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自1965年以來一直非常重視教育,教育在短短幾十年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就。爲應對工業化進程,新加坡教育系統從小學到大學階段都高度重視應用技術教育。在推進應用技術教育過程中,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爲代表的“教學工廠”模式最具特色。這種模式打破組織邊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將企業流程導入教學流程,將企業生産、實踐教學、理論教學三者有機融合,在教學系統中植入工廠環境,並推動校企雙方從合作走向融合。
強調“無界化”組織管理理念
不同主體之間的邊界是制約産教融合的重要因素,跨界是産教融合邁出的第一步,打破邊界是産教融合的目標。新加坡“教學工廠”模式力圖打破學校與企業、系科與系科、專業與專業、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界限和藩籬,通過搭建無界化的協調管理平台和組建無界化團隊來實現資源共享、互動融合。
協同合作無界化。一是“教學工廠”管理模式呈現企業化、開放性特點。産教融合不僅注重整體的融入,還具有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的特點,更加注重社會反哺與回饋,通過校企無邊界合作,保證教學、科研質量穩步提升,增強了校企合作的延續性。二是“教學工廠”打破不同院系、專業之間的邊界。鼓勵大家發揮所長共同開發綜合項目,共同完成工業項目的實施,改變以往科系之間人爲設置屏障的局面。三是“教學工廠”更加注重協同合作中政府的深度介入。強化政府的主導性,政府建有專門的指導機構,並投入巨額資金設立技術技能專項發展基金,同時加強立法,制定技術標准和國家證書制度。新加坡通過立法明確“先培訓,後就業,未培訓不得就業”的制度,保證了學校與企業間割不斷的“血肉”關系。
課程教學無界化。一是“教學工廠”打破了學科本位的課程體系邊界,將項目化教學始終貫穿課程設置,強化學科交叉和産業體系融合。二是“教學工廠”堅持雙軌制教學模式,企業派出的工程師與學校教師共同帶領學生凝練課程項目,使得教學過程與項目開發有機結合,圍繞不同項目模塊開展教學,突出理論實踐融合性。對于學生而言,通過生産性全真實訓和模塊化、項目化教學,能夠親臨企業真實環境,全程了解産線工藝流程,進而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對于教師而言,項目開發的過程既是了解企業前沿技術、提高教學科研能力的過程,也是提高課堂教學前沿性、動態性和生動性的過程。
平台管理無界化。一是“教學工廠”實驗平台與産業前沿平台技術的無界化。引入市面上最新的設備儀器,放置于學校實驗室,搭建最前沿的教學實驗平台,以此豐富學生對于工廠環境的直觀認識。學生通過産線實習,直接進入車間實操,在操作的同時對專業知識進行更好的理解。用最新的平台解決最前沿的問題,既解決學生實踐不落地的問題,也解決企業用人不匹配的問題。二是“教學工廠”實踐平台投入校企主體的無差別化。企業加大對平台的投入,通過平台共建共享、一體化建設,減輕政府、學校教育投入壓力的同時,也縮短企業員工入職培訓周期,減少培訓成本,並利用校企合作的機會在産品研發、人力培訓或者政策優惠等方面謀求更多利益。三是“教學工廠”模式倡導搭建無界化的學習組織平台。這種模式搭建了基于問題導向的信息、理念共享平台(SOLID),搭建了基于工業項目數據、校企雙方師資教學科研資源共有共享的資源共建平台(AES),搭建了基于質量評價的持續改進閉環保障平台(AAR),搭建了基于服務前瞻性思考的知識學習、閱讀分享、知識儲備的能力提升平台(RRS)。
靈活運用“無貨架壽命”教師潛能挖掘理念
“無貨架壽命”教師潛能挖掘理念借鑒于經濟學領域商品的“貨架壽命”(有效期)。衆所周知,商品一旦過了有效期,其結果就只能是被丟棄或降價處理。教師也存在知識老舊、不適應新的人才培育要求的狀況。因而,創造教師不斷學習和提升機制至關重要。“教學工廠”模式成功的關鍵就在于通過加大教師潛能的持續挖掘,強化企業師資引進,搭建教師終身學習發展平台,突出師資培養輪循制,完善師資隊伍考核機制,突出師資評價多樣性,確保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持續優化。
首先,強化企業師資引進占比,突出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化。新加坡重視應用型院校教師的實踐經曆,南洋理工學院根據專業及課程對教師職業能力的要求招聘教師,不唯學曆與職稱論,而憑工作能力與業績決定教師的晉升。這一舉措充分保障了教師專注于教學工作。新加坡各職業院校從企業物色師資,引進業界精英,所有專業課教師都要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驗,80%的教師曾是企業的經理或業務骨幹,許多人曾參加過新加坡重大建設項目,幾乎每人都具有很強的企業工作經驗和項目開發能力,教師永遠處于“項目開發—教學—項目開發”的良性循環中。教師入職後有嚴格的教學培訓,經過90學時教學培訓之後才能簽署勞動合同。
其次,搭建教師終身學習發展平台,突出師資培訓輪循制。“教學工廠”模式的師資隊伍門檻是真正的“雙師型”,行業工作經驗是基本要求,並且有計劃地實施全員輪訓及終身學習項目。每學期有20%的教師沒有教學任務,需要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參與項目開發,並采取輪循制,相當于每個教師每兩年半便要“回爐”一次。這樣的規定使他們到學校上任後還保持著與相關企業的密切聯系,保證了他們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趨勢的跟進。通過持久化培訓,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教師的職業價值才不會過期。新加坡教育具有“小國大視野”特點,不僅非常重視教師的進修和培訓,而且重視教師與國際接軌,鼓勵並幫助教師爭取到海外講課的機會,以提高師資的區域化和國際化教學水平。
最後,完善師資隊伍考核機制,突出師資評價多樣性。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師資來源多樣,除了具有高等教育背景,更加強調企業經曆,因此師資隊伍評價體系也是多樣的,考核內容涉及教學能力、項目開發、工作態度、非教學工作表現等多方面。一是對教師進行分類評價。將教師分爲講師、工程師兩類,每類分5級。講師類從低到高分爲L5—L1五個級別,其中L5—L3爲講師、L2爲高級講師、L1爲首席講師,工程師類從低到高分爲DE5—DE1五個級別。二是強化評價結果的運用。學校采取“職員制”,每年年終對員工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直接決定教師晉升與否,對于表現突出、考核優秀的教師發放表現“花紅”作爲獎勵,對于評價結果較差的教師,進行誡勉談話或是解聘。嚴格的評價體系,注重工作業績和綜合表現,並強化結果運用,獎罰分明,形成了良性的激勵機制,使得師資隊伍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