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各樣城市的商業群體,蘇州以“鄰裏中心”的林立迥異于其他城市。
園區作爲蘇州發展風向標的代表,它在城市規劃配置上也走在成熟與創新的前列。
在這片最好的園區中,遍地的鄰裏中心是它不可或缺的名片。
所謂“鄰裏中心”,是指在居民住宅密集區,建設集商業、服務、娛樂于一體,爲社區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服務的社區商業模式。
注:12項鄰裏中心必備基礎服務功能
園區的發展與新加坡密不可分,園區鄰裏中心的建設經驗也是來源于新加坡的鄰裏中心模式。
新加坡鄰裏中心模式源于1965年新加坡政府推行實施的組屋計劃(組屋是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築的公共房屋,多提供給中下階層及貧窮家庭居住)。
1960年至1975年新加坡組屋計劃”大跨步”,數十萬套公共組屋拔地而起。伴隨這一過程,鄰裏中心開始成形成。
1980年前後,新加坡政府開始爲鄰裏中心打造豐富的生活服務場景,滿足居民健康、教育、出行、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迄今,聚合社區服務和消費場景的鄰裏中心經過多年發展,成爲新加坡政府提升治理水平與城市文明程度的關鍵”中樞”。
注:新加坡鄰裏中心成功典範——新加坡第一樂廣場
從第一樂廣場的業態分布可以看出,新加坡鄰裏中心的模式以商業功能爲主,對公益性設施和經營性設施功能進行一定的兼顧。
1997年,在以新加坡爲範本的基礎上,工業園區的鄰裏中心模式開始興起,在一切都剛剛起步的園區,鄰裏中心是各個商業空白板塊的首個進入項目。
在發展之初,鄰裏中心主要解決周邊居民的“油鹽醬醋茶”等日常消費需求,主要經營業態以餐飲爲主,兼具超市、菜場等生活配套,業態設置偏向中低端。
但隨著周邊消費客群的不斷增多,鄰裏中心不再局限于基礎消費供給,而是向更廣闊的“衣食住行閑”等消費領域拓展。
社區衛生服務所等公益功能的引入,也讓鄰裏中心的各項功能更加完善。
1998年,園區發展史上首個重要成果,新城花園首期竣工,首個鄰裏中心應運而生。
注:新城鄰裏中心開業
新城鄰裏中心是蘇州工業園區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鄰裏中心,具備了 12 種鄰裏中心必備基礎業態,包括生鮮超市、修理店、洗衣店、美容美發店四項生活服務類功能,超市、銀行通信、餐飲四項商業功能,藥店、診所、社區活動中心、文化中心四項醫療教育功能。
新城鄰裏中心另有房地産中介、證券交易所等新型業態,這與園區房地産業的不斷發展有密切關系。
注:新城鄰裏中心業態分布情況
2016 年 10 月景城鄰裏中心正式開業,是園區鄰裏中心發展 20年後的新項目。
20多年來,鄰裏中心一直在業態布局上進行升級調整,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景城鄰裏中心的零售、餐飲、配套服務業態的設置有了更多的創新。
在服務方面,景城鄰裏中心有常規的社工委、民衆聯絡所、社區衛生站等社區服務,還設置了完善的便民服務專區,將維修店、縫紉鋪、幹洗店、家政中心等生活配套服務項目整合。
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確定每個鄰裏中心計劃服務 6000-8000 戶居民,建設在住宅區中心,輻射直徑爲 0.5-1.5 千米。選址在周邊交通便捷,産業+居住區並重的落腳點。
目前,蘇州運營管理的鄰裏中心共計20余個,總建築面積近90萬方。
蘇州工業園區鄰裏中心的設立由政府主導,市場招商引資。(管委會對鄰裏中心進行70%控股)
在政府主導下,搭建平台、吸引各方社會力量的協同參與,從社區發展的長遠角度出發,滿足園區80%居民爲移民的最基本的居民訴求。
由此,園區鄰裏中心的設立將新加坡鄰裏中心經驗因地制宜,采用“商業+公益”模式,形成了脫胎于新加坡經驗的城市生活肌理。
公益性是園區鄰裏中心迥異于新加坡以商業性爲主的鄰裏中心模式的最大區別。
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對鄰裏中心發展有限公司70% 的控股,保證了鄰裏中心 45% 的公益項目用地。政府投資建設民衆聯絡所,提供“一站式”的社區便民服務。
園區管委會除了建設鄰裏文體站,爲居民提供低價親民服務,另外建設了一系列免費開放的社區公共服務項目,全面滿足社區居民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例如,新城鄰裏中心的三樓引入新華書店、社區委工作站、民衆聯絡所,四樓引進衛生服務站,完善了該項目的配套設施。
鄰裏中心作爲集商業、文化、體育、衛生、教育等于一體的社區商業中心,它不是“社區內的商業”,而是“服務于社區的商業”。
鄰裏中心圍繞12項居住配套功能,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爲百姓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它很好的協調了工業園、居民區、商業區的建設,將傳統的“天女散花”的社區生活服務設施都集中在鄰裏中心。
這種布局既保證了居住區域的整潔有序,商業服務與社會服務設施的經營效益;另一方面又大大方便了居民。
然而,鄰裏中心過于集中的空間布局將我們的購買行爲與日常生活割裂,“鐵籠”式的社區商業形式剝奪了我們自身對社區的認同感。
熱鬧、便捷的底商與生活服務更加立體化的鄰裏中心,哪一種商業模式才是你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