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4日以來,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已經陸續頒發。備受關注的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于今日(10月11日)下午5時45分揭曉。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所設,全稱爲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說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諾獎官網數據顯示,自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以來,截至2020年,已經頒發過52次,共計86人獲獎,其中兩名爲女性。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受新冠疫情影響,諾貝爾基金會此前宣布今年斯德哥爾摩將不設晚宴,獲獎者將在本國領取諾貝爾獎獎牌和證書,這已經是連續第二年采取該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將花落誰家,坊間對此猜測頗多,貝殼財經記者梳理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人選。
“諾貝爾獎風向標”引文桂冠獎: 經濟學領域年內5人研究成果被認爲達到諾獎級別
盡管諾貝爾獎並不公布候選人,但坊間仍有不少與之相關的預測和分析。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自2002年起開始頒布的“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一直被稱爲“諾貝爾獎風向標”。迄今爲止,已有59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
今年9月,科睿唯安公布2021年度“引文桂冠獎”,來自法國、意大利、日本、韓國、新加坡和美國六個國家的16位世界頂尖研究人員獲獎,其中,經濟學領域共包含3組、5人的研究成果被認爲達到諾獎級別。
具體來看,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奧尼爾公共與環境事務學院傑出教授兼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 David B. Audretsch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商業創新研究所工商管理教授David J. Teece獲獎,主要是基于二人在企業家精神、創新以及競爭方面的開創性研究。
美國西北大學藝術與科學教授、經濟學與曆史學教授Joel Mokyr獲獎,則主要是因爲對技術進步及其經濟後果的曆史和文化研究。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國際金融體系教授Carmen M. Reinhart 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經濟學教授和公共政策教授Kenneth s . Rogoff獲獎,主要在于二人對國際宏觀經濟學以及全球債務和金融危機研究的貢獻。
據了解,“引文桂冠獎”主要基于Web of Science的論文和引文數據,遴選出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及經濟學四個領域中最具全球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而諾貝爾獎對于獲獎者的理論提出時間或貢獻做出時間並沒有限制,因此,“引文桂冠獎”並非是對當年諾獎的預測,可能是一段長時間的預測。
從曆年來看,目前有30位左右的“引文桂冠獎”得主很可能榮獲諾獎,其中,宏觀經濟學領域羅伯特·巴羅、羅伯特·霍爾;增長理論領域的戴爾·喬根森、菲利普·阿吉翁;貨幣理論領域的約翰·泰勒等知名學者都是熱門人選。
“小諾貝爾經濟學獎”克拉克獎:上世紀末得主成熱門人選
除“引文桂冠獎”外,美國經濟協會頒布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也是經濟學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克拉克獎還有“小諾貝爾經濟學獎”之稱。
克拉克獎于1947年設立,此前爲每兩年頒布一次(1953年未頒布),2009年起改爲每年頒布一次,截至目前,已有43人榮獲該獎項。據了解,自諾獎頒發以來,有四成的克拉克獎獲獎者在平均22年之後都會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1951年克拉克獎得主米爾頓·弗裏德曼于1976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給理論及曆史、穩定政策複雜性等範疇的貢獻;1955年克拉克獎得主詹姆斯·托賓于1981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59年克拉克獎得主勞倫斯·克萊因于1980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從近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來看,克拉克獎得主榮獲諾獎的時間有所縮短。比如,1991年克拉克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于2008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2010年克拉克獎得主埃絲特·迪弗洛于2019年成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
不過按照平均22年的時間間隔來計算,202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可能在上世紀末出現。1999年的克拉克獎得主安德烈?施萊弗曾被多次認爲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候選人之一,其奠定了公司金融、金融市場和轉型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範式。
值得注意的是,克拉克獎對諾獎的預測具有一定局限性,因爲其僅頒發給美國學者,並且是40歲以下的中青年經濟學家。
中國人的諾獎情結:距離經濟學獎還有多遠?
諾獎作爲經濟學領域最重磅的獎項,無疑會引起世界的關注。隨著近年來莫言、屠呦呦相繼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醫學獎,中國人距離諾貝爾其他獎項有多遠成爲國人討論頗多的熱門話題。
從經濟學領域來看,諾獎得主主要來自于美國和歐洲各國,截至目前還未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學也得以迅速發展。那麽中國有沒有已經達到諾獎級別的經濟學的頂尖人物呢?
從坊間流傳的名單來看,國內蔣碩傑、楊小凱、張五常和林毅夫四位經濟學家被認爲最有希望獲獎。不過前兩位已經去世,失去了獲得諾獎的機會。其中,楊小凱被稱作“離諾獎最近的華人”,其最突出的貢獻是提出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方法和理論,已于2004年去世,享年56歲。
林毅夫以其對經濟轉型理論的重要貢獻成爲國人獲得諾獎的熱門人選,很多人猜測,林毅夫會不會憑借新結構經濟學成爲首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中國經濟學家?
林毅夫本人也曾回答過這個問題。他表示,清楚地知道諾獎的評選規則,所以距離還比較遠。據其介紹,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審推薦名單中,歐美經濟學者占據重要地位,中國經濟學家被納入的幾率很小,而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新生力量的努力。“我相信新結構經濟學應該得諾獎,新結構經濟學衍生出來的很多領域也該得諾獎。但是我知道不會是我得到,肯定是在你們這一代或是在你們下一代。因爲我知道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審過程。”
張五常則是率先將新制度分析系統運用到中國經濟問題研究的第一人,他與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關系深厚,曾一度因坊間流傳的諾獎提名掀起“張五常熱”。不過據報道顯示,張五常曾表示,自己得不得諾貝爾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到中國的青年很厲害,他們已經很明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