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智庫 作者:李大光
自拜登政府上台,美國加大了在中國周邊海域活動的力度。
2021年2月,美海軍“羅斯福”號與“尼米茲”號兩個航母打擊群同時在南海活動。
6月5日,《國家利益》發文分析了美國海軍新的“海上控制”戰略;15日,美媒稱五角大樓正考慮參照冷戰時期的做法,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一支“海軍特遣部隊”,把矛頭直接對准中國。
7月12日,美軍方發布的航母與兩棲攻擊艦位置圖顯示,西太地區0航母——軍迷們心心念念的西太地區美國“航母真空”來了。
這幾個看似不相及的事件其實環環相扣。
那麽,美國海軍“海上控制”戰略,新在哪裏?
美軍全球海上戰略與印太、印太部署是什麽關系?
西太“航母真空”和瀕海戰鬥艦部署,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麽?
面對頻繁挑釁,中國該做什麽?
全球:“海上控制”戰略,是什麽?
美國海軍所謂“海上控制”戰略,總的來說,就是著眼于迅速部署陸海空軍力,控制咽喉要道和戰略航道,研究新型兩棲作戰體系,阻止敵人在高價值海域進行活動。
從名稱就可以看出,美國海軍放棄了“由海向陸”作戰思想,開始回歸到“制海型海軍”的本源。
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將“分布式艦隊作戰、機動遠征編隊與海上控制和海上封鎖能力相結合”,包括“從海面到海岸的低分布、低信號的海軍陸戰隊……使用致命的遠程精確打擊”“……形成海軍陸戰隊、海軍陸基和海基火力緊密結合的新編隊……旨在快速部署和增加殺傷力,以控制危機或沖突中的海洋”。
這項融合了海岸警衛隊、海軍陸戰隊和海軍思維的戰略,旨在“維持前置力量部署,進行海上控制和海上拒止,實現力量投送”——在陸地和空中兵力的適當支援下,使用海軍部隊在關鍵海區達到軍事目的,如摧毀敵方海軍部隊、控制敵方海上貿易、保護海上重要航道以及在海軍作戰區域建立起軍事優勢。
在新技術研發方面,“海上控制”戰略特別強調,“爲了消滅敵人,我們將增加在先進、精確、遠程和致命火力方面的投資,目標是保持足夠的庫存以應對曠日持久的沖突。”
目的:阻止潛在敵人在高價值海域活動
2021年6月5日,美媒《國家利益》發文分析了美國海軍新的“海上控制”戰略,以“阻止”潛在敵人在某些高價值海域的活動。美軍的“海上控制”戰略,核心就是把美國的軍事力量靠前部署,把原先部署在美國本土,承擔海上警察任務的美國海岸警衛隊派往西太平洋地區,用于封鎖和監視中國海軍的活動,也可以用于檢查和扣押中國的民船。
同時,在海軍的兩棲攻擊艦上部署海軍陸戰隊的F-35B戰鬥機,這樣搭載近20架F-35B的美軍兩棲攻擊艦就可以在“航母空窗期”時客串航母執行戰備值班任務。
【注:美軍編制很有趣,兩棲攻擊艦屬于美國海軍,但F-35B戰鬥機則隸屬于美國海軍陸戰隊。】
這樣,海岸警衛隊靠前部署,直接參與沖突對抗;兩棲攻擊艦搭載F-35B充當支柱;B-1B戰略轟炸機攜帶遠程巡航導彈作爲突擊核心的戰略態勢正是美軍“海上控制”的精髓。
美軍目前已經在西太平洋地區對此進行過嘗試:2021年3月,美國海岸警衛隊就曾經借口檢查,強行扣押中國漁船,並沒收了其捕撈的海參等珍貴海産品。
有理由相信,隨著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海上戰略的改變,未來美國針對中國的小動作會越來越多。美軍目前采用兩方面的“戰術”:一方面派出各種導彈驅逐艦等艦只,到南海輪番碰瓷,甚至直接進入我領海;另一方面派出各類飛機對中國大陸進行抵近偵察;此外,還有艦只駛過台海。
核心:尋求持久的、全面的制海權
海上控制的要點則是在于確保己方通過海洋達成戰略目的。這是海洋國家的常見海軍戰略,海洋是進攻的主要戰略方向,而不僅僅是需要掩護的戰略側翼。從大英帝國時代的英國海軍到二戰至今的美國海軍,都是基于“海上控制”的戰略路線,這是進攻性的,是馬漢海權主義的核心。
海上拒止和海上控制都追求制海權,但海上拒止只要求動態的、局部的制海權,“海上控制”則尋求持久的、全面的制海權。
2017年1月9日,美國海軍發布題爲《水面部隊戰略——重返海上控制》的戰略文件。該文件認爲,隨著世界各國海軍(尤其是中國海軍)的發展,美國海軍的相對實力日漸衰弱,並對自身的海上控制能力表示了懷疑,爲此,提出以“分布式殺傷”手段確保達成“海上控制”的目標。
2020年底,美國海軍部發布由現任海軍作戰部長、海軍陸戰隊司令、海岸警衛隊司令聯合簽發的“海上三軍”戰略性文件《海上優勢:以一體化全域海上軍事力量制勝》,其中海軍重點投資方向是水面戰和空戰,旨在整合美軍的海上力量,強化反艦能力,實現“海域控制和拒止”。
爲推進該戰略在海軍層面的落地,海軍作戰部長隨後發布《海軍作戰部長指導計劃》,進一步明確海軍應對大國競爭的策略,調整優化軍力建設、運用的思路和重點。
《海軍作戰部長指導計劃》尋求以“海上控制”和力量投送爲核心使命,構建一支規模更大、殺傷力更強、戰備水平更高的未來艦隊,以維持海上優勢,強調通過靈活的前沿部署態勢來保衛美國及盟友,提出打造“一體化全域海上軍事力量”,利用新能力和新方式進行競爭和戰鬥。
作爲應對大國競爭的策略,“海上控制”的範圍將擴展至太空、網絡、電磁頻譜等作戰域,美海軍將提升與其他軍兵種聯合實施全域“海上控制”的能力。同時,持續強化力量投送能力,遏制侵略並以較低代價化解危機,具體包括從水下、水面、空中發射大量常規武器,利用信息戰、網絡戰和特種作戰等力量,爲美國及盟友提供可靠保障。
印太:3條島鏈,4個“進一步”
一直以來,美軍在印太地區按三條島鏈構建戰場布局。
美國《國防戰略指南》明確要求將美軍的兵力部署和戰略資源向亞太地區傾斜,目前已將60%的海軍力量部署到太平洋地區,形成了“地理上更加分散、行動上更加自由、政治上更可持續”的部署態勢,使該地區的軍事部署從以前的“一般存在”,提升到目前的“戰略性前沿威懾水平”。
近年,美軍在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的指導下,不斷調整其在印太的戰略布局,強化軍事力量的可持續性部署。具體說來,體現在4個“進一步”:
進一步鞏固第一島鏈基地群建設。
第一島鏈基地群以駐日韓現有軍事基地爲支撐,依托美日、美韓軍事同盟,突出一線地區快速反應能力建設。
資料圖片:美軍“裏根” 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新華社
目前美正在對駐日海軍基地進行升級改造,向日本增派“宙斯盾”導彈驅逐艦(使其總數達到7艘),“裏根”號核動力航母常態化進駐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14架F-22隱身戰鬥機進駐日本橫田空軍基地,派遣“弗吉尼亞”級核潛艇駐泊韓國釜山港。此外,美還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輪換部署4艘瀕海戰鬥艦和P-8A“海神”反潛巡邏機。
進一步加強二島鏈關鍵節點建設。
關島是美空、海軍駐西太地區 “重要戰略支撐點”,因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美自2000年底以來,開始在關島進行大規模擴建和改建,使其具備同時部署核動力航母和100至150架F-22戰鬥機以及50-75架戰略轟炸機的能力。
近期,美軍已將多架王牌戰機F-22部署到亞太地區。在關島常態化部署1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戰鬥群和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
2020年,時任美印太總部司令戴維森上將在國會對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作證時表示,加強關島防禦系統建設是落實美“印太戰略”的首要任務,美軍計劃在關島已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和“愛國者3”防空導彈的基礎上,再投入14億美元增加部署陸基“宙斯盾”導彈防禦系統。
進一步拓展戰略性後備基地建設。
近幾年,美軍還重新啓用並加強威克島軍事基地的建設,將其作爲西太平洋海空軍遠征部署的中繼節點。威克島被稱爲太平洋的“踏腳石”,島上建有一條長達3000米的機場跑道,可起降美軍現役所有類型的作戰飛機。威克島軍事基地自2020年初開始進行大規模改擴建,以便部署更多的KC-135空中加油機,爲性能先進的作戰飛機遠程作戰創造條件。
進一步延伸印度洋大型基地建設。
作爲美在印度洋的唯一大型軍事基地,迪戈加西亞軍事基地駐守美印太空軍第一特遣隊,部署B-52、B-1、B-2等遠程戰略轟炸機和KC-130空中加油機,具備覆蓋中國南海在內的空中遠程打擊能力。向東可遏控馬六甲海峽咽喉、進抵南海海域;向西可支援中東和波斯灣地區,監視和控制北印度洋海域。
近年來,美軍不斷強化該基地在印太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作用,與南至澳大利亞、新西南,東至關島,北至日韓及阿拉斯加基地群,共同構築針對中國的地緣戰略包圍圈。
西太:多維度對華下手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持續上升和國防現代化的加速發展,原有的戰略平衡已被打破,中美雙方軍事力量與戰略的平衡線已經移至西太平洋地區的第一島鏈。
資料圖片:2017年3月19日,中國南海艦隊航空兵某飛行團在南海島礁進行巡航。新華社
如今,中國在近海空間擁有一定戰略優勢,而美國在第一島鏈以外廣大海域仍保持戰略優勢與主導權。隨著中美雙方的戰略博弈全面展開,美國加大在西太的軍事部署和戰略調整,並將對中國周邊構成安全威脅。
一是頻繁實施“航行自由”行動。
自2011年以來,美國突然和明確地介入南海問題,拉動中國周邊尤其是東南亞國家與中國進行“打破南海現狀”的較量。第一種也是最常態化的方式是在南海采取維護航行自由行動。
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稱:“2019年是美軍航行自由行動啓動40年以來在南海實施該項目最多的一年,今年還將保持這一頻率。”
據統計,2019年全年美國共在南海進行了9次航行自由行動,2020年預計將超過2019年的規模,可見,即便疫情在全球肆虐,美軍在南海的活動仍然是有增無減。實際上,美國海軍艦船在中國專屬經濟區內進行長時間、大範圍、高頻度的軍事活動,對中國國家安全所造成的威脅,早已超出了航行自由的範疇。
二是加大對我周邊空中抵近偵察力度。
在敏感區域進行情報偵察是美軍進行戰爭威脅的一貫做法,也是一種敵對的軍事行動。
自2020年3月以來,美軍不斷加大台海、南海等方向的軍事偵察活動。2020年上半年美軍機在南海活動多達2000多次,機型包括海軍的P-3C、P-8A反潛巡邏機,EP-3E電子偵察機,MQ-4C無人偵察機和空軍的RC-135W電子偵察機、E-8C戰場指揮與監視機及E-3B空中預警機,即使是9月南海頻頻遭遇台風,美軍仍然出動了60架次偵察機前往南海偵察。
2021年7月16日,南海戰略態勢感知發布的數字令人震驚——從2021年1月1日到6月30日,181天裏至少有161天在監視中國,幾乎每天至少部署一艘海洋監視船在中國南海。
三是通過組織多國聯合軍演顯示軍事存在。
美軍在世界各地平均每年都要舉行100多場聯合軍演,在亞太地區每年約爲60至80場,不僅數量多,而且規模大。近年來,美軍與日印澳以及南海周邊國家頻繁舉行針對南海沖突的聯合軍事演習,2020年強度明顯上升,情況也有所不同:
資料圖片:2017年4月11日,韓美軍方在韓國慶尚北道浦項市舉行軍需物資兩棲補給演習。新華社
首先,演練的背景複雜,2020年以來美國疫情、經濟和特朗普競選形勢嚴峻、中美戰略博弈加劇;
其次,演練的時機敏感,正值蓬佩奧發表美國政府南海政策立場前後;
此外,演練的強度增大,3艘航母齊聚亞太,雙航母兩次進入南海演習。
最近,美軍正與日本在日本本島、沖繩及附近海空域舉行“利劍-21”大規模聯合軍演,期間美海軍陸戰隊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F-35B戰鬥機將分別到日本“加賀號”准航母和美國海軍“美國號”兩棲攻擊艦上降落。
四是針對南海態勢不斷創新海上作戰方法。
近幾年,美軍針對中國形成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挑戰,對海上作戰概念不斷進行創新實驗。其中,“分布式打擊”被視爲改變遊戲規則的作戰概念。
2017年1月出台的《重返制海》文件詳述了“分布式打擊”作戰概念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即盡可能地分散化部署力量,將力量廣泛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空間;
其次,增強每艘艦艇的進攻能力,將火力分散部署在更大數目、戰略價值較低的艦船上;
此外,增強每艘艦船的防禦能力,以更好地應對來自太空、網絡、空中、水面和水下的攻擊。
目前來看,“分布式打擊”的建設重點是水面部隊,特別是要提升水面艦艇的對陸打擊能力,讓水面艦艇搭載大量巡航導彈等打擊兵器。
航母“空窗”,美軍在幹啥?
美軍認爲,由于我國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的完善,第一島鏈現有的兵力部署已經無法滿足保護美國及盟友,如果危機或戰爭爆發,現有的第七艦隊將無法形成威懾,甚至自身難保。
從美國東海岸的聖叠戈海軍基地緊急出動航母編隊赴西太支援距離過遠,即使編隊全速航行(30節),最快也必須9天時間才能到達第一島鏈附近海域,無法進行快速支援,因此必須加強西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以便營造有利于美軍的戰略態勢。
衆所衆知,美國海軍共有11艘現役的超級航母,可謂家大業大。西太是美軍重點關照的地區,美軍在西太部署雙航母、三航母似乎都成爲了一種常態。而根據美國海軍最新發布的美航母與兩棲攻擊艦全球部署圖,在西太海域只有一艘“美國”號“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在帕勞海域“摸魚”。
實際上,除了尚未進入戰鬥巡航的“福特”號,其他航母大多處在需要升級維修階段,其中即將搭載F-35C隱形戰鬥機的“羅斯福”號、“卡爾文森”號和“林肯”號較爲引人注目。這些航母升級改裝完成後,很可能再次部署到中國周邊。
並且,美國海軍在西太海域並沒有閑著。
譬如,目前正在亞太地區的兩棲攻擊艦,在某種程度上,正在做充當“閃電航母”的試驗,同樣可以搭載F-35戰機。另外,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研究,美國海軍正在將瀕海戰鬥艦推進部署到太平洋。在西太平洋,美國海軍部署了兩艘瀕海戰鬥艦“塔爾薩”號(LCS-16)和“查爾斯頓”號(LCS-18)。
駐日美軍第七艦隊司令比爾•默茲將軍稱,到今年年底將有4艘瀕海戰鬥艦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區,而到明年年底可能會增加到8艘。他正在推動部署在新加坡的瀕海戰鬥艦與美國海軍陸戰隊進行更多合作。“這是瀕海戰鬥艦的前沿作戰任務,作爲一款海軍水面作戰平台,主要支持在全球遠征前沿基地作戰的海軍陸戰隊。”
這裏必須強調的是,對于美國的西太海域的軍事部署,我們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美國的思路遠比我們想象得更加狡猾。
在瀕海戰鬥艦上部署超視距反艦導彈
美國軍事行動每一步都在進行相關方面的策劃,爲了達到他們的目標,美國必然會讓作爲重要武器庫和打擊主力的航母發揮作用。
近年來,爲了爭奪制海權和進行海上封鎖,美航母編隊正在致力于增強遠程對海打擊能力。目前采取的方案是使用B-1B或F/A-18E/F或在“伯克”級驅逐艦的MK41搭載AGM-158C(LRASM)取代老式的“魚叉”反艦導彈實施遠程對海打擊。
LRASM導彈是美國海軍爲其“進攻性反艦作戰”計劃增量項目選擇的解決方案,采用先進的小型渦扇發動機,最大射程不小于500千米,配備F/A-18E/F艦載機後可使航母編隊對海打擊範圍擴大至1500千米。
爲了實現這樣的能力,美國海軍將持續投資新型武器平台,必須將“超視距海軍攻擊導彈”與瀕海戰鬥艦、無人作戰艦艇進行整合,海軍陸戰隊也將在這款導彈的基礎上研制具有機動能力的“陸基反艦導彈”,實現聯合作戰能力的整合。
美國海軍推動在瀕海戰鬥艦上增加部署超視距反艦導彈的進程,以使前往太平洋的獨立級瀕海戰鬥艦更適合對付來自對手的威脅。比爾•默茲將軍稱,“當你把瀕海戰鬥艦部署到島鏈時,把隱身性和高機動性結合起來,結果就會發現該艦很難被瞄准,很難被擊沉。”
他表示,2020年春天,美國海軍正與一場使“西奧多•羅斯福”號航母休戰三個月的新冠肺炎疫情作鬥爭,而就在此時“蒙哥馬利”號和“吉佛斯”號也開始投入使用。“當我們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困擾時,這些瀕海戰鬥艦幾乎擁有了南海,這些軍艦不停地行動,這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
開發可部署于第一島鏈的無人化NSM反艦導彈發射平台
發展陸基反艦導彈是美國近年來瞄准西太平洋競爭對手而重點發展的方向。
如今,美國海軍已經啓動了將海軍打擊導彈(NSM,Naval Strike Missile)集成到無人化“聯合輕型戰術車輛”(JLTV)上的項目,以增強其陸基反艦能力,支持海上控制和海上阻擊任務。而良好的氣動外形和高推重比的發動機賦予了NSM導彈極好的機動性,具有卓越的掠海飛行能力和先進的末段機動能力,可突破現代防空系統。
2021年5月3日,美海軍精確打擊武器項目辦公室(PMA-201)發布了“進攻性反艦戰增量2”(OASUW Inc2)項目的資源尋求通告,以匹敵其他大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和超聲速巡航反艦導彈。該通告的發布表明美海軍將開啓行業調研,爲接下來啓動的先進反艦巡航導彈競爭性采辦項目做好准備。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受何影響?
由上述可知,西太海域雖然出現了“航母空窗期”,但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並未因此而得到改善。新的安全形勢,需要我們從新的角度進行分析、思考和研判,對可能面臨的挑戰做出准確的判斷。
一是“川規拜隨”的印太戰略直接影響中國周邊安全。
拜登政府在內政上一切都以否定特朗普爲出發點,但在國際地緣政治上並未如法炮制。
特朗普的印太戰略,整合從西太平洋沿東南亞泰國、緬甸至印度洋以西的海上通道,繼續推進美國的戰略東移,扼止大國在這一地區的擴張,並繼續保持這一地區的巨大市場向美國開放,維護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
至今,這個地緣政治概念已被廣爲接受。2021年6月15日,美媒稱五角大樓正考慮參照冷戰時期的做法,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一支“海軍特遣部隊”,把矛頭直接對准了中國。目前,五角大樓正考慮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一支永久性的海軍特遣部隊,以對抗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
二是“以台制華”,直接威脅我安全利益。
長期以來,美軍都對我國台海地區極度關注,妄圖通過插手台海問題來給中國制造絆子,從而達到遏華目的。
從2020年開始,華盛頓“以台制華”戰略就開始出現瘋狂發酵,美國大打“台灣牌”,不斷派出高級別官員前往我國台灣地區進行竄訪。尤其是美國軍艦在西沙遭到驅離之後,美軍罕見地在兩個月內連續3次派出軍機落地台島:
2021年6月6日,美軍派出了一架隸屬于駐韓美軍烏山基地的C-17戰略運輸機前往我國台灣地區,搭載3名政客與民進黨高層進行會談;
7月15日,美軍一架C-146軍用運輸機降落在台北市的松山機場,C-146狼犬是美軍一架專門用來執行特種滲透任務以及其他秘密任務的戰術運輸機;
7月19日,美軍機C-130降落台灣桃園機場,任務是爲美在台協會遞送並運走“外交郵袋”。
由此可見,美台很可能是在搞漸進式發展,試圖將美軍運輸機降落台灣常態化。
三是對中國周邊海域的偵察監視可能降低我戰略威懾力。
美國打著所謂“自由航行”的幌子,派遣軍艦軍機頻繁在南海等多個中國周邊海域挑戰中國底線,嚴重擾亂了中國多個區域的和平穩定,甚至直接威脅到中方的核心利益。
在西太航母“空窗期”階段,美軍偵察機、偵察船在中國近海對中國進行監視,不僅搜集該地區的信息、危害安全,更重要的是,由于戰略核心區域在這裏,一旦受到打擊,中國的威懾力將會降低,一旦雙方攤牌,將對中國産生巨大的影響。對此,我們要有深刻的分析和明確的認識。
四是中國周邊海空域的大量第五代隱形戰機將成爲我潛在威脅。
美國西海岸爲運載F-35C進行改裝的三艘航母,後續不排除會被陸續派到中國周邊海域,東海和南海都是其很可能打卡的地點。而搭載F-35C的美國航母、搭載F-35B的“美國”號兩棲攻擊艦以及駐紮在日本、韓國的F-35A,將會使中國周邊海空域出現大量第五代隱形戰機。
當前,美國在戰略上對華處于完全脫鈎的狀態,對華戰略轉型是其整個國家安全戰略體制的轉型。對此,我們必須對此給予高度關注和警惕。
面對挑釁,我們如何應對?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急劇演進,這種以強調西太平洋戰略重要性爲主要特征的地緣政治想象再度強化,並成爲當前美國亞太政策甚至“印太”戰略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對地區安全形勢及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愈發突出的挑戰,我們對此必須做好准備和應對之策。
第一,兩手應對長期化的中美戰略博弈。
將中國視爲戰略對手已成爲美國兩黨共識,美國戰略重心轉向大國競爭之後,通過推出印太戰略、建立印太司令部、深化印太四國合作機制、提出新作戰理念等一列具體舉措,在印太地區加強軍事部署,以遏制和抵消對手的軍事能力和影響力。
印太司令部編內有近37.5萬軍人和文職人員,擁有5艘航母、約200艘艦船和近1100架飛機,在美國的全球軍事戰略中舉足輕重。對此,新任印太司令阿奎利諾在就職儀式上說道:
“印度洋-太平洋是美國未來最重要的地區,我們面臨著最大的安全挑戰,仍然是美國的優先戰區。”
對此,我軍應該加速在亞太地區軍事力量建設,提高應對這一地區發生緊急軍事危機的能力。同時,我們必須利用各種因素穩定和守住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如中美經貿關系和人文交流等。
第二,鬥智鬥勇,將美軍當做我海軍免費陪練。
挑釁畢竟只是挑釁,我們不能上當。
在應對美國在我周邊海域的行動上,只要不觸及12海裏紅線,大可不必緊張。要把美國爲首的多國軍艦,當做遠道而來、自動送上門的海軍免費陪練。要好好練習一下水下偵聽,學習一下如何分辨一下每艘船、每艘潛艇的聲紋,並建立數據庫;訓練一下海上或空中偵察技術,甚至操練一下模擬攻擊。
但是,如果對方敢闖12海裏紅線,我們要做好亮劍的准備、敢于亮劍,並發揮亮劍的智慧。
第三,中美的較量,是全球的較量,不能把眼光局限在亞太甚至印太,而是要著眼于全球。
從全球布局和區域滲透,美國是中國走向海上強國之路上最好的老師。經略印度洋和中東地區海域,適時派出我軍航母編隊進出相關海域,或許很有必要。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房穎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瞭望智庫 李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