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0日訊(記者成琪)博物館是什麽?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給出了一個答案:文化中樞。
如何理解文化中樞,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認爲,作爲“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實則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作爲時間軸上的“文化中樞”,博物館應肩負起連接過去、現代與未來的使命;作爲空間軸上的“文化中樞”,博物館應致力于搭建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間溝通的橋梁。
5月18日,“博物館·文化中樞”論壇在湖南省博物館召開。論壇上,劉玉珠闡述了作爲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的發展。他指出,近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社會貢獻力與日俱增,面向未來的博物館要更好地發揮“文化中樞”作用,從國家需求層面上,要進一步發揮中國博物館在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構建國家良好形象,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的作用;從社會需求層面上,要進一步發揮博物館在服務城市發展、鄉村振興和産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從公衆需求層面上,博物館要進一步增強在凝聚文化認同、提升公民道德素養、維護社會和諧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滿足人民群衆多層次、多元化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能力,使博物館切實成爲引領高質量生活的新助力。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開幕式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行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亞洲文明博物館是新加坡國家級博物館,專注于呈現亞洲曆史文物和藝術品。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館長陳威仁介紹,亞洲文明博物館集中于探索世界文明在亞洲的互動與交流,以及亞洲與世界的聯系與交流,以新加坡作爲多元文化貿易港口和大都會爲背景,亞洲文明博物館采用跨文化性的策展角度和主題性的策展方式,展示永久收藏和籌辦特別展覽。
博物館是一個地區、城市文化和藝術的聖地,是人們的精神殿堂。當代博物館建築常常成爲城市一定曆史階段的縮影,更是一座城市記憶的載體,回應、闡釋並引領城市經濟、文化及社會的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認爲,當代博物館建築作爲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融入城市生活,“它像容器一樣容納著豐富的城市文化、生活,是大衆和媒體進行文化碰撞和交流最爲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是市民公共活動的客廳。”
何鏡堂表示,作爲博物館建築還呈現出多元化與複合化的發展趨勢,從傳統的收藏展示到融入相關的科研、交流、教育等功能,從博物館到博物館綜合體,從文化的展覽展示到文化的體驗,重視氛圍營造以及空間體驗,強調博物館與自然環境與城市環境的融合。何鏡堂以南京大屠殺博物館、中華藝術宮、天津博物館爲例,強調博物館建築設計還應該體現建築與展陳的高度融合,兼顧布展的主題與需求,統籌考慮布展的構思,促進觀衆與展品及空間的交流與互動。“最終一個好的當代博物館建築應當體現地域、文化和時代的和諧統一。”
歐美國家曆來很重視博物館的社教功能,在國外經常能看到一些學生走進博物館,與博物館進行互動,通過博物館這樣一個空間,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凝聚人民的文化向心力。
與西方博物館發展相比,中國博物館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很快。特別是21世紀以來,中國博物館的發展極爲迅速,數據顯示,截至到2018年底,我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達5354家,全年參觀人數達11.26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億多人次。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咨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認爲,現代公衆博物館的出現,與建構現代國家的理念是息息相關的。“中國博物館的快速發展促成了知識的普及,帶動社會尋求新知的興趣,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也激起了人們對文化前景的展望。”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之一博物館之夜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行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博物館界有個口頭禅,“藏品爲博物館的心髒,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這句話言簡意赅地道出博物館存在的本質與意義。台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周功鑫認爲,“博物館如果維持永續向上發展,博物館的經營則需要能掌握社會的脈動和與時俱進的能力。”
當前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博物館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甚至博物館需要善加利用科技,讓它成爲我們創造績效以及與觀衆建立良好關系的工具。周功鑫表示,處于科技高速發展的博物館,如何將博物館專業理論結合科技與計算機信息,並以其爲載體,向民衆呈現博物館的藏品,以創新的方式去诠釋藏品,讓觀衆獲得知識,甚至以創意新穎的手法爲觀衆規劃、制作展覽,是當今及未來博物館應去省思、推動、追求、實現以及努力提升的方向。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設在湖南省博物館,“利于典藏、便于展覽、與環境和諧、對觀衆友好、給職工便利。” 湖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李建毛這樣闡述湖南省博物館新館的目標。
記者了解到,目前湖南省博物館兩個基本陳列“湖南人”“長沙馬王堆漢墓”分別展出文物4000余件套、1000余件套,相對舊館陳列展覽展品數量成倍增加,館藏12萬余件套文物的展出量是舊館的8倍。“展示了博物館對觀衆的關注和尊重。”李建毛說,“我們致力于建設一座富有曆史文化底蘊的新型博物館,打造一個引領社會風尚的專業機構和面向未來的博物館。從充滿人性溫度的新館到具有專業力量的博物館。”
博物館不是文化的孤島。不僅連接著過去和未來,也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的橋梁。無論是博物館人,還是觀衆,我們都希望通過博物館能找到文化認同,還能理解不同的文化。作爲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在當前先進技術的快速發展中,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