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首都布魯塞爾 王寶林撰文
新加坡滑鐵盧街48號,是新加坡一個著名的文化景點。不少當地人士和來新加坡訪問、旅遊的外國賓客,都喜歡在滑鐵盧街48號庭院內一座牌坊前留影,牌坊上著名書法藝術大師啓功先生書題六個大字——“新加坡書法中心”。很少有人知道,這牌坊的背後有著一個人四十余年的默默奉獻,他就是被稱爲“書法傳教士”的國際書法發展聯絡會執行理事長、新加坡書法家協會會長陳聲桂先生。
在新加坡有這麽一個說法:只要你有讀報紙,你就知道陳聲桂是誰,“陳聲桂就是書法、書法就是陳聲桂”,陳聲桂成爲了書法的化身。多年前曾應邀赴新加坡辦展講學的劉廼中先生多次對我講,陳聲桂是個了不起的人;我也曾在啓功先生的詩裏讀過對陳聲桂的贊揚:“翰墨風華溯六朝,群鴻戲海見高標。橫飛野鹜紛拿際,可喜丹林降鳳毛。懸殊精窳判天淵,題記龍門有後先。畢竟書家能鑒別,不從斧鑿學前賢。椽毫揮灑陳驚坐,鐵線縱橫朱克柔。異世齊名同趙管,藝林福慧羨雙修。憶話停雲落月時,南天把臂慰相思。談書論藝傾肝膽,誼證長青雨後枝。”(《獅城留贈聲桂先生》)當我今天有幸收藏到陳聲桂先生一幅墨寶,讀到:“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時,腦海中馬上浮現起陳先生非凡的曆程。
(三惜草堂藏品:陳聲桂“歲不寒無以知松柏 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尺寸:34cm×93cm)
陳聲桂1948年出生于中國廣東潮安,1955年全家移居新加坡,1972年畢業于南洋大學,退休前,長期擔任新加坡教育部第一高級教育官,這個職務可能相當于中國基層的教育辦主任吧。新加坡建國之初,還在讀高中的陳聲桂先生,懷著傳播中華文化的志向,邀約了7位同好,發起成立新加坡中華書畫研究會(新加坡書法家協會前身),1968年始獲政府批准,1974年1月5日新加坡書協確立“愛我中華”爲會訓。
沒有場所,沒有經費,沒有人手,起步是艱難的,開展活動十分困難。特別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華文呈現走下坡路的趨勢,全新加坡華人小學幾乎全部停辦,就連陳聲桂的母校南洋大學,也被並入了實行英文教學的新加坡大學。自1980年後,新加坡已無純華語學校,華文的衰敗可想而知。更有甚者,當時新加坡一家英文大報《海峽時報》,刊文稱書法已是“將死的藝術”。在這淒風苦雨中,陳聲桂和他的同事們,心懷“愛我中華”的會訓,起早摸黑,四處奔波,廣開門路,八方聯絡,以無數的展覽、比賽、演講、筆會、班級、著作等活動,逐漸打開了書法藝術學習和研究的局面。其中單辦班一項,40多年來,學習和研究書法的班級就辦過數以百計,學生上至內閣成員、富商巨賈,下至墓碑文字雕刻者、餐館服務生,老、中、青、少、幼不同年齡,有15000多人在書法班上過課,使書法藝術在新加坡起死還生,並薪火相傳,日益興旺。並以書法爲橋梁和紐帶,將傳統文化繼承到一個新的高度,呈現出全民書法的大觀。
新加坡書協多年的工作成就引起了政府的關注,爲表示肯定和支持,1994年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立意,特別協助將素有“地王”之稱的市中心小坡四馬路地段一幢占地800平方米,市值千萬新元的獨立式洋房建築交給書法家協會,籌建新加坡書法中心,陳聲桂任主任。在陳聲桂的大力奔走下,書協籌得了105萬新元,連同政府撥給的25萬元,一共130萬元,將滑鐵盧街48號舊建築改建爲“新加坡書法中心”。1996年5月27日,冠蓋雲集“滑鐵盧”,新加坡書法中心舉行了隆重的開幕紀念盛會,新加坡內政部長兼人民協會副主席黃根成等各界貴賓六百余人參加了開幕式。
書法中心內部,一應俱全,設施完善。不僅有能懸挂百幅作品的展覽大廳,還有辦公室、會議室、研究室、揮毫室、教室多間,以及接待室和客房,常年開展活動,終歲熱鬧非凡,實實在在成了新加坡國家的書法活動中心。爲此,新加坡政府特地將書法家協會予以升格,確立了它作爲全國書法總會的地位。今天的新加坡書法家協會,不僅自己辦各個層次的書法學習班和書法研究班,推行書法晉級考試,還同大中小許多學校聯合開辦書法班,推廣和傳授書法藝術。書協被新加坡國家教育部選定爲課外輔助算分的唯一書法團體,學生在參加由書協主辦或協辦的比賽中獲獎,只需書協認可,便可爲上高中或大學的成績加分。書協還努力將書法藝術推廣至全國各個角落,與各社區發展理事會、民衆俱樂部、宗鄉社團、宗教組織等建裏夥伴關系,聯合開展各項書法活動,使中華書法藝術熱遍了新加坡全國。
新加坡書法家協會常年的活動,有兩個賽會、四個展覽,即:“全國揮春大賽”、“全國學生書法比賽”、“新加坡書法年展”、“全國青少年書法展”、“黃金歲月書法展”和“新秀風采書法展”。每當這些活動舉辦的時候,人頭湧動,熱鬧非凡。不僅有市民百姓、教師、學生參加,還有政府官員,甚至內閣部長參與,有的主持開幕式,有的當場揮毫,有的展示自己的作品,十分認真,十分投入。這些內閣高官,都是因陳聲桂而同書法結緣的,他們有的是陳聲桂的書法學生,有的長期同陳聲桂一起研習書法。細算起來,這些年新加坡議會和內閣已有十位部長以上官員涉足書法藝術。新加坡現任總統納丹,是印度裔新加坡公民,他也同陳聲桂交好,對中國書法十分喜愛。他曾親自主持由新加坡書法家協會主辦的《第七屆國際書法交流新加坡大展》開幕式,並在典禮上用毛筆現場揮毫。在當今全球書壇,能將書法藝術推至如此化境的,恐惟有陳聲桂一人而已。
卓著的書法藝術成就和豐碩的社會活動成果,使陳聲桂受到了國家的重視、社會的尊崇和同道的贊美。1991年和1999年,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和納丹分別親手授予他新加坡總統公共服務獎章和新加坡總統長期服務獎章;2000年,他獲得新加坡國家級的最高藝術成就獎——“文化獎章”;2002年5月17日,他獲得“2002年萬寶龍國際藝術大獎”,這是中國書法藝術獲得這一國際大獎的第一人。爲此,新加坡書法家協會以“中流砥柱三十年”爲賀詞給予褒獎。
書法不僅僅是作品,還是溝通全球華人感情的紐帶。陳聲桂與國內書法界有著密切的接觸,他是上海同濟大學和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顧問,多次倡導、組織兩地書法交流。對任何一位到新加坡的中國書法家,不管出名還是不出名,不管是隨團還是自費,是書協邀請還是非約請的,他都以工馀的時間,盡力招待,而不求任何回報。而他每次到北京,啓功先生也都會請他吃飯。最後一次是2001年,他們在和平門全聚德小聚,午餐持續了三個小時……
新加坡書協成立之初,陳聲桂等發起人就倡導不造作、不流俗、不故弄玄虛、不欺世騙人。或許是因爲新加坡這個邊緣文化區受市場震蕩比較小,或許是因了其內部經濟比較發達,如今,書法在新加坡是純粹的,與名利挂鈎甚少,新加坡的書法作品超然物外,甚至,僅是一種私人消閑的方式而已。那種急于求成、唯獎是問、迎合市場的心態在那裏很少見到。陳先生說:“把書法當成對自己的一種修煉,至于會不會成名成家,則是社會的事情了,而並非要通過其達到一個功利的社會的目的。書法是一個素齋裏的玩意兒,起陶冶性情之用,把名利放低一點,出場慢一點。人的一生就這麽短暫,能夠堅持著爲自己的祖先做一點貢獻,也是一輩子的收獲了。我這一生沒發財,沒當官,就只有書法,人的一生能做一件事就好了,也沒什麽遺憾了。”“我們不提倡反傳統、追潮流的書風,正如《論話》說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我想只要我們不把傳統的基本功踐踏在腳下,書法在新加坡的前景還是很光明的!至于有時社會上出現一兩位言過其實、名實不副的所謂‘書家’,不管他吹噓有何‘法力’、背後何人‘欣賞’,我都當他是中國大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致潘受先生書中所指的‘野派’,不加理睬。”
十幾年前,陳聲桂已結束了32年的公務員生涯,正式辭去新加坡坡淡濱尼初級語文部主任、政府第一級高級教育官的公職,出任新加坡書法中心全職藝術總監兼新加坡老年書法大學校長,全身心投入到了書法藝術中去。這個被人們稱爲“書法雷鋒”、“書法傳教士”的中華文化傳播者,正以他一貫的虔誠和堅貞,更加勤勉地工作,繼續在新加坡,在東南亞,在全世界,推廣和傳播他所鍾愛一生的中華書法藝術。
每次回顧陳聲桂先生非凡的曆程,我總會想到國內各級書協的一些官員,以權謀私者有之,拉幫結派者有之,勾心鬥角者有之,暗箱操作者有之……面對陳聲桂,他們汗顔否?
2021年1月9日王寶林二稿于三惜草堂
陳聲桂,1948年生于祖籍廣東省潮安,1955年,全家移民到新加坡。國際書法家聯合會執行主席,新加坡書法家協會主席。1968年他同朱碧妹、楊應春等7人發起成立了新加坡中華書畫研究會(新加坡書法家協會前身) ,訂立的會訓爲“愛我中華”。他主持新加坡書法家協會工作長達39年,其中36年擔任會長。爲新加坡書法事業做出了不凡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和新加坡政府的表彰。