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聊了,“千年商都”廣州長盛不衰的奧秘,就是地位位置優越。
但是清朝後期中國“第一港口”的稱號,卻被一個年輕的新人奪走了。
對的,就是今天的主角魔都上海。
百年中國看上海,1842年清政府戰敗求和,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規定,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甯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
上海就成爲了最著名的租借地,從此走上世界舞台,並逐漸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一、遠東第一大都市
所有去過上海的小夥伴,估計都會被外灘的“萬國建築群”所折服。
1500多米長的濱江地帶上,20余棟風格多樣的西式建築依次排列。
保險、銀行、政府部門、商行、飯店一應俱全,不禁遙想當年“十裏洋場”的空前盛況。
回顧上海崛起的曆史,它僅用短短170余年時間,便“輕易”地完成了現代化的曆程,讓多數西方國家也望塵莫及。
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人選擇在上海這個地方,設立了租界。
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得到了西方列強的青睐,隨後,各國列強相繼在此劃定勢力範圍。
整個長江流域的物産,都可以順江而下,運到上海來,然後在上海進行集中交易,再裝船出海,運到英國或轉運其他國家。
英國人作爲一個老牌海上霸主,眼光那是相當犀利。
通過一個小小的上海,就可以抽取大半個中國的物産和資源。
到上世紀30年代,上海已經是遠東第一大商埠,成了冒險家的天堂,歐美的搖錢樹。
衆多國內外資本、商品紛紛入駐,一時間萬商雲集、寸土寸金。
這座昔日小縣城,變成了孤懸于中國的一塊資本主義飛地,一個龐大的工商業都市。
當時亞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
二、東亞的天然中心
地理學上有個知名的說法叫“東亞大半島”。
東亞與亞洲大陸被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薩彥嶺、雅布洛諾夫山、外興安嶺組成的山脈體系(山脈位置位于大半島的西南、西北、東北)隔離。
東南又是太平洋,與世界其他地方相對地分隔。
由于山脈與海洋所造成的地理上的阻隔,以及良好的自然資源條件。
東亞大半島在全球化宏觀視角下可謂是“天府之國”。
RCEP 全球最大自貿區——東亞自貿區22年1月啓動。
總人口約23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30%,GDP 總值25萬億,全面超越北美自貿區和歐盟。
上海基本上位于東亞與東南亞自由貿易區的中心位置。
同時處于中國海岸線中心點和長江流域的交彙處。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中國經濟價值最高的河流:2020年貨運量突破30億噸(同年全國鐵路貨運總量爲45.52億噸),占中國所有內河貨運量的41%。
長江流域GDP占全國總量的46.5%,沿長江形成了數十座大中型城市,比如重慶,武漢、長沙、南昌、南京等。世所罕見,絕無僅有。
上海通過長江可以深入中國腹地。
海運方面北上日、韓、俄,東出美洲,南下東南亞、西亞、非洲、歐洲,是天然的東亞航運中心。
長三角加上整個長江流域,可輻射總人口4億多,占全國總人口的1/3,腹地面積之大、人口之多、交通之便利,中國獨一無二。
上海成爲中國經濟中心,第一大城市,實乃天造地設!
三、登頂全球之巅,這是注定的使命
在經濟、金融、貿易、航運這些中心中,最有決定性的就是金融中心。
目前來說亞洲的金融中心,還是香港、新加坡和東京,當然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只有紐約和倫敦。
那麽,上海距離他們還有多遠的距離呢。
先說怎麽才能稱之爲全球性的金融中心,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對全球生産要素要具有調配作用,能影響全球市場。
就這個方面說,上海連亞洲金融中心都算不上,只能是國內的金融中心。
現在連個證券的國際版都還沒有推出,所以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目前爲止,東亞缺少一個絕對的金融中心,全世界最強的三大經濟圈——東亞經濟區、歐洲經濟區和北美經濟區。每個片區都應該有一個。
同時目前各國普遍實行的是8小時工作制,香港、新加坡、上海和東京這幾個地方與倫敦正好間隔了8小時左右;倫敦到紐約,間隔了5個小時。
金融中心這樣分布,正好把一天24小時分成了三份:正好保證資金一天24小時都不用閑著,金錢永不眠。
國際金融中心是國際金融資源彙聚之地。
紐約和倫敦之所以是全球金融中心,實際是美元和英鎊的國際化,背後是現在和過去的世界霸主。
東京則是日元的大本營,曾經追求日元國際化,但是國家經濟實力卻已經不允許了。
而亞洲的香港、新加坡、上海和東京這幾個城市,位置最好的是上海。
所以,如果上海掃清了人民幣兌換自由的障礙,其他幾個想來競爭,完全是沒有勝算的。
從經濟體量來說, 上海背靠中國,未來的世界GDP第一強國,完全有潛力做世界金融中心的一極。
這裏說一下上海和香港、新加坡的區別。
香港和新加坡只能說是英鎊和美元在東亞的分部。
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人民幣世界的核心,完全超越香港和新加坡。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實質就是人民幣國際化,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人民幣國際化也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
四、總結
無論風雨如何變化的,朝代如何更叠。
趨勢如何變化,但是規律永遠不會改變。
在變化的世界中,尋找不變的東西,最好的投資一定是投資國運。
上海登頂全球之巅一刻,也是中華複興實現之時。
關注樓高城觀,一起去探究:個人成長的心法,家族傳承的家學,城市發展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