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自遊人文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由于司機的不信用,從黨氏莊園回來,我們錯過了火車,于是打個車直接往米脂走。到達米脂已是晚飯時間,小夥伴找了一家吃的,雖是濃濃的80年代風格,但味道還不錯,只是一直問要不要小米粥,謝絕幾次後,說免費的不要嗎?不要不要,就要吃米飯,結果米飯好難吃,後悔啊!
第二天只有李自成行宮(盤龍山古建築群)和姜氏莊園兩個行程,所以差不多磨蹭到10點多才出的門。
古建築群在米脂城北的盤龍山南麓,從山腳到山頂,建築群依山就勢,主要有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玉皇閣等,明代成化年間,山上有座真武祖師廟,崇祯十六年,李自成令其侄返鄉改建成爲行宮。
據米脂縣志記載,建成後李自成回過兩次,行宮在後來也經過多次的維修,現在保存較爲完好,2006年成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門票30元,維修痕迹還是很明顯,也沒什麽特別值得看的東西。
樂樓建在山腳,據說,當年建舞台的時,在台基下埋了幾個大甕,能起到共鳴的作用,差不多是達到現在低音炮的效果吧。樂樓廣場對面是一米多高的平台,上面建有八卦亭,亭子結構很像八瓣梅花,所有又叫梅花亭。
行宮出來去了此行目的地姜氏莊園,米脂有三大具有陝北代表性的窯洞莊園,劉家峁村姜氏莊園、楊家溝村馬氏莊園、高廟山村常氏莊園。馬氏莊園是力推的旅遊景點,就選了位于縣城東面約15公裏遠的劉家峁村姜氏莊園。莊園主要由姜耀祖招聚縣內能工巧匠建成,同治十三年(1874 年)動土,光緒十二年(1886 年)竣工,前後用了十三年時間,占地 40 余畝,是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現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姜氏莊園和黨氏莊園一樣,都是防禦式建築群,整個莊園的選址巧妙,坐落于村北牛家梁南坡靠山頂的凹陷處,東西北面都是山崖,通過後期的人工處理,形成了三面合圍的地勢,入口一面依著山勢建有高大的寨牆,寨牆外是東溝河,整個莊園背山面水。
姜氏莊園依照山勢的高低起伏以及爲了彰顯倫理秩序整個莊園院落建設結構繁複,由寨牆——下院——中院——上院四層不同高度空間形成了多院式窯洞民居。不同院落間較爲明顯的高差,使得莊園整體呈現出從外院到內院層層升高的形制。
下、中、上院落格局借鑒傳統四合院民居,同時也依據具體需求進行了一些調整,院落大體由正房、廂房和倒座房構成,不同于傳統四合院民居在院落過渡的位置設堂屋,姜氏莊園直接用台階進行空間過渡,院落之間的分隔明確,私密強,院落左右對稱布局規整。
莊園最外側的寬大寨牆平行于現有公路,構成了莊園的第一道防禦線。高高的牆體下,一條坡度很大的通道呈“L”型通向莊園大門,通道兩側爲石板台階,中間是片石插排以便車馬通行。
作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姜氏莊園,由于曆史原因現在的權屬問題混亂,上、中、下院已不再全屬姜家私産,分屬于不同人家,一些原有設計的暗道出于空間私密性的原因被堵塞,莊園整體性直接被打破,同時使得保護與發展工作也難以推進。2004年米脂ZF牽頭想要挂牌開發旅遊好像夭折已久,去的出租車上司機說有問你們要錢的不要給。
其實想想還是給了吧,畢竟還有部分是私人地盤!大媽們應該是了解過行情的收了30元一個人。
進了莊園大門,又是一條通道,走上這條通道,才到莊園的第一進院落,下院。
下院建造的時候由管家居住,又稱管家院,因姜耀祖曾捐“奉直大夫”一職,下院門樓挂有清代書法家書寫的“大夫第”木匾。
下院院落采用了陝北典型的“三三制”結構,正面三窯由管家居住,兩側各三孔窯部分用于私塾教學,部分給傭人居住,倒坐爲馬棚。東北角有一個連通中院的暗道。
除了下院東北角的暗道,在下院西側另外有石砌涵洞可以到達中院。中院和下院的朝向完全不同,門樓較之下院也更爲精致一些。因姜耀祖叔父曾中過武舉人,所以中院門額上懸挂“武魁”木匾。
門內迎面是一面磚雕影壁。
整個中院非窯洞形式,兩側各一間磚木結構廂房,並附一間卷棚耳房,用于客人來訪時的居住之地。
中院兩側分別建有西倉院和東倉院,用于儲藏糧食,西倉院內設有加工糧食的磨具,便于加工糧食,同時還暗藏有一條通往西側山體的暗道。 中院門樓正對面設有一堵高約10米的寨牆,中間開有一個通往西南山體的門洞,可謂是很強迫症了。
上院是主人居住的院落,比中院高1.5米,同樣設有門樓,門額懸挂“武魁”木匾,門樓兩側設有神龛。
上院采用“明五暗四六廂窯”結構,正面五孔窯用于主人居住,東西廂房各三孔窯用于晚輩居住使用。
同中院相似,上院的東西兩側也各設有一個院落,東院是廚房院,門額上刻刻“養廉”,強調勤儉持家。西院則是庫房院,門額上刻“講讓”,強調謙恭有禮,窯內有石倉用于儲藏米面。
雖然,現在的姜氏莊園有些破敗,但從一些細節可以看出當初的建造可謂是精心之作,三進院落中的磚、木、石雕裝飾都造型獨特,寓意豐富。
看完姜氏莊園回到縣城,也沒別的事情可做,就在米脂古城溜達了一圈,說是窯洞古城,但沒看到啥窯洞,兩個人也懶得去尋找了,現在想來有些後悔,保存較好的算是青石板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