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分流與補習
2016年5月的某個早晨,一個11歲的新加坡男孩,從自己17樓的家中墜落身亡。
死因,是自殺
而就在事發一年以前,又有27名十幾歲的新加坡小學生,結伴在某個小島上自殺。
而新加坡的教育特色,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盛行半個世紀的嚴格分流制度。關于這個話題,我們曾經寫過窮人和富人的差距由小學就決定?領跑全球的教育強國新加坡迎來“大地震”,背後原因發人深省。
小學畢業後的考初中,基本上決定了未來二十年的人生走向,最牛的孩子一路進入精英中學,相當于半只腳踏進了最強高等學府的大門;最差的孩子則被安排至技校,以順利畢業、找到體力勞動工作爲目標。
小升初後的分流層層交疊,孩子們被按照學業成績分別被錄取進各自對應的位置。
在長達50年的時間裏,新加坡都奉行著這種制度,並堅持著分流的“不可逆”。
一位新加坡的教育學者表示,分流機制其實與整體國情有著莫大的關聯,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壞事。由于國家天然資源匮乏,因此唯有將最優質的資源傾斜至全國最優秀的人身上,才能保證效益的最大化。
學業成績差的學生會安然待在屬于自己的位置,雖然得不到體制的傾斜與照顧,但他們的“犧牲”恰恰促成了精英群體的鞏固。
紀錄片中,把這種一度盛行的小升初分流機制,總結爲新加坡教育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卓越的實用主義”。
它可以是全國最優秀的個體、最聰明的頭腦的搖籃,這撮人無論走到哪裏,都一定具有碾壓他人的絕對性優勢。
但另一方面,分流也在無形中強化了重視教育、彼此競爭的氛圍,僅僅是小學的孩子,都已具有要在考試中拼個你死我活的覺悟。
在一間補習教室裏,老師詢問孩子們,如果沒有小升初,大家會想好好學習嗎?
在一片微弱而猶疑的“不想”聲中,說“想”的孩子,還是占據了教室裏的大多數。
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給出了十分通透的答案:“現實就是,小升初會決定未來。”
孩子們異常的早慧對應著新加坡另一顯著的教育特色,那就是堪比我國衡水中學應對高考般的拼命與努力。緊張的課堂、課後的補習、繁重的作業…… 投胎在新加坡,從上小學以來就步入了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旅程
在鏡頭下,一個典型新加坡小學生的一天是這樣的——早晨七點半上學,晚上六點至七點放學後參加補習班,下課後回家寫雙份作業(學校一份,補習班一份),忙至深夜。
“累,難以言喻的累”,是大多數學生和家長的心聲。陪讀的家長也對此頗多怨言,但爲了在競爭中取勝,他們不得不竭盡全力。
新加坡補習班的數量在過去十年間翻了兩倍,就是家長們焦慮情緒的最好印證。
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分流機制增加了學生的學業壓力、催化了補習産業的繁榮,但事實上,它們的存在也反過來更加鞏固了分流。
由于補習現象的普遍,學校往往默認學生們自己課後已經上過補習班、做過作業,于是便進一步增加校內課業與考試的難度。
但問題是,無力參加補習的孩子,便愈發被難上加難的學業折磨得體無完膚,等到分流考試來臨,便自然而然地滑落至底層。
分流與補習,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
當它被抛擲空中,伴隨的是愈發固化的群體分流與日益焦灼的比拼情緒。硬幣落地那一刻,有人贏了,順利邁進夢寐以求的名校;也有人輸了,被迫接納低人一等的命運。
最慘的是被壓抑至自盡的孩子,再無機會。
如有相關家庭教育問題,請關注並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