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建院(系)110周年
北京大學的經濟學科自創設之始
就被賦予濃墨重彩的經邦濟世情懷
從沙灘紅樓到西南邊陲
從靜園綠茵到未名湖畔
歲序更替,華章日新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
北大經院
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風拂夏柳,蟬鳴依舊,六月初夏的晚風,輕揚起學位服的衣角。
北大燕園校區的東北角,斜光的樓角影影,灰色的樓牆前,同景·與思園草木蔥茏,月季花開正盛。園外擺放著110年院慶的背景板,“北大紅”喜慶奪目,吸引著許多畢業生在此留影。
2022屆畢業生在院樓前留影
這裏是北大經濟學院,燦爛的余晖下它那剛柔相濟的造型、獨特的穹頂成了區別于校園其他建築的標志。從樓頂天台遠望,可以看見西山黛墨如洗,紅霞雲翳漫天,湖光塔影蕩漾。
光陰荏苒,物換星移。這所擁有深遠曆史淵源、崇高學術地位、深厚文化底蘊的老院直挺著堅韌的身軀,深情地目送著一屆又一屆的學子踏入、成長、離開,向著人生的星辰大海揚帆遠航。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經院學習過、生活過,那麽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裏她都與你同在,因爲經院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01
波瀾壯闊,家國天下
1912年,時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的嚴複向教育部上呈了數千言的《分科大學改良辦法說帖》,其中在對商科的改良辦法中,嚴複建議下設經濟學門、財政學門、商學門和交通學門四類。盡管嚴複無比審慎地評價上述改良辦法是“粗立大綱,藉資商榷”,但這無疑是中國經濟學高等教育的一座裏程碑——這是“經濟”一詞首次作爲系別名詞見諸文獻,也直接促成了110年前國立北京大學經濟學門的誕生。
嚴複
以“經濟”一詞命名,已經暗含了知識界對這一學科發展目標與歸宿的深層期許。當西學伴隨著歐風美雨傳入,開眼看世界的先賢早已關注到了生機勃勃的“伊哥挪謎”(Economy)。一時間,各種譯名層出不窮:富國策、國寶學、理財學、計學……
衆說紛纭間,作爲“經世濟民”的縮寫而存在的“經濟”逐漸脫穎而出,因其擘畫了傳統士大夫對經邦濟世、經世濟民的至高願景,也飽含著有識之士利用西學啓迪民智、改造中國的拳拳之心。于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門自她建立那一日起,就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
然而,在林林總總的經濟學流派中,究竟哪一條路是救國救民的康莊大道?北大經濟學人並非先知的神明,但有躬行實踐的勇氣,有各盡其能的自覺,也有撥雲見日的決心。有王建祖、顧孟余、周炳琳、馬寅初等負笈海外者毅然回國從教,搭建起現代西方經濟學傳入中國的橋梁;亦有白來士、額爾德等外籍教員紮根華夏大地,爲新興學科在古老國度的興起而辛勤耕耘。
在這片求實維新、兼容並包的沃土上,一種發轫于德國、興起于蘇俄的學說悄然生長起來,紅色的火焰迅速點亮了青年的報國之心:李大钊首次將社會主義運動與唯物史觀的理論帶進了講堂,陳啓修首次正式出版譯著《資本論》,那時的他們也許還無法清晰地預見到曆史轉折的千鈞之力,但一切伏筆已深埋在北大經濟學人鐵肩道義、筆醒山河的基因之中。
《新青年》1919年第5期刊載李大钊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陳啓修首次譯成《資本論》
和平的時光很快不再,雞鳴不已,風雨如晦,“偌大的華北,竟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戰雲密布之下,北燕南遷,先至湖南,後駐雲南,在西南邊陲重建學術殿堂。但甯靜治學的氛圍何嘗容易重建?據戰時雲南防空司令部統計,自1938年後的短短六年間,日本在雲南開展的空襲轟炸近600次,更遑論通脹日盛、物資匮乏,“淮南米價驚心問,中統錢鈔入手空”。經濟學系教授陳岱孫在教書之余,還不得不承擔起爲師生籌措經費的重任,變賣家當、修補校舍、接收善款……這座在戰火中風雨飄搖的學府,終于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中站穩了腳跟。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外景
1939年北大經濟學會全體師生合影
但苟且度日並非北大經濟學人追求的目標。在臨時校舍、在圖書館、甚至在昆北食堂,無數渴求新知的目光聚集在經濟學系教授的身上:錢端升、伍啓元追根溯源,主講國際形勢的經濟背景;楊西孟、戴世光立足當下,剖析戰時經濟與物價問題;陳岱孫、周作仁放眼未來,勾勒戰後的財政與幣制政策。在一樁樁曆史、當下與未來的串聯中,獨立之學術、自由之思想的精神火種被持續地播撒下去;在剛毅堅卓的意志洗禮下,北大經濟學科更加緊密地與戰時中國經濟連接在一起,北大經濟學人責無旁貸地站在了建言獻策、挽救國運的曆史最前端。
陳岱孫
正如聯大校友在1945年的一份布告中所說:
“
對祖國的前途,我們永遠不肯絕望,就因爲有一座學府作砥柱于中流。它雖然像日蝕的太陽要被浮雲所掩遮,而光明則始終未曾熄滅。
在長達八年的寒窗苦守中,西南聯大經濟學系共培養了562名畢業生,位居全校之冠。這些在極端艱難困頓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經濟學人,最終成爲未來十余年甚至數十年閃耀在祖國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的璀璨星鬥,輝映了民族的曆史長空。
1945年西南聯大經濟系商學系教授會同仁攝影
新中國成立後,在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經濟系合並了來自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師資力量,踏上了銳意進取的發展快車道。經濟系的師生一面投身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浪潮,向現實發問、向富強進軍;一面深耕于千年古國經濟變遷的智慧,向真理求索、向曆史尋根。當是時,馬寅初寫成了《人口論》手稿,建立起頗具預見性與前瞻性的人口理論;樊弘深入研究了凱恩斯的貨幣和就業思想,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被西方國家奉爲救世良方的理論背後的弱點。在嚴謹踏實的學風影響下,北大經濟系師生的調研軌迹遍及城鎮鄉野,他們用雙手觸碰時代的脈搏,用腳步丈量現實的廣闊。
1957年4月27日,馬寅初在北大大飯廳作關于人口問題的報告
馬寅初所撰《人口論》手稿
與此同時,北大經濟系厚積薄發的史學底蘊也得到了極大激活。1956年,周恩來總理制定全國科學規劃,由北大經濟系陳振漢、熊正文領銜的《清實錄》經濟史資料整理項目名列其中。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在此後六十余年的時間裏,北大經濟系數代師生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與堅守,圓滿完成了陳振漢先生稱之爲“蓋棺有時,殺青無日”的“胡子工程”,出版了多達11卷的資料彙編,薪火相傳、嘉惠學林。
《〈清實錄〉經濟史資料》
這是北大經濟學人在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園地執著深耕的一個縮影,因爲他們深知,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向多遠的未來。
1962年9月,北大經濟系1957級畢業合影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北大經濟系迎來了又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1979年,在《經濟科學》的創刊號上,陳岱孫先生以如椽巨筆寫就名篇《經濟科學研究要爲四個現代化服務》,就此拉開了北大經濟學人中流擊水、激濁揚清的宏偉畫卷。蕭灼基先生憑著對宏觀經濟和證券市場的“神機妙算”,方得“蕭股市”之佳號;厲以甯先生首倡股份制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方得“厲股份”之美名。時代呼喚闖將,改革需要先鋒。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澎湃波濤中,幾乎每一次關乎社會政治和經濟重大走向的學術、政策討論,都飽含著北大經濟學人的智慧結晶,熔鑄著北大經濟學人的擔當精神。
1979年《經濟科學》創刊號上陳岱孫發表《經濟研究要爲四個現代化服務》
20世紀80年代,陳岱孫、陳振漢及夫人、厲以甯、王鐵崖(法律系教授)等老師合影
國家所需、人民所盼、未來所願,就是北大經濟學人的心之所向、力之所行。
1981年10月,北京大學經濟系七七級畢業留念
1985年,北京大學在此前經濟系的基礎上,組建了自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個學院——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金融學系,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財政學系,資源、環境與産業經濟學系,經濟史學系先後成立,既日益壯大了以政治經濟學、經濟史學爲代表的傳統優勢學科力量,也逐步形成了理論紮實、應用頂尖、交叉融合的經濟學科群。
從這裏走出的學子,或深耕于世界著名學府的講堂,或勤勉于國家治理決策的中樞,或置身于蜚聲海內外的公司企業,或紮根于廣袤的田野鄉村。在他們迎向未來與世界的堅定目光中,分明凝結著百十年來北大經院人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爲世界進文明,爲人類造幸福!
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看來,
“
經濟學院始終秉持著“守正創新”的發展理念,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倡導新的學術,中外結合、古今貫通、剛柔相濟,以嶄新的學術力量,創新的學術架構,全新的學術高度,去回應和叩問新時代提出的新命題,去書寫和講述中國的新故事。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樓
02
學術繁榮,生生不息
百年潮未落,風起正揚帆。厚重的曆史積澱、堅實的學科基礎,彰顯經濟學院博大精深、曆久彌新的精神魅力。時代的東風吹向經院這片沃土,而她給予種子的養分從不單一,爲滋養其萌芽、紮根、生長,這片廣袤的土壤也在不停地汲取一切能量、發展壯大。在經濟學院,學者們立足于群賢畢至的學術舞台,同時又有自我鞭策、“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靜潛心,他們追求的從不是自由安逸,而是以開拓者的熱情,活躍在學術前沿,主動回應時代的呼喚,恪守經世傳統,叩問嶄新命題。
在這裏,盈車嘉穗,碩果累累。學院教師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頂尖經濟學期刊上盛開綻放。實力雄厚的研究團隊抟心揖志,精進不休,共承擔各類課題868項,完成各類科研成果近5000項,構成一道璀璨的學術風景線。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項便是對他們锲而不舍、潛心耕耘最好的注解。
在這裏,參政資政,建言獻策。多年來,學院積極服務于國家宏微觀經濟戰略制定,爲地方政府和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成爲政府決策的“思想庫”與“智囊團”。曾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的李慶雲教授爲國是建言、爲民生呼籲,發揮專業特長參政議政;國務院參事劉怡教授也多次參加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營改增、減稅降費等座談會,爲完善稅制頂層設計提供重要參考;多名教師的成果被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采納。經院學者行思坐籌,研精覃思,還圍繞全國“兩會”熱點,緊扣政府工作報告,用敏銳的學術眼光、獨特的分析視角洞察新時代中國之命題,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兩會筆談”品牌活動,迄今已經連續推出“兩會筆談專輯”七卷。
“兩會筆談專輯”七卷
在這裏,學術盛宴,百家爭鳴。面臨新機遇、新變革的新時代,學院凝聚力量、整合資源,爲經濟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搭建百花齊放、兼容並包的交流合作平台,以繁榮學術,促進交流,服務社會。
“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作爲經濟學院發起的學術品牌活動,誕生于2018年暖意融融的冬天。之後每年年底,全國各地經濟類院校校長、院長都聚首于未名湖畔。2021年,全國190所高校的25位校長、211位院長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相會于第四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共話國家經濟改革發展,探討經濟學科體系構建、人才培養以及經濟學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
2018年12月9日,第一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現場
2019年12月7日,第二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百所經院人才招聘會環節”
2020年12月11日,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現場
2021年12月11日,第四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與會嘉賓共同啓動“百所經院人才招聘平台”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2019年,經濟學院又發起了首屆“中國百家經濟學重要期刊主編論壇”,旨在凝聚中國經濟學界共識和力量,推動中國經濟學期刊的高質量發展。2021年末,122家重要期刊的136位主編、社長、編輯部負責人,再次聚首,圍繞如何支持自主理論創新、助力經濟學人才培養、增強理論自信,提升國際影響等議題,暢所欲言,思辨爭鳴。
2019年5月25日,首屆“中國百家經濟學重要期刊主編論壇”現場
融彙東西、兼收並蓄,學術活動在這裏遍地開花。“北大經濟史學名家系列講座”舉辦了近170場,“學術午餐會”已經持續了16年,2018年底起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等院校聯合舉辦的、涵蓋各學科的10個“學術工作坊”,已經舉辦500余場…爭論、思辨、立言,每一場激烈的觀點交鋒,每一次深度的理論挖掘,都是未來突破創新的積累和鋪墊。
面對複雜紛呈的世界,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經濟學院還將“家國天下”的底色在浩瀚的世界地圖上顯現。“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在將自身建設成爲世界一流經濟學院的目標指引下,她將“引進來、走出去”的國際化之路走得堅實而寬闊。
近年來,經濟學院舉辦了一系列前沿、高水平、國際化的經濟學專題學術研討會,各領域的知名大家以及活躍在學術一線的中外學者在“微觀經濟學理論專題”、“宏觀經濟學理論專題”、“策略性信息傳遞”、亞太創新國際會議、“生態經濟學與生態文明”等經濟學院舉辦的國際會議中各抒己見,各展其華。
2019年11月15日,北大經濟學院主辦2019年“生態經濟學與生態文明國際會議”
2019年10月10至11日,北大經濟學院與亞太創新研究聯盟合作主辦“2019亞太創新國際會議”
學院還主動走出國門,通過在海外舉辦學術論壇進一步拓寬中外學者的交流渠道。2018年,首屆北美新年論壇在美國紐約舉行,翻開了“經濟學院海外論壇系列”的曆史第一章;2019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奧利爾學院和劍橋大學麥格達倫學院舉辦的首屆歐洲論壇,聚焦“一帶一路”倡議與其帶來的世界各國合作發展新機遇;在印度尼西亞民丹島舉辦的東南亞論壇、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市舉辦的第二屆北美論壇、疫情之下雲上相聚的第二屆和第三屆歐洲論壇……系列海外論壇通過講述中國發展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深度、開放、精彩。”牛津大學奧利爾學院院長尼爾·門多薩這樣評價。
2018年12月17日,北大經濟學院在美國紐約舉辦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首屆北美新年論壇
2019年8月25日,北大經濟學院聯合英國牛津大學奧利爾學院和劍橋大學麥格達倫學院舉辦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首屆歐洲論壇
2019年11月20日至24日,北大經濟學院在印度尼西亞民丹島舉辦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東南亞論壇
2020年1月5日,北大經濟學院在美國聖地亞哥舉辦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第二屆北美新年論壇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
在風雲變幻的曆史舞台上,經院這片生機勃勃的沃土,擁有著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深培著努力與挑戰的血脈,充盈著耐心與堅持的養分。聚四方之才,當以灌溉沃土爲先,于是她用時代的發展鞭策自己的步伐,用自己的前行回饋時代的召喚。
百年薪火,弦歌不絕,經世之志,生生不息。
03
東風桃李,巨木成林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幹爲扶持。”師道的代代傳承,是一所學院百年滄桑的鮮活見證,也是其學術品格與精神風貌的生動呈現。
經濟學院的平新喬教授正是這樣一位傳道授業的“大先生”。自師從陳岱孫先生求學,到登台講授本科生基礎主幹課《微觀經濟學》,平新喬在燕園的湖光塔影下已度過了數十載春秋。歲序更替、日異月殊,年逾花甲的他卻始終堅持著手寫講義的傳統——爲了形成每次課近兩萬字的講義,他要提前閱讀五十萬字的文獻,從中去粗取精、披沙揀金。
平新喬教授的書房與他的手寫講義
鑽堅研微是學者的本色,但真正考驗師者內功的卻是課堂上的深入淺出。經濟學院所有教授均開設本科生課程,核心課程采取平行授課的形式,資深名家、中青年教師與校外專家各顯身手、相得益彰。在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經濟改革與發展專題》中,化鹽于水、潤物無聲的探索正在悄然推進;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國際市場營銷學》《社會保險》中,數字時代的新理念正在點燃課堂革命的引擎。
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全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本科招生專業全部入選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這些不僅印證了經濟學院在國內外經濟學高等教育中顯著的引領和示範作用,更深刻反映了其厚重的學術底蘊與頑強的自我革新精神。2020年起,經濟學院與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合作,共建“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爲紮根中國經濟現實、探索新文科建設樹立起又一個嶄新的標杆。
每一顆懷揣夢想的種子,都應得到珍視與呵護;但種子能紮下多深的根、長成多高的淩雲木,則取決于土壤的厚度、天空的廣遠。盡管每位學子只能擁有短短幾年的經院時光,但在這背後卻是整整110年歲月的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是跨越百年一脈相承的育人傳統——讓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在精耕細作之外,育人的廣度同樣不容忽視。在開放辦學的理念指引下,來自四面八方的活水在這片兼容並包的汪洋中融彙合流、和諧共生。在由13個專題組成的課程《經濟學經典文獻選讀》中,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和多達7位“長江學者”先後登場授課,帶領學生們迅速邁上巨人的肩膀登高望遠;在主要面向新生的《經濟學思維訓練》課程中,經濟學各分支領域的名師輪番上陣,用各自的拼圖共同構築起經濟學的廣袤天空;而在《行業研究前沿》的講台上,時常能夠見到業界頂級分析師的身影,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董婧延如是回憶說:
“
老師們的講座向我打開了認知世界的大門,使我時常産生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經濟學經典文獻選讀》課程
倘若將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比作整齊劃一的“大竈”,那麽經濟學院的“小竈”同樣異彩紛呈。茫然無措的“萌新”們可以在這裏尋到新生導師、同輩輔導員的熱情幫助;鍾情科研的未來小經濟學家可以在這裏獲得“經濟杯”學術賽事、本科生科研訓練、榮譽課程的深刻洗禮;向往實踐的未來領軍人才可以在這裏走向實踐基地、實習“綠色通道”的廣闊天地。
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年輕一代的經院人,在緊跟學界與業界前沿的金融工程實驗室中揮汗如雨,在強化流程培養的博士生學術論壇上激烈交鋒,在持續舉辦十余年的“新時代中國青年經濟論壇”上共話未來。前輩們胸懷家國、求索真理的精神光芒穿越百年風雨,輝映于今、璀璨如初。
2021年5月28日至5月30日,北大經濟學院舉辦第十屆新時代中國青年經濟論壇
朱子有言:“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笃。”經濟學從來不是書齋裏的學問,北大經院人也並非象牙塔中的書生。他們從校園走向城鎮鄉野,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理性關照社會現實,用汗水澆灌關乎世界、關乎生命的真正學問。國慶70周年“凝心鑄魂”方陣、建黨100周年志願團隊、冬奧會“冰新一代”圓滿出征,他們堅信“祖國召喚時,我們正青春”是至高的浪漫;“懷源計劃”、“財童計劃”、“春燕計劃”等品牌志願服務延續多年,他們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信仰點燃希望的火焰;9名學生攜筆從戎參軍報國,52名黨員紮根基層服務人民,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經世濟民的初心使命;在遍及祖國大江南北的紅色革命聖地,在覆蓋全國17個省區市的30多個思政實踐教育基地,他們親身領略中國“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壯闊史詩,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歲聿雲暮,日月其除,但北大經院人的目光如炬、矢志如斯——“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參加群衆遊行方陣的經濟學院師生合影
經濟學院冬奧會、冬殘奧會志願者在場館合影
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經濟學院學生志願者合影
2018年5月,經濟學院2014級本科生李進學登頂珠峰,獻禮北大百廿
2018年暑假,經濟學院“懷源計劃”志願活動
2019年,經濟學院四名入伍大學生士兵(從左至右依次是:董晨晖、胡司盾、楊奕成、宋若沖)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建國60周年主題展覽前留下飒爽英姿
2021年7月,經濟學院“踏足祖國邊疆大地,夯實經世濟民理念”新疆暑期思政實踐課程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何謂“無窮的遠方”?北大經院人的目光從未局促于周遭,而是投向愈發廣闊的世界。2018年,當數百名新生踏入“開學第一課”的講堂,卻驚喜地發現等待他們的居然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芬恩·基德蘭德。多年以後,當這些學子已在經濟學的廣袤田野中從容馳騁,一定還會清晰地記得基德蘭德教授關于如何有效學習經濟學的教谕,以及他激昂的演講之聲:“經濟學棒極了!”
2018年9月16日,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芬恩·基德蘭德(Finn Kydland)教授到訪經濟學院並主講“諾獎得主面對面系列講座”
幸運的是,年輕的經院人隨即發現,這並不是他們打開全球之窗的唯一一次嘗試。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數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外國駐華大使、國際頂級期刊主編、國際組織專家學者等都成爲了他們傾耳聆聽、自由交流的對象。他們從這裏望向更遼遠的世界,也在用他者的視角回望中國。正如《日本名家系列講座》的助教劉朝煜所說,
“
這門課用寥寥幾場講座,就“全方位地展現了全球大變局下大國的角色轉換與政策變遷”。
2019年9月15日,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與經濟學院學生互動
2021年4月14日,世界銀行中國、蒙古和韓國局首席經濟學家和國別業務主任艾卡思(Sebastian Eckardt)來訪北大經濟學院並主講“國際組織與全球經濟治理”講壇
2017年9月15日,時任美國駐華大使泰裏·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來訪學院並主講“駐華大使眼中的中國經濟”系列講座
2019年6月20日,全球頂尖經濟學刊物《經濟理論雜志》(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首席主編、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亞曆山大·帕萬(Alessandro Pavan)來訪學院並主講“國際頂刊主編講壇”
2019年9月15日,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與經濟學院學生互動
2021年4月14日,世界銀行中國、蒙古和韓國局首席經濟學家和國別業務主任艾卡思(Sebastian Eckardt)到訪學院並主講“國際組織與全球經濟治理”講壇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
經院學子對無窮遠方的向往,決不止于旁人的描繪,更來自感同身受的追尋。2018年,經濟學院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建立雙碩士項目,旨在培養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此後,包括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槟分校商學院、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伯克利加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日本京都大學、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等全球數十所國際頂尖院校均被納入經濟學院的“本碩直通車”或短期訪學的地圖中,一張橫跨大洋、連接內外的學術共同體網絡逐漸鋪展開來。
2017年3月28日,北大經濟學院與南洋理工大學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2018年5月15日,北大經濟學院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啓動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項目
2019年6月17日,北大經濟學院代表團訪問蒙古國立大學並與蒙古國立大學國際關系公共管理學院簽署合作協議
北大經濟學院學子在海外訪學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曾入選南洋理工大學雙碩士項目的學生蘇治成將這一年的異域時光比作“值得人用一生去體會和回味的經曆”,因爲他“更親身地感受和體會了在當地工作生活的狀態,並對未來應對國家做出的貢獻産生了新的思考”。
這片豐盈而開闊的沃土敞開懷抱迎接她的每一株新芽,無論是參天巨木,還是姹紫嫣紅,都能得到足夠的養分成長壯大,創造屬于他們的春意盎然。而這些新芽也在不斷向外拓展、向內求索,日益根深葉茂、郁郁蔥蔥。
04
歲月不居,經世長情
經濟學院的一樓大廳中,陳列著學院(系)曆任院長(主任)的照片或畫像,來來往往的人都會駐足片刻。展櫃內學院教師編纂的教材或出版的書籍琳琅滿目,傾注著一代代經院教師的熱忱與心血,有些書本隨著時間的沉澱已經些許泛黃,卻被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不斷摩挲至嶄新的模樣。學院的牆壁上,懸挂著許多珍貴的老照片,記錄著這所百年學院的發轫、中興、堅卓、探索、騰飛與新篇:老教授們傳道授業、北大經院校友李克強總理莅臨考察、異彩紛呈的學術活動、曆屆畢業生的合影……從沙灘紅樓到西南邊陲,從靜園綠茵到未名湖畔,風雨洗禮、院址變遷,但“立德樹人”的使命在肩,“經世濟民”的初心如磐,“家國天下”的情懷不變。
一次次曆史的回眸,一個個生動的瞬間,回看沿途步履,在時間的洗煉、時代的铿锵中,她捧起學術的火種,燃燒了前路荊棘,窮山距海,無遠弗屆,迎來旭日東升的萬丈曙光。
正值經院110歲生日,院樓一隅曾種下竹林一片,曆經春風秋雨,雪夜盛夏,而今千枝照雨,萬葉浮煙。
皇皇菁苑,百十芳華,歲月流轉,一往情深。
-End-
來源: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文字:洪奧、畢悅、單祎琳
校對:張欣、陳穩、予天
排版:孫萌
責編:王嗖嗖、李霁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比《山海經》更精彩,這本書不止是獵奇
鄉土研究新銳楊華新作,從競爭的視角讀懂中國農村和農民未來
古人的想象有多奇幻?這本書讓你大開眼界
歲月不居,經世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