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默克集團宣布和生物智谷(成都)正式簽約。兩家公司將在川渝地區打造一個大分子複合型CDMO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外資生物藥企在中國擴張版圖很常見。2018年,賽諾菲全球研發運營中心在成都落戶。上海更是藥企們的聚集地。艾伯維、羅氏、強生、阿斯利康、默沙東頭部藥企都在上海設立了中國總部。放眼望去,中國境內已經到處都是外資生物藥企的身影。
外企跑向中國,國內的生物藥企卻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2022年,中國藥企在新加坡收購、建廠,動作頻頻。今年2月,金斯瑞生物的新加坡生産研發基地正式投産;6月,複星醫藥出手買下了新加坡最大的私立腫瘤專科醫療中心OncoCare;7月,藥明康德、藥明生物雙雙發布公告,計劃未來十年用20億新元,約合99億人民幣在新加坡建設新的研發生産基地。
在醫藥圈,不少藥企的掌門人都是新加坡籍,如剛拿下“新加坡首富”頭銜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以及步長制藥董事局主席趙濤。
2022年以來,新加坡突然受到中國企業家的追捧,特別是一些生物醫藥企業,都把能去新加坡“打卡”爲榮。
政策扶持、市場環境,新加坡一片利好
新加坡地位的凸顯,也是近兩年的事情。
2021年4月,賽諾菲宣布將在新加坡建4.34億美元的疫苗工廠,對應的是滿足亞洲市場未來的流行病需求。之後BioNTech、輝瑞、莫德納也公布了將在新加坡建廠擴充亞洲商業版圖的計劃。
表面上看,出海新加坡的熱潮集中在這一兩年。但實際外資企業進駐新加坡的時間更早:10月5日宣布在新加坡新建工廠的默沙東,其實1997年就開始在當地有投入。
出海的原因,主要是新加坡爲生物醫藥行業制造的各種利好。
相比于其他藥品,生物藥和疫苗的效力很容易受到溫度、濕度、壓力等的影響,往往需要冷鏈運輸或添加穩定劑。一般疫苗要求的運輸溫度爲2-8℃。爲了保證藥效,也爲減少運輸成本,就近生産是更佳的選擇。
其實,新加坡早在20年前就給予生物醫藥極其優惠的政策。
2000年,新加坡政府推出爲期15年的BMS生物醫學科學計劃,把生物藥産業列爲國家四大支柱産業之一。公開資料顯示,新加坡生物醫藥業的産值在過去20年增加了兩倍,占了新加坡制造業GDP的18%。
近幾年新加坡在生物醫藥産業的支持力度又有明顯增強,幾乎給外企一路開綠燈。
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報告,新加坡計劃在2021至2025年投入約65億新元到“人類健康與潛力”等領域。外資藥企在新加坡建區域總部的,如BioNTech等,3到5年內將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對于研發型企業,如金斯瑞生物,新加坡政府規定,在新發生的研發費用能拿到最多150%的稅收扣除,每年還有研發資金補助。
新加坡同樣開放資本市場,吸引海外公司。新加坡交易所去年推出了SPAC框架,最低的市值要求降低爲1.5億新元。另外,新加坡金管局也出台政策鼓勵企業來新交所上市,企業最高可獲得200萬新元的補貼。
這一系列利好政策擺在藥企的面前,企業進場是自然而然的事。
南洋的“風”,吹到中國
2020年,金斯瑞在新加坡設立了生命科學區域總部,主要爲除中國以外的亞太區客戶提供服務。今年2月,金斯瑞又宣布啓用新加坡的生産基地,用于高度自動化的蛋白質和基因制備服務。
金斯瑞原本在江蘇鎮江有質粒商業化GMP生産車間,美國也有生産基地,加上新加坡基地後,金斯瑞在亞太地區有了新的據點。
金斯瑞是近幾年布局新加坡較早的的國內企業之一,不少企業也在積極加碼。今年6月6日,複星醫藥發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將出資約2.18億新元受讓OncoCare的60%股權。
複星系近期傳出一系列資本話題,但對新加坡投資的熱度不減。OncoCare是目前新加坡最大的私立腫瘤專科醫療中心,複星這一腳,直接踩進了海外抗腫瘤臨床治療領域。
當然,入駐新加坡的生物藥企大多數是世界制藥巨頭。新加坡兩大生物醫藥産業園:大士生物醫藥産業園、啓奧城集聚了艾伯維、GSK、輝瑞、諾華、默沙東二十多家全球頭部公司。
但今年,CRO龍頭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宣布大舉在新加坡投資,還是引發了關注。
藥明生物一直在全球部署産能擴張,目前藥明生物已擁有22個生物醫藥原液生産設施,總計劃産能已經達到43萬升。根據官微發布的消息,藥明生物新建的新加坡工廠2026年還將新增12萬升的産能。
藥明生物此前飽受美國UVL清單風波的影響,好不容易剛從清單上“脫身”。但身處各種複雜的經營環境,讓習慣于全球布局的藥明系更爲積極地選擇在新加坡建立生産基地,畢竟也能更加接近其所服務的外資大廠。
藥明生物宣布建廠時,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馬宣仁醫生直接把新加坡稱作“全球生物制藥中心”。無疑,“中心”的吸引力十分強大。
稍顯不足的是,新交所融資能力欠佳。截至6月底,港交所上市公司2568家,新交所只有668家。以9月爲例,新交所22個交易日,總成交額約257.56億新元;而港交所21個交易日,月成交額爲19503億港元,是新交所的10倍以上。
新交所截至8月底的總市值8844.55億新元,不及港交所的五分之一,想要在新加坡同時實現融資,並不如港交所和A股那麽方便。
但新加坡自己信心十足,尤其在疫情期間,其地位似乎還有所提升。出海新加坡這股大風,吹的到底是不是春風,其實還未可知。
撰稿 | 楊曦霞
編輯|江芸 賈亭
運營 | 曉曦
圖源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