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形成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爲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蠻、避亂:
第一次: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于晉朝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439年),異族入侵中原,伫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的時候,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古漢語(比如,有身、瞑、鼈、斟酌、鼎、箸等)帶過來,後來稱作”泉州話”。但這次數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南安市 豐州鎮,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但不久就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第三次置武榮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區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後的五代時才設縣。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和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融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較早。
閩南語曆史
第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于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蠻夷禍亂不安,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伫即馬的漳州一帶,亦包括今天龍岩地區新羅,漳平一帶,這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爲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爲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而蠻僚最終被平定。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競相發”是其當時生動的曆史寫照。
第三次:第九世紀後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統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話形成。
唐代末年,中國發生黃巢之亂(公元878年),唐代光州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南下平亂,平亂了後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軍節度使。即此批人閣帶來九世紀的中原話。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數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這就是部分”讀書音”主要的來源。
明末學者對于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彙音寶鑒》,十五音因而誕生。
流傳分布
流傳原因
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華夏漢民族爲了躲避戰亂,從黃河中下遊的河南等地輾轉到東南福建,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到了台灣,故稱河洛語。
閩南、台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爲我們習稱的”閩南語”,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曆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于我們的中原華夏先祖在多次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時的中原話。
由于日語主要來自于遷徙到日本的中國漢族的古漢語、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和馬來語,英語,日語(台灣多受日語影響)融合而成,所以今天日本人誦讀佛經,吟唱詩詞時,與閩南人用閩南語古代漢音誦讀佛經,吟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一樣的,這足以說明爲什麽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語卻好理解;這也是爲什麽,許多法師常常感歎,閩南語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
除閩南、台灣外,閩東北的一些地方,及大陸部分地區,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華人中閩南話都相當通行。閩南話會流傳這麽廣,主要是因爲曆史上閩南人的遷徙和移居。
福建布政使支持下,招募福建沿海幾萬災民,用船載運去台墾殖;1862年,欽差大臣沈葆祯來台辦理防務,招徕墾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台禁令。 海陸豐大多數是閩南移民.。 有的因爲捕魚、曬鹽,有的因爲海運、經商或者采茶、開墾而定居下來,也有當年農民起義軍或抵抗外來侵略者而隨軍隊駐紮定居下來的。閩南人不但把閩南話帶到台灣及大陸的許多地方,還帶到了海外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爲,閩南地區的海外交通發展很早,從唐代開始,泉州就同非洲和中東一些國家有交通貿易往來,南宋至元代,泉州港已成爲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後來,漳州的月港和廈門港也都先後成爲世界的重要港口,與海外的貿易一多,閩南人到國外後,自然也就把閩南話帶出去;另一個原因是,閩南人很能打拼,當年爲了生活紛紛離鄉背井,相攜到南洋一帶謀生。幾百年來,閩南人在那裏生息繁衍,閩南話也就隨著他們在南洋各國生根發展。
其中,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話和台灣地區的閩南話以及流播到海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等國家的閩南話最爲接近,基本”講會通”,而潮汕地區、南地區所通行的閩南話,雖說也是在不同時期由閩南地區的移民帶到當地的,但由于社會、曆史、地理等的變化,它跟閩南地區的閩南話已有程度不同的差異,通話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難,但是,可以說,不管流行于哪個地區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來自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話。
分布區域
- 閩南語主要分布在福建和台灣:
閩南語主要分布福建泉州、漳州、廈門、龍岩新羅區的大部分和漳平市大部分、三明地區大田大部分、尤溪部分、甯德市的福鼎、霞浦小部分、蕉城區小部分、福清部分地區:福清市漁溪鎮的部分自然村,一都鄉的王坑的部分自然村,上迳鄉、音西鄉、陽下鄉、東張等鎮,宏路鎮的龍塘,圳邊、周店等村。 泉州的回族和滿族,蒙古族也會使用流利的閩南語,不在回族鄉的泉州回族也會閩南語。
除了福建外,閩南話流行最廣的是台灣,台灣會說閩南話的人口大約占全台的80%。
同時在中國大陸其他地區和東南亞等地區也有分布:
- 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惠東縣的部分村鎮一帶;東部的潮汕地區、海陸豐地區、廣東舊香山縣的數個方言島[包括隆都、得能都、四大都、谷都、上恭常都淇澳鄉(即:淇澳島)];湛江雷州半島、茂名的電白區、陽江沿海部分地區等
- 廣西壯族自治區:具零星分布帶,東南部的桂平、平南、北流及柳州附近
- 海南省:分布在海口、文昌、瓊海、萬甯、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和陵水、樂東、東方、昌江、三亞、瓊中、五指山等市縣的大部分地區
- 浙江省:南部溫州地區的平陽、蒼南、洞頭、瑞安、文成、泰順 ,台州地區的玉環、溫嶺部分、洞頭部分地區、蒼南部分地區;西部接近江西三清山地區、湖州部分地區;東部甯波象山石浦、慈溪觀海衛等地以及舟山群島小部分;北部杭州臨安、余杭等地,湖州德清、安吉、長興等地
- 江蘇省:宜興縣南部山區,金壇、句容一帶
- 江西省:東北部接近浙江的部分地區(上饒、鉛山、廣豐、玉山等地)
- 安徽皖南地區的部分鄉鎮
- 四川泸州地區
- 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文萊、泰國等地
- 海外其他地區:閩南人移民的國家和地區。
語言分類
中外差異
從語言系統來講,閩南語被多數中國的語言學家認爲是一種漢語方言,而西方學者多認爲閩南語是一種語言。 閩南語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爲語言實際爲中國方言的10多種語言之一。
折疊
次方言
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爲以下幾種次方言: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潮州話、台灣話、浙南閩語、海陸豐話、惠州學佬話、中山閩語、雷州話、電白黎話、電白海話、龍岩話、峇峇話、馬來西亞槟城福建話、新加坡福建話。
折疊
親近方言
泉漳片
又稱閩台片,即本土閩南語,狹義閩南語。通行于福建中南部、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內部高度一致,溝通大致無礙。二者音韻系統有別,但嚴格對應;語法及用詞基本一致。並以不等比例,光譜式混合、漸變,出現在內部個別口語當中,稱”漳泉濫”。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台灣話(兩者相似,前者較後者高亢)即屬之。
泉州話,主要分爲”府城腔”和”海口腔”,通行于福建泉州地區和台灣北部及鹿港等沿海地區,浙江南部一帶的閩南語接近于泉州話。
閩南地區
漳州話,主要有”府城”、”龍海”、”東山”及”漳平”等腔調。通行于福建漳州地區和台灣南部及宜蘭等平原地區,廣東海陸豐、惠州一帶的閩南語接近于漳州話。
海陸豐話
海陸豐人,是由福建漳州和泉州一帶遷入,明末抗倭以及滿清時爲了對付和及扶助南明政權的泉州人鄭成功等人,不少爲宋元明時保護貨物的閩南人,而且很多都是原漳州人,在遷海禁界時入海陸豐,之後又夾集了當地少量的南越人血統。海陸豐話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區、海豐和陸豐、紅海灣、深汕區、華僑區大部分地區,以及惠州市惠東縣的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260多萬人;根據其語音特點,可分爲8個聲調片和7個聲調片兩大片,分別以海城話和碣石話爲代表。
潮州話
潮州話,又稱潮汕話,在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華人中廣泛使用,屬于閩語系中知名度較高的一支,與閩台的閩南話差異很大。語法與閩台片相同,詞彙也有高度的對應,語音語調上則差異明顯,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難度。潮汕話包含了很多的古漢語成分,源自閩南語(莆田話),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汕地區。在唐朝後期,南宋末年,元朝後期,明朝時陸續有莆田人移民到潮汕,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所以都是遺留下來的古漢語。
台灣話
又稱台語、台灣閩南語:可稱”海山濫”、”海內濫”。分爲”海口腔”(泉州腔)、’北部偏海’及’南部偏內’之”通行腔”,”內埔腔”(漳州腔)四個代表。主要特色在于大量的平埔族語、英語、荷語、日語等外來語,及中華民國政府推行之”國語”,吳語、外省方言的影響。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被稱爲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台北盆地,被稱爲海口腔,南部則爲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台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廈門話:廈門處泉漳交界地,深受二者影響。
東南亞
通行于東南亞之福建話,以閩台片爲主,混合部分潮州話調值。並依所在地與當地語言相互影響。
浙南閩東
浙南閩語,閩南話先後遷徙傳入浙南(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大致因爲明清的海防政策演變,蒼南地區各姓族譜中皆有記載,如朱、洪、林、丁、陳、吳、鄭等)、閩東地區後,由于自身的演變和受周圍方言(浙南是瓯語,閩東是福州語系)的影響,與閩南本土的閩南話形成一定差別,蒼南人習慣把這種方言稱爲”浙南閩語”。在福鼎縣,說這種話的人口約十多萬人;霞浦縣水門、牙城鄉是由浙江平陽的閩南方言島倒流來的,以務農爲主;甯德市飛鸾鄉碗窯、礁頭村,幾千多人。現代的浙南閩語與閩台片的閩南語相比較,主要是入聲韻尾的合並和退化消失,以及用詞方面的差別。
語言文法
汝會曉講閩南語是無?真好!若安呢,汝敢知影全世界講閩南語啲侬攏總有偌侪,到底攏啥物所在啲侬咧講閩南語咧?汝敢知影閩南語員仔有家己的文字?無呣著!著是白話字(Pe̍h-ōe-jī)!世界頂上侪侬講啲語言當中,閩南語排第21名。有文化則有曆史,有語言則有文化,有文字則有永遠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