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與別人家孩子的差距
今年是極爲特殊的一年,由于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廣大學生們至今不得返校複學,只能在家裏學習線上課程。具體返校時間待定,預計不早于4月份。
我相信大部分家長此時內心是奔潰的。網友調侃道:“老師變成了直播,家長變成了班主任。”家長們需要整天督促孩子認真學習,時不時突擊檢查孩子對著電腦是在玩遊戲還是在上課,碰到孩子不懂的還要耐心講解。
這時,一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學習能力實在是太差了。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講了四五遍還不理解,幾個英語單詞,背了一個上午還背不下來。而別人家的孩子,講一兩遍就可以理解了,背誦也快,讀幾遍就朗朗上口了。
難道是自家孩子的天賦不行?孩子不夠聰明?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天才?不是這樣子的。據科學研究統計,世界上真正的天才兒童,大概占兒童總數的2%。也就是說,真正的天才,如同大海撈針一樣,可遇不可求。
那麽爲什麽我們的孩子成績總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呢?美國作家達娜·萨斯金德《父母的语言》书中提出,成績優秀的孩子與成績差的孩子,在3歲之前,有3000多萬的詞彙差距。早期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決定性的影響。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蘊藏著無限的潛能。但是這些潛能是否能夠得到充分開發,取決于孩子早期的語言環境。3000多萬的詞彙量,拉開了學霸與學渣的差距。
家長與孩子的對話越多,孩子詞彙量會增長得越快,孩子日後測試出來的智商會越高。錯過對兒童語言能力的培養,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後在學業上和其他同學有差距。
爲何父母的語言對孩子有那麽大的影響?
孩子長到三歲時,腦部發育已完成85%,腦神經細胞多達數千億個,此時的大腦正爲思考和學習做准備。科學研究證實,腦部發育與幼兒的語言環境息息相關。不是說大腦在孩子三歲以後就停止發育了,而是三歲以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1993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建議新生兒在出院前接受聽力篩查,旨在盡早發現有聽力障礙的嬰兒,指出所有有聽力障礙的嬰兒都應該在3個月前被發現,6個月前予以幹預。
達娜·萨斯金德也是一名负责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外科医生,他发现,即使在最佳时间植入了人工耳蜗,也有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康复效果不佳。
他的病患紮克和米歇爾,這兩個孩子都是先天性耳聾,他們在很多方面有著非常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相同的智力、父母都深愛著他們、希望他們早日回到有聲世界,也都接受過高端儀器的治療。先天條件相同、手術相同,卻有著不同的術後效果。
紮克通過植入人工耳蝸恢複了聽力,他的母親非常配合,不斷地跟他說話,講故事,讀各種繪本給他聽。他還有一個喜歡說話的姐姐,也是整天不斷地跟他說好多有趣的事情,紮克的家裏充滿了讀書聲、歡笑聲。
在這種環境下,紮克很快學會了說話,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發展得很順利,他能夠跟同齡人一樣,正常上學讀書,成績也不錯。可以說,紮克的治療進行得十分成功。
而米歇爾就沒這麽幸運了,雖然她成功恢複了聽力,可是發育得並不好。在同齡人上三年級的時候,米歇爾的閱讀水平仍停留在幼兒階段,而且有交流障礙,只能就讀特殊學校,未來令人擔憂。
經過了解得知,米歇爾家境貧窮,她父親中度耳聾也在接受治療,母親沒有工作。學校老師說,米歇爾每天來到學校總是髒兮兮的,午餐也經常沒有著落。家裏沒有人能夠好好跟她說話,她從小聽到的語言非常有限,也理解不了。所以米歇爾才會這樣子,即使恢複了聽力,她的潛能也沒有得到開發。
由此可見,父母的語言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語言。不論他們來自哪個民族、不論他們使用怎樣的詞彙、不論他們的經濟地位如何,他們的語言對開發孩子大腦潛能起著最爲關鍵的作用。
如果一個孩子(不管他是聽力正常的孩子還是植入了人工耳蝸的孩子)生活在語言符號豐富的環境中,那麽他的大腦發育一定可以得到促進和提高。
如果脫離語言,孩子大腦發育將會受阻。聽力正常但語言環境不佳的孩子,與天生耳聾且未接收大量語言符號的孩子無異。
有句俗話說“三歲定八十”,是有科學依據的。人類的大腦是唯一在出生後還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歲前。三歲前,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這三年裏,使大腦建立神經連接的條件是什麽呢?是語言,具體來說,是父母的語言。
一個正在迅速發育的大腦,會通過聽覺和視覺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台機器,父母的言行就是在爲孩子創造超級機器的過程。
優化大腦的親子溝通方式—3T原則
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到三歲時,大腦每一秒都會産生700~1000條額外的類神經連接。類神經連接的爆炸性豐富程度是非常大的。如果繼續保留這樣的爆炸性豐富度,那麽大腦將混亂地超負荷運載著刺激因素以及刺耳的噪聲。
所以,通過一個叫作突觸削減的過程,我們非常聰慧而稚嫩的大腦便開始削除那些不必要的類神經連接,淘汰那些較弱或是不常使用的,將那些常用的類神經連接微調爲具有特殊專門功能的區域。
在這期間,當重要的類神經連接得到創造和鞏固時,技能構建以及語言學習的潛力會變得尤爲驚人。由此我們知道,把握好孩子三歲之前的黃金時期,好好說話,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
那麽我們該如何跟孩子說話呢?《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提出了3T原則: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輪流談話(Take turns)。
共情關注
共情關注的核心目的就是父母的回應。一個小孩未來的成長,比如認知力、情商、自控力、身體健康,等等,都跟父母的回應緊密相連。父母的回應在孩子成長的頭五年顯得尤爲重要。科學表明,恰當的情感回應對于孩子的行爲和大腦發育是很有必要的。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關注什麽,我們就關注什麽。是我們跟著孩子的思路,而不是要求孩子跟著我們的想法。
比如我們正聲情並茂地給孩子讀繪本,孩子饒有興致聽了幾分鍾後,突然對旁邊的積木感興趣,跑過去並要求我們跟他一起搭積木。這時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陪他一起玩,而不能把他強制拉回來繼續聽我們讀繪本。
無論孩子的行爲出于怎樣的目的、是否恰當,父母都應給予孩子溫暖的回應。孩子只有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溫暖,才能茁壯成長。科學研究也證實,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懷。溫暖的關懷最終能保證孩子平穩地成長。
此外,對孩子說兒向言語也是共情關注的表現。兒向言語,也有人稱之爲嬰兒語或父母語,可用來開發嬰兒的大腦。據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11~14個月大的嬰兒一直在接受兒向言語,那麽他們兩歲的時候,比起一直接受成人語的同齡人,要多兩倍的詞彙量。
只有先吸引嬰兒的耳朵,才能讓他關注說話的內容,最後關注說話人的身份。通過這樣的循循善誘,嬰兒才能學會集中注意力,慢慢專心,最後與家長互動。說到底,還是得“共情關注”才行。
充分交流
父母要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話語。交流的目的是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彙,並學會它們的使用方式。
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管做什麽事情,都可以跟他說。而且不能只言片語,要完整表達。這樣說多了,孩子也就能夠聽懂了。
比如換尿布的時候,我們可以邊跟孩子說:“現在,媽媽給你換尿布啦!哇,尿布好沉啊,臭臭的呢!”
我們在做飯的時候孩子跑過來,我們可以說:“寶寶,媽媽在切菜呢,刀很鋒利的哦,寶寶不能玩。這是油菜花,待會炒熟了給寶寶吃哦!”
只要我們用心,整天就有跟孩子說不完的話。表述要盡可能詳細、完整。我的孩子不到一歲之前,我就一直是這樣做的,我發現慢慢地孩子都能理解,自己也會說了。孩子看到我拿著刀,會說:“鋒利,不能玩。”給他換尿布時,他會說:“臭臭,好沉啊。”
充分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做到少用代詞、培養脫離環境的語言、言語的拓展。
成年人用代詞就像呼吸一樣簡單,可是孩子卻不能理解。比如孩子畫了一朵花,我們說:“太棒了,媽媽喜歡它。”孩子很難理解。如果我們說:“媽媽喜歡寶寶畫的花,太棒了!”孩子一聽就明白了。
我以前經常說:“寶寶,媽媽愛你。”現在改爲:“媽媽很愛很愛寶寶。”孩子就聽懂了,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會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
脫離環境的語言,就是跟孩子討論過去的事情,不是當下發生的。例如跟孩子說:“我們昨天去公園了,還記得公園裏面有什麽嗎?”這樣子,能夠激發孩子回憶、思考。
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很好地理解和回應“脫離語境的語言”,那麽他在學校的成績就沒什麽好擔心的了。因爲大量的學科都融入了“脫離語境的語言”。
還有言語的拓展,也就是擴句。孩子說:“媽媽,抱抱。”我們可以說:“寶寶是累了,要媽媽抱抱對嗎?寶寶要媽媽抱到椅子上坐嗎?”訓練幾次過後,孩子下次要我們抱,他會說:“累了,媽媽抱抱,寶寶要去椅子上坐。”
言語擴充是在孩子現有的詞彙水平上,幫助他們進行更複雜、更深層次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需要增添一些動詞、形容詞或介詞短語來達到擴充的效果。
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輪流參與談話。它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准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于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不能是父母一味地說,要給孩子表達的空間,我們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反應,聽孩子說,讓孩子把話說完。一開始孩子會想很久才會說個只言片語,我們要給他足夠的時間,然後給予肯定回應。
需要注意的是,像“天空是什麽顔色的”“球在哪裏”這種並不適合輪流談話的開展。我們要多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比如,“寶寶,小熊摔倒了,怎麽辦呢?”“寶寶,你知道爲什麽鳥兒不在水裏遊嗎?”多用“怎麽辦”和“爲什麽”,讓孩子在思維的世界裏天馬行空。
遠離手機、電視、電腦等電子産品
電子産品並不符合3T原則,相反是3T原則的克星。過早使用電子産品,會阻礙孩子的智力發展,還會損傷孩子的視力。
動畫片再精彩,也無法跟孩子有共情,也不能充分交流,更無法輪流談話。孩子看電視裏面熊大熊二玩得那麽開心,他沒有辦法融入,他學著熊大打人,電視機也不會告訴他這是不對的。
我們應該盡量做到三歲之前,堅決不給孩子接觸電子産品。三歲以後,每天可以安排給孩子看二十分鍾左右的電視,還要在父母的引導下。
總之,聰明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後天自身的努力,其中也離不開父母的循循善誘,苦心栽培。
如果我們不想經曆以後輔導孩子作業的歇斯底裏,不想孩子變成學渣,那麽不妨從現在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跟孩子的談話,巧妙運用3T原則吧!養育一個聰明的孩子,從好好說話開始!
還是那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即使孩子已經上小學了,我們也可以改變跟孩子說話的方式,也會有效果的哦!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晚,就怕永遠都沒有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