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養殖技術、了解市場最新行情,在線咨詢養殖難題和老師零距離交流,請點擊右上角 關注↗豬訊網。
上海嘉定區離市中心相距幾十公裏。在一棟並不起眼的創業小樓裏,一家三十人左右的公司已經在此蝸居了三年多。
這三年多的時間,他們做著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AI養豬。
這家公司名叫睿畜科技,創始成員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幾位博士。CEO蘭嵩和CFO陳浩恺研究的是集成電路設計,首席科學家吳海玲則是專攻數學。
他們幾乎都跟養豬沒有什麽關系,但在新加坡相識之後,共同選擇了養豬這項原始而傳統的行業。
截至目前,睿畜科技僅僅有30人左右的規模,成員來自電子、機械、軟件、算法、獸醫、畜牧等專業背景。他們已經在AI養豬的路上小有建樹,比如研發出了AIoT養殖平台、可以精准測溫的生豬可穿戴設備,以及讓生豬身份不可篡改的智能耳標。
除此之外,包括溫氏集團、牧原集團、新希望集團和天邦集團等中國頭部養殖集團都成爲了這家公司的客戶。2018年,這家公司還入選第二期騰訊AI加速器,後者是騰訊于2017年開辦的AI項目孵化器,著重關注AI+産業的創業項目。
比智能手機更大的養豬市場
第一個提出要用AI養豬的人是CEO蘭嵩。他的父親曾從事畜牧業、飼料原料等相關工作,所以他從小就對這個行業耳濡目染。有一次,蘭嵩在新加坡創業大賽上,看到一個溫度計裝在嬰兒肚子上面測量體溫,他突然就有了創業靈感。
“我們爲什麽不把溫度計放在大型養殖動物,比如豬、羊、牛的身上呢?”蘭嵩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在這之後,蘭嵩首先在網上進行大量的調查,然後返回了成都老家進行一線考察,經過接近一年時間的研究,蘭嵩發現這個靈感並非天馬行空。
一方面,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豬肉消費國,也是第一大豬肉生産國。整個豬肉的産業,再加上它的外圍,市值有3萬億元。與豬肉直接相關的産業有1.4萬億元,是智能手機市場的兩到三倍。
在中國,每年出欄的豬有6.9億頭,也就是說中國人每年每人要吃掉半頭豬。在北京、上海這些比較富裕的地方,豬肉消費會更多。中國最大的養殖企業是廣東的溫氏集團,它去年的出欄量是2200萬頭,但這還不夠北京一個城市的消費量。
另一方面,目前在養豬行業,物聯網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幾乎一片空白,基本上中國養豬還是靠大量的人力,行業效率低下。
蘭嵩說,中國養豬規模和外國體量不一樣。歐洲養殖都是一千頭的小戶比較多,而這在中國只是一個中小型的規模養殖戶。而且國外很早就引進了ERP系統,行業信息化程度高,這提升了管理和生産效率。
但中國因爲養豬體量太大,需要用人進行分級式的管理,但人的經驗是很難去複制的,加上信息化普及度不高,所以在中國基本無法複制國外的模式。
但是,在管理龐大規模的人口和交通方面,國內的AI應用相對成熟,比如智能安防、智能城市等。所以蘭嵩認爲,管理如此大規模的豬,AI同樣大有可爲。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數豬。在諸多中小型養殖場裏面,要准確無誤地數出總共有多少頭豬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一方面,豬會生老病死,還喜歡擠在一起。另一方面,雇人來數豬,可能會出現虛報和瞞報。因此豬場中豬的准確數量一直是個謎。
另外提高母豬的産仔數也是一個難點。中國和西方的産仔數,每頭母豬每年能相差10頭左右,經濟價值大概是3000塊人民幣。也就是說,中國每養一頭母豬就比丹麥、荷蘭這樣的國家少賺了3000塊錢。
“現在一個大型豬場的投資高達上億人民幣,豬,肯定是風口。”睿畜科技的創始人員說,他發現豬場飼料的運輸管道跟星巴克烘焙工坊的居然是同款管道。
匮乏的養豬數據
一片藍海的行業意味著市場足夠大,同時也意味著這個行業可能一無所有。人才、技術、數據積累、養殖戶對科技的接受程度,都是這家公司創業的重重障礙。
“首先要找到懂技術,又願意進入豬場的人。”蘭嵩說,人才問題在剛開始困擾了他很久,因爲行業並沒有相關的技術積澱,因此這方面的人才也少之又少。
進入豬場考察也是一個挑戰。爲了避免給豬場帶入外界的病毒,人是不能隨意進出豬場的。豬場的生物防控等級甚至比軍事基地還高。睿畜科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他的所有衣物都不能進場,他還隔離了48小時,一直在等待健康檢測結果。
“爲了調研數據,我們的員工常常在豬場裏面一呆就是幾個月。”蘭嵩說,僅僅是動物實驗,睿畜科技就做了好幾年。
他強調,這個市場很大,但缺乏信息化管理,其中最缺的是數據。因此他們想做的事情是通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幫助行業收集並分析豬的相關數據。
給豬帶上“耳環”
睿畜科技第一個想突破的技術是給豬測溫。
母豬排卵的生理周期是21天,如果錯過了,母豬就要空窗很多天,生産效率就會下降。傳統的母豬查情完全依賴人的經驗,得有人趕公豬,有人按母豬的背,有人去查看陰戶。發情特征又是排卵期的行爲表現,很多畜牧專業的本科生進豬場工作3年,都還沒能力做母豬查情。
睿畜科技發現,母豬在排卵期前後,體溫會有一個特別的變化。可以借助AI算法把這個特征找出來,從而准確地找到排卵時間。這樣就能更好地查情配種,以此提高産仔數。
如何讓母豬佩戴可穿戴測溫設備呢?他們首先參考的是養牛。牛的脖子上會佩戴項圈,項圈有計步等功能,獲取的數據可用于了解牛的生理狀況。但問題在于,豬太胖了,沒有脖子,所以這個想法行不通。
最後他們決定開發豬的測溫耳環——電子醫生。團隊給自己定了3個月的時間去實現,開始設計、打樣、開模、開發配套軟件。結果到了豬場做測試後發現,豬甩了兩下頭,耳環掉了。
“給豬做可穿戴設備比給人做更難,因爲人不會刻意摔手機,但豬會撞、會打架。”睿畜科技的結構設計師來自富士康,他一開始對給豬做耳環信心滿滿,但産品測試應用的失敗,持續打擊著他的信心。
研發人員說,豬生活的環境四周是鐵欄杆,豬又喜歡甩耳朵,不免會撞擊産品。豬群之間還會撕咬打架,增加佩戴穩固的不確定性。
另外,豬圈的環境非常人能想象。豬生活的環境有尿液,糞便,還有發酵的飼料,豬場氨氣濃度高,耳朵還有汗液等分泌物。這就要考慮腐蝕性環境對材料的影響,因此對産品的防護等級要求很高。另外,這款産品作爲一款信號采集和發射裝置,還要考慮豬場金屬欄杆對信號的幹擾。
豬耳朵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豬耳朵厚度因品種、豬齡、個體差異不同,因此産品佩戴在豬耳朵上的位置會有差異,引起佩戴松緊程度的不同。
“所以我們要通過大量持續的動物實驗,來觀察産品有沒有讓豬佩戴不舒適,避免造成豬不開心。”上述研發人員說。
蘭嵩認爲,解決以上問題,要綜合電子、機械、物理、化學、生物、獸醫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這裏面有多個變量因子,而且互相之間還是不獨立的,要驗證所有變量,不斷縮小範圍,直到找到最優解。
最後研發電子醫生的時間從3個月變成了2年。從結構改良到信號調試,這家公司開發了六代産品。他們的動物科學實驗員需要長期駐紮在豬場進行測試,以便不斷叠代這款産品,好讓豬戴得牢且舒服。
在最新的一代産品上,電子醫生測到的溫度與傳統的測溫方式相比,溫差已經可以控制在0.13攝氏度以內。
數豬和稱重
第二個想突破的技術是數豬和稱重。
在養豬行業中,養兩三頭豬,數豬不是難事。但是當養殖規模超過一百頭、一千頭、一萬頭的時候,數豬會變得非常困難。一個是豬會生老病死,第二個是豬有時候會疊在一起、擠在一起。第三個是雇人來養,而人會出于各種目的瞞報和虛報。
稱重也是個大問題。傳統給豬稱重的方式是用秤,人必須把豬趕上秤,再把豬趕下來。但問題在于,豬的膽子很小,遇到威脅的第一反應就是往後縮,所以會越趕越亂。因此趕豬是豬場裏面一個特別難的技術活,趕豬人都是按提成收錢的。
睿畜科技從交通攝像頭獲得靈感,在豬場的天花板上安裝俯拍的攝像頭,利用AI技術分析圖像,幫助規模化養殖集團管理豬。因爲攝像頭安裝在豬場天花板的頂棚上,所以産品也命名爲天蓬系統。
系統通過識別圖像中的豬並進行累加,解決數豬的問題。系統還提供了輪廓提取功能,可以重構出豬的三維體型和體重。另外還可以從系統中看到某只編號爲XXX的豬今天有沒有運動,有沒有靠近采食區吃東西,是不是在打架。也就是說,天蓬系統解決了規模養殖場的關鍵數據錄入問題。
雖然這些AI技術已經比較常用,但要應用在豬場,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天蓬系統的應用流程涉及基建的安裝、調試、系統接入等流程。從數據采集到算法上線應用,前期遇到過很多問題。例如,豬舍具體情況很多時候靠人描述,但最後往往會發現和實際的千差萬別。
“有一次,研發人員在辦公室做基本的模擬測試後,交付相關人員到達豬舍開始安裝設備。但攝像頭裝上去之後,我們打開畫面後傻眼了,視野完全被黑色通風裝置擋住了,鏡頭下黑漆漆的。”研發人員說,工作人員必須在現場做評估,當場出解決方案。
目前,天蓬系統可以實現點數准確率100%,估重准確率在96%以上。
豬的身份證
豬的身份在中國也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實際上,中國早在十年前就開始推廣以耳標爲代表的生豬追溯系統。耳標上面印有豬的身份標號。如果吃到的豬肉出現了任何問題,可以通過這個標號查到這頭豬是哪來的、是誰養的等等信息。
但問題在于,耳標是發到農戶手裏,讓其自行佩戴的。許多農戶並不願意給豬戴耳標。國家規定出欄前三個月戴,但許多農戶出欄前才戴上。
因爲不戴耳標有“好處”,比如騙保,農戶買1000頭豬,但只買100份保險,如果有豬死了,農戶可以說這頭豬是他一百頭投保中的一頭,這就可以省了900份的保費。
傳統的耳標是通過這樣一個工具給戴上的,上面是一個鉗子,通過鉗子的握力把一公一母咬合,扣在豬的耳朵上。
爲了解決虛假戴耳標的問題,睿畜科技選擇在鉗子上加入電子模塊,並增加激活和建檔的功能,耳標一戴上豬耳,就會激活並發送一條信息。這條信息包含了誰,在什麽時間,在什麽地方,是真的戴標還是假的戴標,以及這個標號是什麽。
“這裏邊用到的技術,比如識別標號、鑒別真假戴標所用的動作識別等等,都是非常基礎的AI技術。”睿畜團隊的成員說,但在這之前都沒有人去研發和嘗試。
這些數據最直接的作用是建立追溯體系。此外,睿畜科技通過把數據開放給政府,幫助養戶成爲當地的規模化示範場。同時,通過把數據開放給很多省市的保險公司,幫助他們把賠付率降下來。此外還可以幫助農戶,使他們的理賠過程變得簡單。
AI養豬的未來
作爲南洋理工大學的創業孵化項目,睿畜團隊當時在學校的支持下很快成長起來。爲尋求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他們將事業版圖搬到中國,先于2015年底成立上海睿畜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其後又以四川省作爲戰略試點,于2017年初成立成都睿畜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前幾年的時間裏,無論是受到的關注度還是營收,睿畜科技都並不算多。直到2018年的某一天,一位大客戶敲門了。
“在生豬可穿戴設備最後做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接到一個意外的電話,對方是國內的大型養殖集團之一,他說他們一直在全球範圍內尋找一款産品,去解決豬的測溫問題。”睿畜科技工作人員說。
這給了這幫苦苦研發的人員極大的信心,他們認爲,養豬行業並不像想象中那麽排斥科技,其實行業也在渴望變化。
緊接著,大型養殖集團都陸續找上門來,公司的訂單也開始源源不斷,現在睿畜科技已經和溫氏集團、牧原集團、新希望集團、天邦集團等頭部養殖企業達成合作協議。而在得到騰訊青睐,成爲了AI加速器的成員之後,很多投資人,資源方也陸續進來。同時睿畜科技也跟騰訊開始合作畜牧行業專屬的智能網關。
其實,許多大公司都在關注AI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去年,騰訊AI Lab團隊的成員協同國內外農業專家和學生,搭建出一個農業人工智能系統,在荷蘭一間溫室裏種植黃瓜。種植全程沒有人工操作,通風、光照、施肥和打頂這一系列工作都由AI 自動收集環境數據,通過深度學習和計算,進行判斷和決策,再驅動溫室裏的設備元件完成。
“行業對于新技術的接受度還需要一些時間。此外,産品的研發確實也非常難,不僅需要開發硬件、算法和軟件,還必須到豬場進行動物實驗。但最近豬場的生物防控愈發嚴格,這也在增加動物實驗的難度。”蘭嵩說,AI養豬這件事,他們並不著急,會耐著性子繼續做下去。
文章內容來源于: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