成整套工業化,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就只三個,分別是英國、美國、中國。
英國是第一個世界霸主,之前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實力與影響力沒這麽龐大。而在一戰與二戰中崛起的美國接替了英國,成爲超級大國,尤其1990年代後是唯一的超級大國。蘇聯只重工軍工強,其它比較弱勢,超級大國的含金量要弱些的。因爲連接兩個英語國家的強勢,讓英語成爲了世界通用語言,國際公認的第一語言,現代化很多東西是英美兩國發明的,占比太大了。中國現在還是處于崛起的初期階段,有蠻多高端制造業和高科技沒有突破,等突破時又發明創造很多更高級的技術與設備自然是真正的超級大國了,那時只要中國流行什麽文化,就會成爲國際潮流,軟實力是要依托硬實力的。
工業4.0/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啓
蒸汽機器是工業1.0,電氣化是工業2.0,信息化是工業3.0,正在利用物聯信息系統促進個性化、智能化的産品供應是工業4.0。像工業機器人、3D打印、納米技術、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正在重塑工業制造。現在工業制造是批量化又同質的,未來就是少件而個性化的産品。從設計、制造、物流各環節都需要智能化,讓生産更高效。中國正在力求成爲第四次工業/科技革命的主力,這樣才能使中國發達,如果錯過就會跟發達國家差距越來越大。
回流美國的産業集中在高端消費品、精密制造、汽車、工程機械,回遷美國後效率更高,距離美國市場更近。其實在歐美日進行産業轉移時,把擁有全球競爭力和高利潤的産業和環節是留下來了,像美國的飛機、醫療器械、生物工程、航天、軍工等都世界最領先的,德國與日本的精密儀器、光學、汽車都特強。制造業發達的國家基本有幾項世界級的強項。發達國家用科技武裝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研發新的農産品、研發新的工業技術,連農産品都高端化、奢侈化,工業産品和文化産品更是如此,給産品給予高附加值。制造一樣的東西,發達國家的就高端又暴利,發展中國家就中低端又廉價,就是用科技(硬實力)和品牌(軟實力)來劃分開來。
發達國家有哪些及分類
發達國家是1960年代提出了,先有了發展中國家概念,在這基礎上相對提出了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y的概念。美國是當時各領域發展好尤其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可以說是當時公認的第一個發達國家。在1961年成立了以美國爲首加上西歐陣營17國和加拿大、土耳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共20個成員國。其實就是這些國家聯合起來發展,加強全球化、市場化、自由化的國際交流與貿易。到1970年代又加入了日本、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在美國扶持下,提供資金與技術,這些國家發展很快的。發達國家正式認定好像是1980年代,當時西歐國家都認定爲發達國家了,歐洲之外就只有美加澳紐日5國,感覺是西方話語權,把有些國家硬說成發達國家了。像希臘和葡萄牙人均GDP蠻低的,工業制造也不強,就第三産業比較好,感覺是躺贏的。
發達國家一般人均GDP和人類發展指數高,人民生活水平高,生産力效率高,在農業、工業和服務運用高新技術與設備多,尤其工業化水平高能制造高精尖産品搞壟斷,占據産業鏈頂端自然暴利的。出口商品多是工業制品,農産品都研發更新更好的,還各類加工制品、發明專利、技術與咨詢服務,都是賺錢的東西。本有剪刀差又暴利肯定就富有了。
發達國家可分爲:中高端制造強國、知識與技術輸出國、全能發達國家、超富有小國、普通發達國(混子)。
發達國家有哪些:
老牌工業化國家(殖民國家及二戰前工業化就高的)——英國、法國、德國(西歐三巨頭)、美國、日本(日本和韓國可叫東亞雙富)、意大利(意大利和西班牙可叫南歐兩強)、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低地三富)、瑞士、奧地利(中歐兩小強)、瑞典(北歐5個國家都水平高各類排名前列,冰島外其它四個都500萬人口以上,可叫北歐四先,五個先進國家);
二戰後到1990前確認的其它發達國家(富起來的國家多是跟美國混的西歐國家和五眼聯盟組成西方世界)——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五眼聯盟之三科教水平高又資源致富,美國與加拿大可叫北美雙霸,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可南澳雙富),芬蘭、瑞典、丹麥、冰島、愛爾蘭(愛爾蘭和冰島都是島國偏在一方,可叫離島兩富)、西班牙、希臘、葡萄牙(西歐陣營,其中兩牙是老牌殖民國家,最早開始殖民的但發展水平一般,希臘與葡萄牙發展早又普通,可叫南歐兩老普);
新增發達國家(1997-2020年間認定的發達國家)——以色列、新加坡、韓國(後起之秀都亞洲的,以與新可叫亞雙秀),捷克、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中東歐斯拉夫三小國,2010年前認定的,可叫斯三小),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小國,2010年後認定的,可叫波三小),馬耳他、塞浦路斯(南歐小島國,地小人少早都人均GDP高了,認定爲發達國家也是2000年後,可叫南二島),匈牙利、波蘭(准發達部分組織認定爲發達國都在中歐,可叫中准二)
另一方面在1949年成立了以美國爲首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對當時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禁運和貿易限制,禁止把先進的技術與設備賣到東歐陣營,後來又擴散到其它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也禁運了,就是爲了保持西方的領先地位和發達水平。蘇聯解體後,19965年又奧地利簽署了《瓦森納協定》,一樣是作用,先進的軍民兩用商品和技術,最新技術設備都禁止出口,只組織內國家分享,目的就是建立技術壁壘,讓圍牆外的發展中國家學不到技術,不得不賣資源和從事中低端行業。
1990年前認定的發達國家,就只有葡萄牙人均GDP不高,其它國家都蠻高的,有發達的水平。葡萄牙和希臘到1995年左右才被認定爲高收入國家,這兩是發達國家中守門的存在。冷戰時原西歐國家都成了發達國家,說明在美國幫助下西方陣營國家都發展不錯。這類發達國家是作爲一個整體發展的,領先又富有的國家會扶持後面的國家,提供資金、人才、技術、設備,像發達守門水平的國家基本是混子,混成發達國家的。
歐美日的高度發達國家賺錢會帶動這類國家富有,尤其是歐盟內部,富國會資助發展落後的國家。其實在美國內部,都有財富分配的,因爲高級人才多壟斷技術和高新尖産品,利潤很暴利的,讓刷盤子這類簡單、基礎、體力的勞動都能高工資,第三産業從業人員工資都高,就是精英人員的財富均出來一些給這類社會中下層。同時發達國家作爲整體,高度發達就帶動普通發達,所以有些國家搞金融、旅遊都能富有了,內部有扶持可以財富轉移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