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奧緯咨詢(Oliver Wyman)在上海麗茲卡爾頓酒店舉辦了一場秋季校招會。應邀出席的是已經過了第一輪簡曆篩選的80名應屆生,女生大多化著淡妝,身著正裝裙,一雙高跟鞋落在地毯上,無聲地踏過細微的局促;男生穿著白襯衫西褲,雙肩包透露著年輕的訊息,眼裏閃著期待又緊張的光。會議廳的落地窗外,是夜幕降臨、五光十色的陸家嘴。
去年的這個時候,楊楠、王星藝和吳秉亮也曾是觀衆席中翹首期盼在校招會上獲得更多信息和機會的一員。
實習、實習、實習
“第一個感覺是很高大上,校招是在酒店裏舉辦的,跟其他公司很不一樣。”楊楠回憶道。他早早地去占了第一排的位子,認真地聽合夥人和咨詢師前輩們介紹公司現狀、行業發展趨勢和日常工作感受。
楊楠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系,從大二開始就在咨詢公司、外資銀行和私募股權公司積累了各種實習經驗,早早地確定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校招會上他主動上前與奧緯咨詢的一位Principal(副董事合夥人)攀談,“有效地刷了一個臉”——在面試的時候他又遇到了那位Principal,後者還記得他。
清華大學經濟與金融系畢業的王星藝則屬于在校招會上安安靜靜的那部分人,但和她交談就會發現她待人接物禮貌又大方、講話異常講究條理。王星藝是2013年高考吉林省理科第一名,但這不是她簡曆上最閃光的點。大二暑假在貝恩咨詢做兼職項目助理是王星藝的第一份實習,這讓她開始對咨詢行業産生興趣。大四時她在頂級私募公司KKR的投後管理部門Capstone實習了半年,作爲實習生,她全程參與了某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發展咨詢項目,並多次直接和客戶高管溝通。之後在奧緯咨詢的面試中,面試官對她的這段經曆大感興趣,問了她很多問題。
校招期間,王星藝投了不到10家公司的簡曆,其中有五六家是咨詢公司。各家咨詢公司的校招流程都特別長,經曆了簡曆篩選、筆試、電話面試、北京辦公室三個主管面試、上海辦公室合夥人終面,王星藝才拿到奧緯咨詢的offer,而那段時間她周一到周五都在全職實習,除此之外還要兼顧學業。回想畢業求職季的忙亂,她只是淡淡地笑了下,說那段時間確實辛苦。淡定和學霸光環背後是認准目標的不懈努力:大三時,王星藝加入了清華咨詢俱樂部,向已經從事咨詢工作的校友取經;求職季前的幾個月裏,她就開始每周找學長學姐或同學做模擬面試。
吳秉亮在畢業求職季的時候投了60多份簡曆。他特地制作了一張校招進展表,分門別類地給公司按照各種指標打分,記錄哪家公司過了簡曆關、哪家公司過了筆試關、哪家公司過了一面關……
吳秉亮的實習經曆乍看之下也像是“廣撒網”,但他很清楚,每一份實習都是在爲第一份正式工作做准備:“地産網站編輯,對媒體行業和地産業有了粗泛的認識,第一次開始有職場概念;500強消費品公司市場運營部實習生,大公司的正規訓練,培養專業意識;美國精品公關咨詢,第一份乙方實習,第一次接觸客戶並了解咨詢業的相關情況;華爲翻譯工程師,了解最前沿的語言服務平台的架構,並錘煉自己的專注和精細;戰略咨詢實習生,真正接觸戰略咨詢,充分了解一系列思路和方法,並開始結合實習准備咨詢面試;四大人力資源暑期實習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獨自完成項目並向客戶交付,Office軟件技能大幅提升。”
在20多封拒信中,這位研究計算機輔助翻譯的上海交大德語系碩士拿到了奧緯咨詢的offer,成爲上海辦公室爲數不多的擁有語言學背景的咨詢師。他說,奧緯咨詢在校招時甚至會給求職者准備入職材料並提供幫助,無論是流程還是細節都非常貼心,“即使你還沒有成爲這家公司雇員的時候,就讓你感到被尊重,這個感覺是讓我很難忘的”。
爲期兩周的培訓
奧緯咨詢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美國管理咨詢公司,目前在美洲、歐洲和亞太地區的20個國家開設了50余個辦公室,共有5000名員工。奧緯咨詢在亞太地區的7個國家設立了9個辦公室,是該地區成長速度最快的頂級咨詢公司之一。在大中華地區,奧緯咨詢專注于金融服務和零售消費品領域的咨詢服務。
咨詢師們總說自己的工作和核心技能就是“problem-solving”(解決問題),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大中華區主管Jacques Penhirin對此的解釋是:“客戶使用咨詢師是因爲他們有一個問題,且可能不知道如何解決它。他們來找我們,說這是我的問題,你能爲我們做什麽?這就是我們的工作了,我們傾聽問題,解決問題。”一個常見的問題可能是,某家銀行的網絡銀行系統不夠完善,如何幫助該銀行搶回被網絡金融公司搶占的市場份額;中國消費者喜歡在境外購買奢侈品,如何幫助某奢侈品牌提升中國大陸市場的銷售額;如何幫助保險公司設計一款更有競爭力的互聯網保險産品。
但在能夠“解決問題”之前,新手咨詢師們需要先做好准備。每年3月和9月,奧韋咨詢會分別組織一次新人培訓。9月甫一入職,楊楠和王星藝就飛抵新加坡開始了爲期兩周的培訓。
王星藝覺得兩周的培訓下來自己對咨詢師的工作更向往了,這份工作所需的邏輯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她的個人特點及思維習慣十分吻合。“培訓內容分爲三個部分:方法論部分,就是做咨詢項目需要哪些大的步驟;知識部分,補充了會計、商業的知識;技巧部分,比如Excel和PPT的制作能力。”她仔細羅列了在新加坡培訓時學到的東西,給此前的知識空白打上鈎,調整爲整裝待發躍躍欲試的姿勢。
王星藝特別喜歡培訓中的案例練習,第一次案例練習,導師會一步步拆分案例,每一步都詳細講解操作步驟;到了第二次案例練習,就是學員組隊獨立完成任務了,王星藝所在的小組拿到的是一個金融行業的案例,爲了更好地模擬真實的項目,他們手頭掌握的信息不全面,需要依靠與導師扮演的不同層級的“客戶”交流,獲取更多信息,然後向最高級別的“客戶”彙報完整的項目。
此次參加培訓的是亞太區的28位新人,對王星藝和楊楠來說,都是第一次在如此國際化的團隊中工作。王星藝特別欣賞她隊伍裏的一位印度男生,“很聰明,擅長抓住問題重點,接觸到問題很快想到怎麽拆、怎麽組織是合理的,會提出有價值的觀點”,他能夠不依靠鼠標操作Excel的娴熟技巧也令她印象深刻。另外,她還“花癡”一位畢業于哈佛大學、曾參加過奧運會皮劃艇項目的澳大利亞男生。“高大又帥氣!”說起他時王星藝咯咯直笑。
那位澳洲小哥叫James,他經常和楊楠一起討論案例研究,兩位男生在兩周時間裏迅速打成一片。“他是文科生,我是理科生,所以在模擬案例中我們的思考出發點會不同,起到相互補充的效果。”在案例中,他們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公司政策出現了調整,楊楠想到的是産品會進行相應調整,並因此影響到價格和消費者反應;James想到的則是相關負責人員、組織架構及企業文化會受到影響,需要重新設計。觀點綜合後,楊楠的隊伍最後完成的展示得到了導師的認可。
到了周末,兩位男生還一起開party,打德州撲克,相互了解彼此的經曆。James對中國的電商和支付寶很好奇,問了楊楠很多問題,還稱贊他“你是個蠻不錯的牌手”,相約下次見面再切磋牌技。能夠和同一屆來自各個國家各個辦公室的同事成爲好朋友,更好地了解外國同事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是楊楠的一大收獲。
“新人在新加坡接受爲期兩周的培訓,學習成爲咨詢師的基本技能,然後在他們的第一個項目裏,他們會應用到他們在培訓和學校裏學到的工具。”Penhirin說。奧緯咨詢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培訓結束後,人才經理(Talent Manager)會根據每一位新人的簡曆背景及個人興趣,給他們安排第一個項目。
上陣
王星藝很認可自己所在的公司提供這種有商有量的安排。王星藝被分配到的第一個項目,是爲某家金融科技公司IPO做行業研究報告。這並不是一個典型的咨詢項目——一個典型的咨詢項目需要咨詢師深入了解包括行業、商業模型、公司組織架構在內的方方面面,爲客戶的問題提供具體解決方案,工作周期至少6到8周,至多一到兩年,而她所在的這個項目因爲僅涉及行業研究,只需三周就能完成,于她而言反倒是個快速上手工作的好機會。在這支三人項目團隊中,她與同事通過討論理清問題並逐一解決,同事負責數據收集分析、部分報告的撰寫以及彙總報告和圖表的工作。
楊楠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則是受某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委托進行的中國電商發展前景研究,他具體的工作是協助項目經理和其他較資深的同事制定工作計劃,根據客戶需求明確問題。楊楠注意到,項目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合夥人把握項目大方向,項目經理負責安排計劃並帶領整個團隊,其他顧問、資深顧問和副經理負責推進具體事宜——然而在頭腦風暴中,每個人的想法都會被尊重、被討論。在遇到難以獲取三四線城市數據的問題時,楊楠提出建議,聯系電商在這些城市的負責人,通過他們的專業觀點去了解業態。項目團隊最後用這種方式順利收集到了相關數據。
吳秉亮于今年4月入職,相對王星藝和楊楠而言已有更多的咨詢經驗。他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與一家設計咨詢公司合作,爲某家巧克力公司重開上海旗艦店做整體定位和戰略規劃。吳秉亮覺得,第一個項目相對而言門檻不是很高,即使和經濟或金融專業背景的同事相比更青澀,他也能通過收集信息和自主學習來彌補差距。“相對來說我的系統性可能不如他們,但是知識儲備其實是差不多的,體現在項目上就更小了。真正做項目的時候是看你能不能把你會的東西用上、能不能快速學習,畢竟有很多行業知識,不管你學的是什麽專業都是陌生的。”
“咨詢是一個你需要每天學習的行業,你不斷通過學習獲得新的工具,這幫助你解決問題,處理新情況,所以我認爲咨詢從本質上來說是一份需要終生學習的工作,”Penhirin說。他表示,大約入職一年以後,一個沒有經驗的咨詢師將掌握基本的工作工具,經曆三到四個項目,在工作中能夠更加自主。
奧緯咨詢的“雙導師制”是爲新人咨詢師們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士的過渡、確定職業發展方向提供幫助的另一重要手段——由資深管理人員擔任的職業顧問(Career Advisor)每季度都會與新人咨詢師溝通,交流想法;由早入職一兩年的咨詢師擔任的夥伴(Buddy)則爲新人咨詢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排憂解惑。吳秉亮記得自己問夥伴的第一個問題是一個事後看來非常雞毛蒜皮的小事,“好像是問一封郵件裏的活動是每個人都要參加的嗎之類的問題,但我覺得Buddy的價值就在這裏,你有一些小問題可以放心地去問他”。
在新加坡培訓中,楊楠就意識到了保持學習的重要性。這位理科畢業生敏銳地發現,最新的企業案例中運用的數據處理方法已有了很大的進步,咨詢的傳統分析方式也在改進,“比如說你要做消費品調查,你通常需要請咨詢師去現場做焦點小組(focus group)調研。現在只需要在手機APP上就可以收集數據,並且精確度更高了”。
“可以說這次培訓給我們開啓了新世界的大門,未來隨著數據的精確度提高,我們作爲咨詢行業從業者必須保持持續學習的心態。”他說。
這也是奧緯咨詢對新一代咨詢師的要求。在今年的校招會上,一位合夥人更是直接了當地告訴在場學生:“如果你希望幫助今天的客戶解決問題,Excel已經沒有用了,因爲它能處理的數據太少了……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咨詢師能夠爲使用Python和MyLab感到興奮,而不是Excel。”
Penhirin告訴界面新聞,雖然奧緯咨詢並不要求畢業生在求職時就具備MyLab或Python的技能,但的確希望培養出能理解Python和MyLab的運作邏輯、能夠與數據分析專家交流合作的咨詢師。在他看來,咨詢行業在十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數據量極其充沛的中國市場尤其如此。“對我們的大多數客戶來說,特別是那些互聯網、電商或金融科技行業的客戶,他們需要理解數據,所以我們會培訓咨詢師,教他們掌握數據分析工具的基本知識,讓他們能夠與數據專家合作。我們在北京有一個電商客戶,項目團隊中有5個咨詢師,5個數據分析專家。因爲客戶有成千上萬的數據,咨詢師需要每天和數據分析專家交流。”
專才與全才相結合是當下的咨詢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改變。“我們一方面需要擁有寬泛知識技能的咨詢師,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備解決更複雜問題的專家,”Penhirin說,“十年前我們在中國有更多的全才咨詢師,而現在我們有50%的專家和50%的全才咨詢師。”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這或許也是咨詢師的“好奇心”前所未有地重要的時代。“世界的變化速度非常快,特別是在中國市場,這裏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新的功能、新的産品、新的工具不斷湧現,你真的需要保持好奇心和警覺。你需要看電視、聽廣播、讀新聞,了解當下發生了什麽。如果你沒有好奇心,只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裏,你是無法成爲一名優秀的咨詢師的。”
技術變革是否會顛覆咨詢行業、威脅咨詢師的工作?剛入行的楊楠不是很擔心:“紡織工人以前需要用手織布,但在發明了機器後效率提高了很多。經濟學裏有一個概念,就是社會整體福利因爲技術發展而增加。原來的那些工人也可以找到差異化的定位,比如說做手工定制。所以不是說擠占了人的位置,而是讓人的分工更具體,而且把人從重複勞動中解救出來,去做更多的腦力勞動……我們現在從Excel慢慢向Python進化,也會有一些自我學習的程序出來,其實我們是完全擁抱這些趨勢的,大家沒必要恐慌,你只要找准你的定位就可以了。”
楊楠覺得,他的定位,就是成爲一個能夠利用最新工具更好地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咨詢師。
所謂光環
在新加坡培訓的時候,楊楠有一次和幾個同事一起下館子。隔壁桌的客人聽他們在說普通話,問他們是哪裏來的做什麽工作。在聽說他們是來自上海的咨詢師後,對方立刻反應過來:“哦,《我的前半生》嘛,我看過的。”
很大程度上來說,咨詢師的確仍然是一個籠罩在光環之下的職業。楊楠就直言,“作爲一個學生,有一天成爲一個咨詢師也算大學四年沒有虛度”。吳秉亮在交大時曾擔任辯論隊隊長,他的隊友畢業後入職了各種各樣的咨詢公司。和他們交流過後,吳秉亮發現做咨詢和打辯論差不多:“首先都是團隊工作,其次都是周期性的。辯論有不同的辯題,咨詢給客戶做不同行業的項目。我們不是爲了自己的公司賺錢,是爲了客戶賺錢,給他們滿意的答案,幫助他們提升業績,而打辯論就是打動場下的評委。所以兩者的思考方式和邏輯是相似的,做事方法甚至收集材料的方法都是相似的。”
名校畢業生紮堆湧入咨詢行業,不過吳秉亮倒是不認爲自己選擇咨詢行業是因爲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而是種peer attraction(同輩吸引),“跟一群有趣、高效的人在一起工作以及工作帶來的成就感讓我選擇成爲咨詢顧問”。在真正入行後,他對咨詢服務的價值也有了新的理解:“我以爲客戶是爲了找第三方驗證他們的想法才來找咨詢,我們呈現出的結果不一定真的會被他們用,但來了以後我發現其實不是的。我發現客戶真的想知道我們的分析、思路、答案和建議,哪怕是他們已知的問題,我們的價值在于他們真的依賴我們能夠解決問題。”
說到那次在新加坡吃飯時的遭遇,楊楠淡淡地笑了下,說《我的前半生》太浮誇。對于所謂光環,他看得真切:“對于新人而言,沒必要太在意光環不光環的,到了客戶那裏都是一樣的,哪怕你是什麽名校畢業,哪怕你有多麽優秀的履曆,你也是要腳踏實地爲客戶解決問題的。你必須看清楚他是這樣的一個運作過程,就會抛掉所謂的那些光環,更好地去找准自己的定位。”
接受完采訪,他合上筆記本,起身禮貌地告別——和他的另外兩位年輕同事一樣,楊楠也養成了隨身攜帶紙筆的習慣。那是一個周五下午,上海辦公室組織在下班後前往莫幹山團建。一周的辛勤工作告一段落,這些年輕咨詢師的生活另一面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